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沂蒙六姐妹》(2009)演繹了一場令世人動容的守候,展現了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廣大勞動人民為爭取解放戰爭的勝利而做的不懈努力。在沂蒙大地上,她們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默默地承擔著戰爭帶來的巨大傷痛。她們的故事催人淚下,她們的精神讓人振奮;她們的大愛猶如飄香滿地的丹桂,她們的無畏猶如冷艷寒江的芙蓉;她們的品格猶如潔白無瑕的梨花,她們的精神猶如盛開的灼灼桃花。《沂蒙六姐妹》是一首唯美的女性贊歌。
關鍵詞:《沂蒙六姐妹》;女性;情感;唯美
女性浪漫主義戰爭片《沂蒙六姐妹》自上映以來,票房收入節節攀升,創造了國產主流電影振奮人心的成績,反響十分熱烈。該片由新科華表影后范志博領銜主演,影片用唯美細膩的筆法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戰爭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性格和命運,以真情感動觀眾,催人淚下。《沂蒙六姐妹》講述了孟良崮戰役前后沂蒙山六姐妹的真實故事,用細膩溫情的筆調贊美了那個紅色年代的女性面對國家安危、民族大義表現出來的堅韌和頑強。
長期以來,我們對主旋律影片總有固定模式的認知,認為這些應景之作一定有恒定的價值取向,《沂蒙六姐妹》讓我們固有的偏見徹底改觀。在獻禮片接踵而至的時候,表現革命戰爭題材的影片,似乎總是炮火紛飛、硝煙彌漫,而電影《沂蒙六姐妹》則選取了新穎的表現角度,塑造了富有鮮活氣息的人物形象,構成了悠長的審美韻味,以獨特的方式形象生動地展現了那段艱苦而又光輝的歲月。
《沂蒙六姐妹》描寫的戰爭背景是著名的孟良崮戰役,影片的主角是淳樸善良的沂蒙女性,她們忙著攤煎餅、做軍鞋支前,奉獻出無邊的大愛。影片真切地告訴人們,新中國的江山不僅是將士們的槍桿子打下來的,也是婦女們用柔弱的肩膀扛出來的。影片中,為了支援前線,春英、月芬和她們的婆婆這些普通的沂蒙女性們,要在短短幾天里不分晝夜地攤煎餅、收馬草、做軍鞋,糧食不夠了毫不猶疑拿出自家的口糧;她們自告奮勇去做擔架隊員,冒著敵人的紛飛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線橋”,讓戰士們踩著自己的身軀奔赴戰場……這一幕幕的場景無不透著沂蒙人民的大愛。影片沒有華麗的場景,真摯的敘事絲絲入扣,使人內心暖流涌動。影片深刻展示了在革命戰爭年代千千萬萬沂蒙老區普通女性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群體形象。
一、細膩的抒情筆調
《沂蒙六姐妹》以普通百姓生活的側面來表現和襯托戰爭,以細膩的抒情筆調抒寫宏大主題,表現手法別出心裁。全片并沒有大段描述戰爭殘酷的場景,也沒有血淋淋的死亡現實,而是從側面切入,關注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年代中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她們中有剛剛成親暗暗牽掛丈夫,卻為了湊軍糧毅然回娘家借糧食的新媳婦;有堅強無悔地送丈夫兒子參軍,卻對著“滿門忠烈”牌匾、滿院縞素悲痛到流不出淚水的老媽媽……一個個鮮活形象隨著影片情節的推進而愈發真實感人。本片音樂烘托的效果也極其到位,一段段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小調貫穿全片,尤其是結尾帶著悲愴色彩的男高音版的“沂蒙山小調”一出,將觀眾的情緒帶到極致,催人淚下。
