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審美聯想是審美心理活動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審美聯想是由許多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聯想要素組成。審美聯想的諸要素涉及聯想的主動性和受動性問題,本文就基于此來討論聯想主動性與受動性的基本表現、具體成因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聯想;主動性;受動性
在審美心理活動中,聯想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人們對它的審美意義很早就有所認識,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都曾明確地談到過聯想的問題。17世紀以來西方心理學家從心理學角度對聯想的發生機制也作過許多有益的探索,他們多把聯想看成是一種刺激—反應的心理機制。“作為直覺思維的邏輯起點,聯想可以分成心理活動的聯想和思維活動的聯想兩種。心理活動的聯想,是指由一事物推想到其它事物的心理過程,它往往不受任何限制,沒有明確的方向性,是一種自由聯想;而思維活動的聯想,由于它往往具有一定的主動性、目的性和概括性,因此受到一定的限制,帶有一定的方向,是一種定向聯想。”[1]可以說,聯想也早已進入審美領域,但因其在生活和藝術中的不同,及其與想象的密切關系,使人們要么將二者混為一談,要么就干脆避而不談。而對于審美聯想的主動性和受動性問題更是很少有人涉及。本文試從審美聯想的諸要素中討論審美聯想的主動性和受動性的問題。
一、審美聯想中受動性的基本表現
(一)客觀事物的性質和特征對審美聯想的制約
眾所周知,美的形成離不開客體的條件和關系。在審美聯想中,中外很多的美學家都注意到這一點,他們按照聯想所反映的事物間的關系不同,把聯想分為接近聯想、相似聯想、對比聯想等各種形式。在文學創作中,相似聯想居于最重要、最突出的地位,聯想觸發物與聯想所及物常常憑借可以間接喚起感知的形狀、色彩、光度、硬度、聲響、氣味等屬性構成相似聯想。這些事物的屬性就可能成為“聯想觸發點”和“聯想所及點”。客觀世界的事物雖然種類繁多、千差萬別,可是從某一角度去仔細觀察和分析研究,總可以找出它們之間存在著某些相同或相似之點。我們只要善于發現和掌握這些“點”,就能展開豐富的聯想。比如,看到梅花想到梅花詩,由梅花想到堅強不屈的性格就是根據它們之間的相似而產生的聯想。這也就是說,聯想觸發物與聯想所及物在性質或特征上必須有相似性或者相反性等聯系,如果事物之間風馬牛不相及就不能喚起聯想。
此外,聯想作為主觀對客觀的反映,它反映著客觀事物之間的聯系。魯迅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天才們無論怎樣說大話,歸根結蒂,還是不能憑空創造。描神畫鬼,毫無對證,本可以專靠了神思,所謂‘天馬行空’似的揮寫了,然而他們寫出來的,也不過是三只眼睛,長頸子,就是在常見的人體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長了頸子二三尺而已。”[2]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無論哪種聯想,最終都來源于客觀現實,聯想反映的是客觀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也就是說人們在審美聯想的時候總是處于被動的地位,引聯事物與被引聯事物存在于客觀現實中,它有待于人們去發現。
(二)主體經驗、認識和情感等對審美聯想的制約
作家不是魔術師,不可能紙劍一揮就變出他需要的東西。這也就是說,創作聯想的豐富性、生動性與作家的生活儲存和知識積累密切相關,寫作者對事物的認識,是聯想發生的先決條件。聯想所喚起的只是記憶中存儲的信息。也就是說,聯想需要豐富的記憶,貧瘠的記憶是不能形成豐富的聯想的。人們記憶中存儲的信息量的多少,也會使審美聯想受到影響,這也是聯想受動性的一種表現。
不僅如此,人們的感覺器官隨時隨地在接觸各種事物和現象,而它們卻具備著各種各樣未必適合審美聯想需要的形態和特征。這就需要人們選擇最佳聯想所及物。不同的人,聯想的選擇性也有很大的差別。聯想的選擇性也受人的聯想目的、知識和經驗的制約。作為一種心理活動、意識活動,聯想的主體必須具備豐富的經驗、知識以及特定的情緒狀態等心理條件,否則客觀的事物對于主體的人來說也只是走馬觀花,很快成為過眼云煙。意思就是說,生活中的事物能不能引起主體的審美聯想,也要看主體的人的審美能力的高低,審美經驗的多寡,審美心態等等的因素。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欣賞音樂要有音樂的耳朵,如果沒有音樂的耳朵,再美的音樂對他也是沒有意義的。”[3]總之,無論怎樣聯想都離不開客觀現實,離不開主體的經驗、認識和情感,所以聯想要受到這些因素的限制,有其自身的受動性。聯想說到底,就是選擇什么可見的物象和怎樣表現這些物象的內涵,然后與另一物象聯系,達到形象地深刻地揭示這一物象所隱藏的意蘊。
