摘要:本文以2009年的“杭州飆車案”為個例,分析這次事件中網絡輿論風暴形成的原因,并進一步分析網絡輿論對政府和傳統媒體的監督作用及網絡輿論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在網絡輿論盛行的今天,作為網絡主體的政府、網絡媒體以及網民等應該如何理性地發表和利用網絡輿論,以及正確引導網絡輿論的途徑。
關鍵詞:“杭州飆車案”;網絡輿論;影響;引導
當今社會,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作為新媒體的網絡媒體對社會和大眾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加深。2003年以來,一系列的網絡輿論事件例如孫志剛事件、“躲貓貓”事件、非典事件等等,無一不引起網民及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從這些事件中不難發現,網絡輿論在中國社會發展中所產生的輿論威力越來越大。因此,正確認識網絡輿論的影響,探討有效的網絡輿論引導途徑,建設健康和諧的網絡輿論環境,是我們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
一、網絡時代的輿論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媒體對社會和大眾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加大。與報紙和電視等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傳播的開放性、互動性和匿名性等特點,為大眾公開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提供了可能。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是輿論表達的主要載體,而在互聯網技術發展的今天,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發表輿論的權利不再僅僅掌握在媒體手中,廣大網民也漸漸掌握了發表輿論的主動權。網民的意見也能夠代表一種輿論傾向。2003年,大學畢業生孫志剛在收容所內被毆打致死的事件在網絡上引起巨大轟動,掀起了一次網絡輿論的高潮,該事件很快引起整個社會的全面關注。也正是從這一事件開始,網絡輿論的重要性開始被社會所關注,網絡輿論的概念也隨之確立。“網絡輿論就是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公眾對某一焦點所表現出的有一定影響力的、帶傾向性的意見或言論。”[1]
二、網絡輿論形成的因素
促使網絡輿論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陳力丹教授在《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中談到考察輿論的一般形成過程,需要考慮社會變動、較大事件的發生刺激意見的出現,意見在社會群體的互動中趨同,權利組織及其領導人、大眾傳播媒介促成所希望的輿論等因素。
一般說來,網絡輿論的形成要具備以下幾方面因素。
首先是社會焦點事件的出現。關于飆車案所發布的最早的信息,是由目擊者在論壇上以發帖的形式發布的。這樣一件惡性交通肇事案件,理應成為當時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但奇怪的是當時杭州的各大主要媒體對這一事件幾乎采取“集體沉默”的態度,只有網絡上對于該事件的報道和議論幾近白熱化。經網友的人肉搜索,證實肇事者胡斌系杭州富商之子,且有過多次超速違例的前科。于是,人們把關于肇事者背景的種種猜想與當時主流媒體的“集體沉默”聯系起來,很多網友擔心案件是否能得到秉公辦理。由此可見,當某件被群眾所關心的焦點事件出現時,主流媒體報道的缺失往往會促進網絡輿論的生成。
其次,網絡論壇的“零門檻”和“匿名性”會使網民心理上產生一種安全感,同時激發網民的“表達欲”。網絡身份的虛擬性使得網民可以毫無顧忌的在網絡上暢所欲言。當目擊者將題為“男子駕三菱跑車飆車撞死路人”的帖子在網絡論壇上發出后,在線網友立即點擊閱讀,并且發表評論,信息很快傳播開來。可見,“互動性”是網絡較之其他傳統媒體最大的優勢。傳統媒體對于民意的反饋一般都會經過一道“把關”程序,這種單向的信息傳播模式使得輿論形成得較慢。而互聯網淡化了這道程序,群眾的觀點得到充分的表達和交流,有助于網絡輿論的形成。
再次,社會矛盾的激化促使網絡輿論的形成。隨著社會轉型期的到來,貧富差距拉大,各類社會矛盾日益顯著。尤其是社會弱勢群體對強勢群體的集體仇視情緒,在當今社會也愈來愈強烈。杭州飆車案之所以區別于其他交通肇事案件成為網絡輿論熱點事件,與肇事者“富二代”的身份是分不開的。在這個案件發展的高潮階段,整個“富二代”群體也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另外,在我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傳統媒體主要還是充當著政府喉舌的角色,因此,一些弱勢群體的不滿情緒無法通過傳統媒體來表達,只有在開放性極高的網絡媒體中得到釋放,這樣就在無形之中促進了網絡輿論的生成。