作為一部描述戰爭的影片,《沂蒙六姐妹》反而棄戰場于不顧,只是蜻蜓點水般地用幾個畫面來表現戰場。然而影片所透露出的信息卻絲毫不亞于戰爭大片,處處顯現出戰爭的殘酷和緊迫。
影片開頭就通過月芬的嫁人而把影片整個背景完美展現。月芬和公雞拜堂以及喜慶的音樂中摻雜的炮火聲讓這場婚禮添上了一絲灰色。讓觀眾在疑問中把鄉民們對戰爭的習以為常和月芬對愛情的憧憬表現得絲絲入扣。雖然沒有出現戰爭場面,但是卻滿眼都是戰爭,時時刻刻都感覺可能發生戰爭。影片中,月芬在曠野上的放縱奔跑令觀眾印象深刻。錯過與愛人相見的月芬,身著紅色嫁衣心急如焚地奔跑在原野上,張揚著生命的活力,就像一團跳動的火焰,熱情而又急切。這時的月芬儼然不再是一個個體,而成為許多人愛情欲望的象征。她穿梭在人流如水的行軍隊伍中,尋找著自己未曾謀面的丈夫,更上升為人類集體尋求情感皈依和靈魂慰藉的真實寫照。特別是月芬為丈夫縫制的錦囊。它不僅僅是作為一個道具而存在,更成了聯系月芬和丈夫之間情感的橋梁。丈夫沒見到月芬但是卻帶走了月芬縫制的錦囊,帶走的不光是物,更多的是月芬對丈夫的那種想念和盼望之情。而影片最后,香案上擺放的那個錦囊則具有了更強的力量,使人看到后不禁內心深深地一沉。在影片結尾,月芬和嫂子看到那“滿門忠烈”的牌匾后并沒有大哭大鬧,周圍前來慰問的鄉親們也沒有安慰或者是哭喊,有的只是沉默。用沉默代替了吶喊,營造出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影片把痛哭、吶喊都舍棄了,觀眾看過后已經被這種沉痛所震撼。
用這樣細膩的抒情筆調對宏大的革命戰爭主題進行雕畫、描摹,讓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去感知那個艱苦、偉大年代的同時,也看到了文藝作品對主旋律主題表達的多樣性的可能。導演用立體的光影展現出戰爭中的女人和沂蒙精神,突破了這類題材作品的慣常藝術模式,深入發掘革命戰爭年代中的柔美詩情,讓觀者感受到沉重的歷史和殘酷的戰爭也可以具有詩意的美感。在人心日漸浮躁的今天,《沂蒙六姐妹》也許能帶給我們某些失去的東西。
二、真實的情感世界
苦難和殘酷一般而言是不能少的戰爭體現,但影片一再給予我們的不是苦不堪言的負擔,而是為了生活的心甘情愿的奉獻,因為他們的兄弟姐妹在那樣的環境中必須頑強地生存。影片干凈極了的情感,無需偷情、無需妒忌、無需血淋淋的刺激,卻讓我們發自內心地哽咽。雖然強忍眼淚,實際上早已淚水縱橫。因為這是真實透徹的人的情感,一個個生活情態中的女人鮮活的喜怒哀樂都牽拉著我們。沒有技術至上的刺激,也沒有復雜矛盾的強迫,我們已經被她們的情感打動得難以自抑。
在戰爭年代,沒有人可以幸免于難,所有人都是戰爭的受害者。《沂蒙六姐妹》展現給我們的不是槍林彈雨的前沿陣地,而是看似遠離硝煙的戰場后方。這里雖然沒有赤膊拼殺,卻充滿著女人們難以割舍的情感牽掛和期望守候。
