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國家開展了全國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投入到了西部建設中去。西部經濟、交通、教育普遍都比較落后,青少年的受教育水平與全國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青年志愿者在服務西部的同時,更要注意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對青少年加以引導,積極地對青少年實施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青年志愿者;西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截止2008年,“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全國項目已招募33920名普通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到中西部26個省(區、市)的500多個貧困縣的鄉鎮一級,從事專項行動的志愿服務。其中12243名志愿者服務兩年,5年累計在崗服務人數為46163人次。加上北京、遼寧、河北等23個省(區、市)實施的地方項目派遣的38000名志愿者,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總規模達到71920人。青年志愿者對促進西部貧困地區教育、衛生、農技、扶貧等社會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不容忽視的是,西部的教育還存在很大的問題。西部地區多為不發達地區而且多為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區,“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到反分裂斗爭、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關系到民族的未來和可持續發展”,[1]青年志愿者在完成志愿者工作的同時,也擔負著對服務地的青少年積極地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在對青少年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首先要深刻地認識到西部教育的現狀。
中國青年網2007年發布的《中國西部青年發展報告》對西部青年的教育狀況分析如下:
“第一,國家加大了西部教育的政策扶持和經費投入力度,西部青年的教育環境持續改善;第二,西部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遠弱于全國青年,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和大學毛入學率均顯著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尚未同等地享有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的實惠,入學年齡比全國青少年的高;第三,西部地區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取得了較大成效,但小學輟學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初中輟學現象非常嚴重,西部青年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比例較低,失學青少年的性別差異不大。”[2]
而對于上述三點,在《中國西部青年發展報告》中也進行了詳細地分析:
近幾年,國家實行了對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的相關扶持政策,加大了財政撥款力度,極大地促進了西部教育事業的發展。從2005年開始,全國592個扶貧重點縣實行了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免除雜費和課本費、對寄宿生補助生活費的政策。從2006年開始,中央和省兩級財政已安排近75億資金,免除了西部農村4900萬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雜費,而且已經補助了公用經費的標準。教育系統支持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得到落實。
調查發現,2004年西部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0年,高于西部地區15歲以上且上過學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而當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3年,全國青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9.8年。西部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是接近全國的平均水平。
2005年《中國全民教育國家報告》指出,全國還有8%的地區沒有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調查顯示,獲得九年以上教育的西部青年比例只有57.0%。有43.0%的西部青年未能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而這當中“從未上過學”的比例達到了7.2%,“小學未畢業”的為10.1%,“小學畢業”的為 25.7%,初中輟學現象非常嚴重。2004年全國初中階段輟學率為2.49%。但進入初中年齡階段的西部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加,“不在讀”的比例迅速增加。12歲、13歲、14歲、15歲、16歲和17歲“不在讀”的比例分別為3.2%、6.0%、10.7%、20.9%、32.3%和44.1%。這就表明至少這部分青少年肯定是未能進行初中階段的學習或是初中輟學。在對15歲到25歲青年的小學五年級完成率的統計中,15歲和16歲青年“從未上過學”和“沒有上到五年級”的總比例均為6.5%;17歲、18歲和19歲的總比例分別增長到7.6%、6.9%和9.4%。[3]
大學生到西部去,作為青年志愿者,理應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在弘揚志愿者精神的同時,更應注意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結合西部當前的教育狀況,談談志愿者如何更好地為青少年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青年志愿者很大一部分在西部不發達地區從事支教工作,在做好支教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該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前西部不發達地區較之發達地區存在很大的差距,差距不僅僅體現在物質上,更體現在精神上。青年志愿者來到西部,扎根西部,不僅僅只是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更應該為西部廣大的青少年帶來先進的理念,帶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西部地區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比率上低于東部發達地區,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社會上存在許多不正確的價值觀,許多人認為讀書無用,認為讀書不如出去打工,這樣掙錢比較快,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的利益。