三、網絡輿論的影響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截止2009年6月底,中國網民人數達到3.38億,網民規模居于世界第一位。網民人數的龐大使得網絡輿論有了固定的群眾基礎,網名的意見也可以代表一種輿論傾向。
(一)網絡輿論對政府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影響
長期以來,政府都是制定公共政策的主導者。近年來,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和社會的轉型,政府在復雜的公關關系中逐漸意識到采納民意對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性。但是,在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上表達民意并不是一件方便和容易的事情。因此這種民眾意見很難形成有較大影響力的輿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傳統媒體傳播過程中的瓶頸被突破。網絡媒體不僅方便、快捷,而且成本低,也能保障人們的隱私。網民可以在一個寬松自由的網絡環境中與政府保持聯系,為公共政策的制定獻策獻計。政府及時了解網絡輿情發展,采取自下而上的決策制定方案,不僅有利于其政策制定的合理化,同時也能夠促進中國社會的民主化發展。
(二)網絡輿論對傳統媒體的影響
在網絡輿論監督力量不斷強大的同時,傳統媒體監督力量漸漸顯示出弱化的趨勢。網絡媒體確實有一些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但傳統媒體有悠久的歷史,無論從社會公信力還是對新聞的報道深度來說,傳統媒體依然更勝一籌。“當傳統媒體把網絡上離散的討論進行集中報道,這無疑起了巨大的放大的作用。網絡輿論的最終產生作用和影響,往往是與傳統新聞媒體的報道相結合而造成的。”[2]就飆車案來說,一開始傳統媒體幾乎采取“集體沉默”的態度。于是,各種關于案件內幕的猜想在網絡上廣為散布。網絡輿論一旦形成,便帶來了強大的輿論壓力,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也隨即對該事件進行調查報道。飆車案很快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政府部門表達了“該事件駭人聽聞要嚴懲”的態度,公安部門也加大了對該案件的調查力度。最終,警方認定本次事故由肇事者胡斌承擔全部責任,并將肇事者逮捕。杭州市政府也發表聲明:網上所傳有關肇事者同伴翁振華系杭州政府高官之子的說法,經核實為不實傳聞。由此可見,網絡輿論一般都是由網民發出持續不斷的質疑的聲音來引起政府和傳統媒體的關注,從而實現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的結合與互動,促使網絡輿論監督的最終實現。網絡媒體也只有與傳統媒體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其最大價值。
(三)網絡輿論的負面影響
就在網絡輿論為社會的發展、社會制度的完善作出貢獻的同時,其中存在的問題和網絡輿論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1.網絡輿論的開放性造成網絡上的“謠言”現象
在飆車案最初階段,網友對胡斌及其同伴實施了大規模的人肉搜索,很快有網友爆料肇事者胡斌的母親是“政協委員”,其同伴是某高干子弟。在網絡環境下,人肉搜索也可以稱為是一種利用高科技更快揭露事件真相的技術手段,但人肉搜索的準確性一直是個大問題。經查證,關于肇事者母親及肇事者同伴身份的信息均為錯誤信息。結果多名與肇事者母親同名的人不得不通過各種途徑進行澄清。然而,就在飆車案風波還未平息之時,2009年7月21日,一位網友將一篇《荒唐,受審的飆車案主犯“胡斌”竟是替身》的帖子發表在網絡上。帖子中聲稱受審者胡斌居然是一個“替身”,而真正的胡斌已辦理好假的身份證,準備去韓國整容。該網友還在帖子中貼出了肇事者胡斌和“替身”的對比照片。這篇帖子一經發出,立刻在網絡上引起一陣軒然大波。接著從7月23日至8月2日,該網友繼續在網上連發8篇文章,捏造各種所謂的“證據”,持續不斷地炒作“替身”謠言。就在關于胡斌“替身”的帖子在網上發布之時,不少網友正在對“富二代”胡斌的背景表示質疑,懷疑案件審判的公正性,而這篇帖子的發表無疑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一時間,網友的不滿情緒高漲。于是,對于這位“替身”的新一輪的人肉搜索又如火如荼地展開了。很快,這位“替身”便被網友“人肉”出來,是一位名叫“張禮礤”的“的哥”,并貼圖為證。就在網友們紛紛呼吁相關部門給說法的時候,一名北京男子卻在四處向媒體證實在網上散布的“張禮礤”的照片是自己的,而他并不是什么“張禮礤”,是一位姓劉的某國企行政助理,也與飆車案絲毫無關。因為這件事,自己及家人的生活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警方馬上就這一說法展開調查,調查發現,在網上散播的所謂“受審胡斌為替身”的說法完全屬于謠言,而謠言的發布者是一個名叫熊忠俊的湖北省鄂州市無業人員。公安機關表示:熊忠俊在網絡上捏造、散布“胡斌替身”謠言,引發網民猜疑,誤導公眾輿論,擾亂公共秩序,其行為已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鄂州市公安機關于2009年8月21日對熊忠俊作出行政拘留10天的處罰。