當沂蒙山的男人們奔赴前線時,留在后方的女人們不僅要完成支前工作,納鞋底、攤煎餅、備馬草,還牽掛著遠在前線的親人。在中國的戰爭影片中《沂蒙六姐妹》第一次通過女性視角全景式地展示戰爭中女性情感世界的細膩復雜,上演了一出女人的感情戰爭。無論是白發親娘,還是留守新娘,這些形象讓我們看到女性情感豐富而又堅韌執拗的兩面性。戰爭帶給她們巨大的壓力,但她們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了下來,用她們無私的奉獻譜寫出大愛無疆的華麗篇章。
此片的每個細節都是真實的。編劇蘇小衛對女主人公們情感世界的把握到了無懈可擊的地步。每個看過影片的觀眾無不由衷贊嘆該片對戰爭年代女性情感的細膩刻畫,以及淋漓盡致的宣泄。“月芬獻血”的一場戲,其場面十分感人。當醫生說需要男同志獻血的時候,月芬的情緒如火山爆發,她幾乎怒吼著喊出:“你瞎了嗎,我們沂蒙山的男人們都在前線呢!”此聲一出,世界歸于靜寂,這心聲不知夾雜著多少女人的默默承受,多少女人的辛酸苦楚。而“滿門忠烈”一場戲則構成影片情感的制高點,更加引人入勝。
三、深刻的人性透視
一部戰爭電影,如果不被人忘記,必有它特殊的價值。《辛德勒的名單》(1993)揭示出歷史的真相;《拯救大兵瑞恩》(1998)引發了人們對生命價值的思考;《鋼琴師》(2002)則用音樂告訴人們戰爭仇恨并非不可逾越。優秀的戰爭影片在揭示人性的美好本性之后,往往將主題延伸到人類的精神困惑上,引發人們對戰爭的深層反思。同樣,《沂蒙六姐妹》情節看似平淡,卻潛藏著復雜的人性思考。
戰爭片《集結號》(2007),因為主題特別,引發了社會的廣泛議論。《沂蒙六姐妹》闡釋了同樣的主題,它關注女性群體。以月芬為代表的六姐妹其實沒有比前線抗戰的男性少付出,因為她們身為女性,做的只是后方的工作,歷史書從不對她們濃墨重彩。可戰爭中沒有這些后方的女人們,怎能保證前線的勝利!歷史的偏見總把人們的目光吸引到前線的英雄身上,唯獨遺忘了后方默默奉獻的普通人。影片“滿門忠烈”的結尾耐人尋味,它讓人們在感動之余,自然會去關注那些經歷戰爭創傷,痛失親人的女人們。
在戰爭片中,愛情常常被用來作為戰爭的祭奠。就像月芬為了革命事業犧牲自己的愛情一樣。在一系列唯美的畫面中,我們分明看到了月芬掙扎中的眼淚。我們設想,如果月芬見到了魂牽夢縈的愛人,很有可能會像秀兒他爹一樣把準備再上前線的親人關起來。這是人之常情。隨著情節的發展,放棄繼續成就著月芬愛情的美麗,也繼續成就著她愛情的悲壯。長時間里,我們的戰爭電影缺少一種對人的發現,對人的尊重,對人的關注。在這點上,《沂蒙六姐妹》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影片不僅彰顯了中國女性徹底的自我解放、自我宣泄,而且更正視了戰爭中人性的困惑。也許,偉大的愛情,真的不是個人的事情。雖然我們期待的浪漫愛情都應該有一個完美結局,但這些愛情總在告訴你什么是感動之后,以殘缺的方式戛然而止,唯獨剩下你一個人站在那里發呆。
《沂蒙六姐妹》的價值是藝術對于歷史的認知復歸。在這個時代我們對自己歷史的淡忘,對造就當前中國的犧牲歷史的忽略,其實是自信不足與數典忘祖的結果。女性給予歷史的貢獻被塵沙掩埋,藝術表現歷史的古舊方式又不能打動觀眾。《沂蒙六姐妹》的創作者對于歷史的真切情感和塑造的藝術形象引導人們重新看待歷史的意義,是影片超越所謂主旋律創作窠臼的現代意識的體現。中國藝術太需要重新煥發人們對歷史的尊崇了,而敢于承擔和善于承擔的藝術家就是時代的驕子,《沂蒙六姐妹》的創作者就是這樣的人。
(作者單位:四川瀘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