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性導演寧瀛在第五代導演中被稱為一朵奇葩,最重要的是因為她的電影風格和其他同代導演差異甚遠。意大利留學的經歷使得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特征在她的電影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這客觀與主觀、共性與特性、寫實與寫意、特寫和全景的影像語言里,寧瀛傾訴著自己回國后對眼前的城市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感。
關鍵詞:寧瀛;“北京三部曲”;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有意大利留學經歷的第五代導演寧瀛,以她的“北京三部曲”即《找樂》(1992)、《民警故事》(1995)、《夏日暖洋洋》(2000)被廣大觀眾所接受。她在意大利系統地學習電影理論,加之1984年有機會作為貝托魯奇的《末代皇帝》(1987)的副導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她更加堅定自己要成為新一代女性導演的決心。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美學特征(用現實日常生活的真實紀錄代替虛構;通過普通大眾的生活遭遇來揭示現實問題;運用景深鏡頭、段落鏡頭或長鏡頭;多采用自然光以及連續拍攝;一般不寫劇本;多用非職業演員;開放式的結局等)深深地影響著寧瀛的藝術創作,關注社會底層人群、對“新城市電影”新的詮釋以及對當下快速發展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與否的反思,使得她與中國同代導演相比顯得異常獨特?!坝^眾在其影像世界中不僅能身如其境而感同身受,同時也認識或深深地共鳴了表象后面的‘合規律性’和‘必然性’——現代人生存的窘困和危機、心靈的蒼白和貧弱?!盵1]外在的“窘困和危機”,內在的“蒼白和貧弱”在《夏日暖洋洋》的主人公——出租車司機德子身上彰顯得淋漓盡致。導演寧瀛在影片中探尋普通人(出租車司機)的人生體驗,從個體情愫移情至群體情愫;通過鏡頭拍攝現代都市——北京的轉型期(喧鬧、嘈雜、工地、民工)的真實影像,抽象至大多數現代化都市現狀的普遍性。
關于寧瀛電影的風格,許多評論家認為她是用“紀錄風格”來拍攝城市。她的回應是用一種主觀的視點去關注真實,即“主觀真實性”?!断娜张笱蟆分薪ㄖさ氐呐K亂嘈雜和安靜的公園里老年人的晨練是對現實的呈現;歌舞廳中男女爭吵后,鏡頭多處關注一個濃妝女子的狂笑,這又是一種對現實的“表現”,突出導演的主觀性——笑看人世間的卑劣。在這客觀與主觀、共性與特性、寫實與寫意、特寫和全景的影像語言里,寧瀛傾訴著自己回國后對眼前的城市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感。
一、關于故事
影片以一個擁擠的街道作為開場,有種沉重和壓抑感。于是,觀眾不得不被深深的沉悶所感染。這與《夏日暖洋洋》的片名并不符合,讓人感到莫名的困惑。直到影片的最后,隨著那首《愛的代價》,隨著那句“走吧,走吧,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道路突然變得寬闊、明亮了,讓觀眾一直擰著的眉毛也舒展了。
與其說德子是麻木了,不如說,他是累了,被放逐了。故事以德子面無表情地拍婚紗照作為開端。他和新娘毫無眼神交流,像機器人一樣被擺弄的場景(新郎新娘靠近點、高興點、眼睛對看一下),告訴觀眾:他不幸福。隨后,故事圍繞德子的生活展開了。
從離婚到與其同居的小雪分手以及小雪自殺,從跟趙圓發生一夜情到最后與河南女人結婚,德子的感情從隨波逐流(穿梭在燈紅酒綠的歌舞廳不回家,把老婆放在一邊)到主動追求(對小雪和趙圓的百般忍耐、討好)再到無奈回歸(與沒有感情的河南女人結婚)。不得不說,德子的感情史略帶傷感。小雪深愛著他,卻因為抹不去的過往而最終輕生。很明顯,這是他意料之外的事情。到達案發現場的時候,他傻了,無奈或是無助的眼神沒有關注任何物件。他第一次,那么認真地思索生命、生活。而趙圓對他的拋棄,從某種程度上,敲醒了他——從被動去愛到主動去愛,他認真地面對自己的生活,畢竟要有個家才叫完整。
德子的車子依然在大街小巷穿梭,他依然面對形形色色的乘客(導演通過中近景的不同乘客的表情、言語,來代表不同層次的人群),相比以前他變得平靜了。一位滿臉傷心的女人唱完《愛的代價》時,問德子:“師傅,你失過戀么?”他無言以對,只是皺了皺眉頭、望了望天空。他為愛付出了太多的代價。在呈現歌曲的同時,導演還將沿途抓拍到的坐在卡車后的進城打工者的表情展現出來,他們付出的代價也很多,也許只是為了能夠在某個角落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家”。那句“也曾傷心流淚,也曾黯然心碎,這就是愛的代價”。德子愛了,倦了,累了。他迷失了,他爭取了,他也不得不安定了。出神地聽著這首歌,突然覺得:不是我們丟失某些東西太久了,而是我們失去某些東西太快了。現在很多人的情感都像德子一樣來得快、去得快,還沒有等這段情感的回味就開始了下一段情感的醞釀。