在網絡傳播過程中,網民可以發表輿論,卻因為條件限制很難探究真相。加上網絡輿論的“匿名性”,人們在網絡上基本不需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因此,大多網民認為在網絡上可以暢所欲言,有的人甚至為了滿足自己心理畸形的滿足感或者發泄自己不滿的情緒,在網絡上發表攻擊性的言論甚至無中生有。網民在網絡上獲取信息常常屬于“道聽途說”,其信息來源常常是無法考證的。這樣就很容易造成“以訛傳訛”的現象。“網絡謠言”一旦生成,危害極大。從飆車案中我們看到,“替身”謠言不僅給無關人員帶來了巨大的困擾,更引起了公民對司法機關的懷疑,給案件進展帶來了障礙,作為造謠者本人也得到了懲罰。近年來,由于網絡謠言引發的誤導網絡輿論、擾亂社會秩序的案例時有發生。由此可見,網絡輿論的開放性所帶來的潛在危害是不容忽視的。
2.網絡輿論的極端化發展趨勢可能導致事件真相的夸大,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飆車案發生后,一些情緒化、煽動性的言論在網絡輿論中屢見不鮮。一位網友發表了一篇題為《珍愛生命,遠離杭州》的文章,呼吁大家不要去杭州旅游。文章中說:飆車案中的受害者譚卓是被“速度”撞進“天堂”的。另外,“杭州目前不是一座安全的城市,至少在交通方面很不安全”這類偏激的言論在當時并不少見。由于飆車案,整個杭州變成了人們心目中的“雷區”。另外,網絡輿論中的“仇富”現象也比較明顯。由飆車案引發的關于“富二代”的爭議也在網上同時展開,“富二代”立即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一些網友合理地提出了從飆車案透視“富二代”的教育問題,而很多網友則籠統地將所有“富二代”與揮金如土、草菅人命的紈绔子弟形象聯系起來。由“富二代”飆車撞死路人的錯誤,認為所有“富二代”都是社會的隱患。由此可見,一個敏感的話題在網絡上出現后,由于相同意見的融合,很可能會朝著極端化和非理性化方向發展。另外,由于網民在日常生活中壓力過大,很多不滿情緒無處發泄,于是,網絡上的負面輿論常常比正面輿論更容易激起人們的響應,這樣很容易導致事件的負面影響被放大。
3.網絡輿論中輿論主題的“群體極化”傾向
“群體極化”這一理論最早是由詹姆斯·斯通研究群體討論現象而提出的。就飆車案來看,開始的時候網絡輿論確實起到了監督政府部門審理案件的積極作用。但隨著“70碼”事件、“替身”事件的發生,網民的輿論開始朝著反對、譴責、懷疑這個既定方向發展,輿論中一切倡導理性對待事件的聲音都被群起而攻之,一些網友甚至打著“殺死胡斌”的標語在網上游行。網友對調查案件的政府、公安機關始終抱著懷疑的態度。這無疑給案件的審理帶來了障礙。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輿論的高參與性與“免責制”使得“群體極化”現象在網絡上更容易形成。“群體極化”現象一旦形成,網絡輿論的非理性和偏激趨勢將會加劇,導致一些社會不安因素的出現,甚至帶來社會的混亂。
4.網絡輿論對人們道德觀念的沖擊導致“網絡輿論暴力”的出現
網絡已成為社會中主要的交流工具之一,網民的背景也越來越多樣化。網絡上各類社區、網站都有其相對固定的受眾,而不同社區、網站的受眾的興趣、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都不同。由此可見,在網絡上很難形成統一的道德標準。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身份的匿名性、言論的“免責制”都有可能造成人們道德觀念的淡化。由于傳統道德觀念的束縛,人們在現實社會中的言行舉止都受道德體系的規范,很多不滿情緒都無法表達出來。因此,網民在網絡上發表輿論的時候大多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主要目的是宣泄自己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網民的態度很容易趨向片面和偏激。在飆車案中,各種網絡輿論中最多的就是對肇事者胡斌的譴責。有的網友在網絡上直接對胡斌進行人身攻擊,在貼吧里留言:“下班回來,看胡斌死了沒有。”當網絡輿論發展為輿論暴力的時候,很容易造成對當事人的侵權,有時還會殃及無辜。這樣“以暴制暴”,有時反而會將事件的發展導向歧途。
四、網絡輿論的引導途徑
(一)政府應提高自己的網絡輿論引導能力