二、審美聯想中主動性的基本表現
作者在眾多聯想所及物表象中挑選“最佳”時,不是無條件地再現事物的一切屬性和特征的共性,而是要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性,選擇雙方可以引起共同感的有聯系的屬性和特征,這就體現聯想主動性的一面。比如蔡其矯《雙桅船》中有這樣的詩句:“落下兩片白帆/在下午金色的海面上/像落下兩片饑渴的嘴唇/緊貼著大海波動的胸膛”白帆和嘴唇是現實中存在的兩種事物,作者在使用這兩個詞匯的時候,必定要先認識這兩種事物,并且認為它們是美的事物。然而在一般人的眼里,白帆和紅唇是兩種毫不相干的東西,很難把它們擺在一起考慮的,但是聯想能在什么廣度和深度上進行,取決于主體自身。詩人由貼近大海的帆船這一刺激模式發散開去,引出種種的表象和意象,使之與偎依在情人胸膛的嘴唇之間發生聯想,熔鑄了一個深遠而奇特的意境。
廣博的知識,可以使一個人的思想獲得更多的聯想表象、聯想渠道。法國文藝批評家丹納說過:“具有豐富經驗和知識的人比只有一種經驗和知識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4]而知識和經驗的獲得就取決于主體的能動性。我們只有不斷地去接觸事物,才能促使自己的聯想活躍起來,相反,如果我們從來沒有接觸某一事物,從來沒有在頭腦中構成這一事物的表象,自然也談不上去聯系它。可以說,聯想中所用的材料是來自客觀現實世界,但從心理學角度講,它是對原材料的粉碎和重構,是依據主體的創造意圖,“為我所用”地加工處理過的材料。從作者方面說,“一個藝術家不能隨心所欲地運用別人創造出來的現成的形象去表現自己的特殊經驗,因此他就必須親自為自己的經驗創造形象”[5]。也正是從這個角度,我們說審美聯想是藝術創造力的源泉。而這一切也恰恰說明了聯想的產生要發揮主體的能動性,聯想有主動性。
此外,主體的修養也會隨著主體自身審美能力的提高而發生變化的。劉勰有句話說得好:“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6]如今存在一種很普遍的現象,藝術家大都愿意旅行寫生。這樣不僅可以接觸許多新鮮事物,豐富了藝術家的藝術敏感,也陶冶了藝術家的審美情操,提高藝術的修養。由被動地感知事物變主動地反映事物。雖然沒有達到藝術構思的地步,卻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審美聯想需要發揮主體的能動性。
三、聯想主動性與受動性的關系
任何一件藝術品身上,都包含著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之間建立起來的一種關系,一種默契。客觀對象豐富而又獨具個性的形態可以被主體心靈所感知,主體的自由創造能力亦為客體形象所驗符。馬克思在關于生產與消費的關系中說:“消費對于對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對于對象的知覺所創造的。藝術對象創造出能夠欣賞美的大眾——任何其他產品也都是這樣。因此,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為對象生產主體。”[7]沒有審美的對象無所謂審美的主體,沒有審美的主體也無所謂審美的客體(對象),審美的主客雙方是對立又統一的,它們統一于具體的創作或欣賞過程中。同樣,聯想的受動性與主動性也是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的。
也就是說,在同一審美聯想過程中,聯想的受動性與主動性是同時存在的,它一頭連著知覺,一頭連著想象。換句話說,它一頭連著世界,一頭連著自我。在與世界的聯系中,聯想的受動性就更突出些。在與自我聯系的過程中,聯想的主動性就顯得更明確些。但無論如何,我們是很難把聯想的主動性與受動性截然分開的。而這與聯想這種審美活動自身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有很大關系。我們在上文中之所以將其分開,主要是為了論述的方便和理論的需要。
注釋:
[1] 張宏穎:《文學創作聯想的結構發生研究——文學創作主體研究之一》,《學術月刊》1987年第3期。
[2] 魯迅:《葉紫作〈豐收〉序》,《魯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175頁。
[3]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2頁,
[4] [法]丹納:《藝術哲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傅雷譯,第76頁。
[5] 李躍紅:《形體、形象、形態與形的情感象征》,《藝術教育》2005年第1期。
[6] 劉勰:《文心雕龍》知音篇,岳麓書院2004年版 ,第443頁。
[7]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頁。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