二、關于德子
在社會里,作為一個小小的邊緣人,德子被重重窘困束縛著,也被一些主流價值觀拋棄著。
無論在什么場合里,德子似乎都是不和諧的存在。在縱情聲色的歌廳里,他茫然地四處張望;在被坐車不給錢的地痞流氓愚弄暴打后,他顏面盡失、驚慌失措;在燈火闌珊的西餐廳,他的格格不入,導致他最終被驅趕出門;在清晨晨練的樹林里,他卻顯得好奇和古怪。
無疑,在這樣大眾的、一般人的生活里,德子的格格不入,表明了他被拋棄、同時又被束縛著的命運。他一直迷失自我,也一直想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努力尋找自己的地位。
但,在這炎炎夏日里,還是存在絲絲沁人心脾的涼意。在扒光了付不起車費的農民工父子的衣服后,德子開車走后于心不忍,把衣服丟在離父子不遠處。這不僅是一種簡單的道德心,更是一種心靈的回歸。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家園,不管時代如何變化,這種人文的、明朗的精神依然存在。導演是通過德子這個被人欺負而后欺負別人的弱勢個體的心靈回歸,來呼喚整個社會的人文關懷。
德子,以及隱藏在他人性背后的社會群體思想和觀念已經急劇變化。這種變化已經超過連一個出租車司機都不知道“這是什么地方”的速度。德子的話很少,可以說我們是在借他的眼睛看社會。這個一直在施工,直到最后才出現一片燈火通明、暢通無阻的城市,讓我們不得不思索: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我們究竟是失去了什么,我們要珍惜的又是什么。
三、結語
德子的情感變化是快速的,而影片中德子經歷的女人(河南女人、正離婚的女人、小雪、趙圓)的情感也是快速變化的。她們的社會地位寧瀛導演略帶提及:進城打工者——背景單一的河南女人和家庭以及背景復雜的小雪,這類女人的情感是脆弱的,只是希望通過男人能在城市找到一個安穩的立腳點;圖書管理員——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趙圓在家庭以及學校的嚴管下想要超越、尋找刺激,面對沒有地位的德子的愛,她只會選擇逢場作戲,不會給德子依靠。除了這些女人,和德子有關的其他人還有陪酒女郎(之后嫁給老外)、電臺相親節目的主持人、在各大高檔場所想傍大款的妹子等等,她們都是社會各層次人群的豐富斷面。這些人的種種姿態都在德子的眼中。影片中經典的景深鏡頭就是德子在鏡頭前景跪坐以至撲倒在地上嘔吐、哭泣,中景是車燈以及人工頂燈打亮的妹子哼唱、手舞足蹈,后景是德子的出租車。德子的痛苦和妹子的自娛自樂,對應的是現實和幻想的沖突。影片中的插曲,如崔健的《九十年代》、田震的《你是否和我一樣》以及郭峰的《出走》等,也為影片增添了鮮明的時代色彩。后來寧瀛的《無窮動》(2005),以全新的女性視角拍攝出四個女人之間爭斗的微妙心理,一經上映就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影片也應邀參加了威尼斯、多倫多、釜山、東京等多個國際電影節。
寧瀛導演在回答北京大學的學生關于人文關懷和憂患意識的問題時這樣說道:“我覺得在今天的這個社會里面,我已經感受不到代溝的存在,因為我們都是生活在這種社會劇變過程中的人,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被撞倒的人。當我們看到那些高樓大廈崛起時,一方面給人一種明天的希望,但同時也會有一種為劇變而付出代價的擔憂。我拍攝這部影片就是為了讓大家不要忘記每一個人都在不同程度的被生活撞倒、撞暈。”[2]所以影片《夏日暖洋洋》不在于講述一個愛情的故事,而在于展示人們被“撞倒”的表象、揭示人們被“撞暈”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希望觀眾看完電影后能夠和導演以及影片或影片中的人物進行強有力地對話,盡最大所能改變現狀。
注釋:
[1] 陳旭光:《主體意識、“現代性”反思、紀實的“表現”和“抽象”——關于寧瀛的〈夏日暖洋洋〉》,《當代電影》2002年第1期。
[2] 王潤文:《另類影片寧瀛新作〈夏日暖洋洋〉在北大引起爭論》,《北京晚報》2001年4月25日。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廣播影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