雖然說公民有在網絡上發表言論的自由,但這種自由并不是絕對的。在一些危機事件和突發事件中,政府有必要掌握網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政府引導網絡輿論,絕不是封鎖網絡輿論,而是隨時關注輿論,及時疏導信息。一般來說,立法管理屬于最有效的管理手段。飆車案中,公安機關經過調查,最終依法給予制造胡斌“替身”謠言的熊忠俊應有的懲罰,才使得錯誤的網絡輿論逐漸平息。可見,具有強大權威性和強制性的法律是政府引導網絡輿論必不可少的保障。但是,立法管理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有時候強制性的解決方式可能會妨礙公民和政府之間的互動。因此,加強政府網站的建設是政府提高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的又一有效途徑。關于杭州飆車案,新浪、搜狐、騰訊等這類大型新聞網站都設置了相關的專題進行跟蹤報道,并設置了論壇供網民發表評論。政府可借鑒這些大型主流新聞網站諸如此類的做法來建設政府網站,及時更新官方的權威信息,保障信息的流通性。這樣做有利于政府更直接、更及時地了解輿情,而且更容易被群眾所接受,也有利于政府逐漸掌握網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引導網絡輿論的理性發展。
(二)培養專業的“網絡把關人”
從廣義上說,政府、網站和網民都應該屬于“網絡把關人”的范疇。無論是政府還是網民個人,他們“把關”的原則和標準都不盡相同。政府“把關”往往會把“樹立良好形象”放在首要位置,而網民個人的“把關”一般都是以滿足某種需要為前提。因此,筆者認為需要一個站在“中間立場”來對網絡信息進行“把關”的角色,這個角色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網絡編輯”。“網絡把關人”在“把關”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到受眾的需求、信息對網民的吸引力,也要把握信息的真實性及其可能帶來的影響。不僅需要揭露社會的陰暗面,也要理性控制,不能使其負面影響擴大。因此,對于網絡編輯,各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首先,網絡編輯需要具有較高的社會責任感。網絡編輯需要認識到其角色的重要性,不僅要對政府負責,也要對群眾負責。不能只追求點擊率而將一些未經考證的甚至是虛假的信息發布在網上,造成社會的“信息公害”。其次,面對海量的信息,網絡編輯需要快速地將其進行分類加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就需要網絡編輯具備較高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判斷能力。另外,一些新技術的發明和運用,對于幫助“網絡把關人”進行“把關”是非常必要的。
(三)引入有權威性的意見領袖的評論,有目的地引導輿論
在騰訊、新浪等主要新聞網站對飆車案設置的專題報道中,每次輿論危機出現的時候,網站都會發表一些比較權威的專家的評論。如對“70碼”事件的分析、“替身”事件的分析以及對胡斌審判的分析等。這些都是發揮“意見領袖”作用的表現。當杭州警方“70碼”的說法遭到大多數網民的強烈質疑時,著名青年作家韓寒以其專業賽車手的身份,在博客上發表文章,對“70碼”的說法作出了專業的分析,并發表了自己對該案的看法,他認為最大的錯誤在于肇事者的行為。韓寒的意見在網上獲得了很多網民的支持,并引導著輿論向譴責肇事者和警方不規范說法的方向發展。由此可見,韓寒作為意見領袖,在飆車案的輿論引導中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權威性和號召力是意見領袖最本質的特征。另外,意見領袖需要具備比其他人更廣泛的知識面、更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更理性的引導能力。“讓主流、權威、真實、可靠的聲音占領公眾意見市場,是引導網絡非理性輿論的重要途徑。在網上營造多元意見空間,也有利于分散注意,避免極端情緒的發生。”[3]
(四)加強網絡主體的道德自律
網絡主體不僅包括網絡媒體本身,也包括網民。網絡主體的道德自律程度直接影響著網絡輿論的發展。無論是網絡媒體還是網民,首先都應該端正自己的價值觀念,正確認識網絡的價值。網絡媒體在傳播信息時,首先要用道德和法律的尺度來進行自我約束,傳遞真實、有價值的信息。作為網民,不能把“以自我為中心”當作上網的價值觀念,要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在不危害社會及他人的前提下參與網絡輿論,為網絡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和建設性的意見。只有通過網絡主體的共同努力,網絡環境才能夠得到凈化,網絡輿論才能健康發展,實現其社會價值。
五、結語
網絡輿論是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產物,具有先進性。因此,有效的利用網絡輿論,使其為社會發展作出最大貢獻是新媒體時代值得關注的課題。建設一個綠色的網絡環境,與政府的管理、網絡媒體自律和網民道德的提高都是分不開的。只有通過政府、網絡媒體和網民的共同努力,網絡輿論才能健康、理性地發展,為社會發展貢獻最大價值。
注釋:
[1] 譚偉:《網絡輿論概念及特征》,《湖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
[2] 蔣樂進:《論網絡輿論形成與作用》,《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3] 王永麗:《網民心理分析及疏導策略》,《中國發展觀察》2010年第3期。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