西部少數民族聚居區比較多,普遍的家庭孩子比較多,家庭負擔比較大,許多青少年在基本的義務教育都沒完成的情況下就選擇了外出打工掙錢。而外出打工從事的大多都是沒有太多技術含量的體力勞動,雖然一時解決了家庭的困難,但是長遠來看還是要回到西部。西部地區同時還存在比較嚴重的“拜金主義”,認為金錢至上,這也是西部失學率比較高的原因。西部地區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并由此產生了一批“暴發戶”,這些“暴發戶”帶來了一些很不好的影響,導致許多家庭認為金錢至上,并認為讀書是件費時費力的事,并不能為家庭帶來實質的好處,反而是家庭的負擔。作為青年志愿者,面對這些不正確的價值觀,要在青少年中加以抵制,并對青少年進行教育。青年志愿者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典型,要鼓勵他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依靠知識改變自身的命運,并且要樹立遠大的理想,通過自身的努力,更加積極地回報社會,反哺社會,為整個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要盡量地減少適齡青少年的失學率,因為只有知識才能改變整個民族的命運。青少年是整個民族的希望,更是西部的希望。青年志愿者是完成這個歷史使命的一部分,要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對青少年施加正確的影響,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
青年志愿者是掌握先進科技文化知識的一代,在為西部帶去先進文化的同時,也要帶去先進的生產力。青年志愿者服務的西部,多是一些經濟欠發達、交通不便的地區,信息比較閉塞。在西部的一些地區,有些學校接受了發達地區捐贈的物品,比如計算機。但是這些計算機在捐贈后,當地的老師不會使用,就只能放在機房里。老師不會使用,學生更無從接觸,致使計算機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青年志愿者來到西部,不單單是先進文化的傳播者,還要對當地產生更大的影響。作為當代的青年志愿者,掌握計算機是必備的一項技能。青年志愿者要利用高科技手段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產生積極影響,在利用計算機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更要教會當地的教師使用計算機,使高科技在平常的教育中產生更大的效用。目前計算機教育在發達地區已經很普及,計算機的迅速發展,不僅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而且使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方式產生了改變,并且逐步地影響著青少年的思想觀念,使之發生了深刻的改變。青年志愿者在傳授計算機知識技能的同時,在使青少年掌握計算機的同時,要積極地利用計算機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高科技作為一種高效的現代化工具,為學校的教學提供了先進的科學手段。青年志愿者要利用這種優勢,可以制作各類圖文并茂、音像俱佳的文件,用以進行德育教育。同時,也要限制不健康、粗俗的電腦游戲等,因勢利導,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引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青年志愿者要積極地利用各種工具,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為青少年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引導青少年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理想情操,追求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青年志愿者要引導青少年增強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要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分裂;要引導青少年正確看待本民族的歷史、文化,正確看待民族間的差異,了解黨的民族政策,從而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民族意識,維護民族團結;要引導青少年正確對待宗教,了解黨的宗教政策,支持政府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引導青少年學習國家的法律,讓青少年明白哪些行為會觸犯我國刑法,是危害國家安全、危害公共秩序的犯罪行為,牢牢確立法律意識,做遵紀守法的公民。青年志愿者除了在課堂上進行教授外,更應加強實踐活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收看紀實性影視片;用鮮活的事實教育廣大青年學生,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達到用事實教育青年學生的目的;在青少年中進行正確的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從而更好地為國家、為民族服務。
參與志愿工作,不僅僅是在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同時也是在傳遞愛心、傳播文明。志愿服務具有個人化、人性化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心靈距離,減少疏遠感,對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定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作為青年志愿者,不僅僅肩負著教授知識的重任,更肩負著為民族、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在對青少年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更應該加強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們更全面地成長,為西部培養更多的合格的建設者,把我們的西部建設得更加美好。
注釋:
[1]《西藏: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議》,中國共青團網
(Http://www.ccyl.org.cn/zhuanti/qsnjy/taya/200902/t20090214_130248.htm),2009年2月14日。
[2]《中國西部青年發展報告》,中國青年網
(Http://www.cycnet.com/cms/2006/2006youth/qsnyj/200710/t20071008_598139_1.htm),2007年10月8日。
[3] 參見《中國西部青年發展報告》,中國青年網
(Http://www.cycnet.com/Cms/2006/2006youth/qsnyj/200710/t20071008_598139_1.htm),2007年10月8日。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