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城市建設越來越顯露出其對環境及生態潛在的負面影響。倡導建筑向綠色生態方向發展對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認識理解綠色生態建筑的內涵,提出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實現建筑綠色生態化的基本設計原則。
關鍵詞:綠色生態建筑;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
當代科學技術的重大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同時也衍生出一系列環境與發展問題。人口劇增、資源過度消耗、氣候變異、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嚴峻的現實面前,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評判我們現時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觀。
一、可持續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建筑設計依賴自然提供的能源、建材資源,同時又是經濟社會文化的綜合反映,與自然、社會環境休戚相關。建筑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在我們進行建筑設計、城市環境總體規劃的框架內以可持續的理論為指導,結合城市自身地域、資源、經濟文化優勢,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設計理念和方案,不斷提高環境藝術水平,提升城市環境品質,提高居民生活質量。面對當下嚴峻的環境問題,我們必須考慮城市、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短視的建筑觀和設計觀,不僅浪費建筑資源,也會潛移默化地使人類生存環境惡化,應該引起我們設計師的重視。綠色生態建筑的研究和實踐正是為實現保護生存環境、優化資源配置的目標而提出的。
二、綠色生態建筑的定義
“綠色”一詞并不是一個十分精確的修飾詞匯,它可以包括許多含義。然而,這并不是說“綠色建筑”全然無法界定,可以讓人隨意想象它的存在。事實上“綠色”如今已經成為一個十分普及的用語。[1]它既不深奧,亦非建筑所獨有,諸如“綠色冰箱”“綠色電腦”“綠色食品”乃至“綠色管理”等等。“綠色生態建筑”本質上與“綠色冰箱”一樣,都是供人享有的“綠色產品”。我們在使用這個詞匯時,很容易將它與節能、環保、效率、健康等方面的意義聯系在一起,也就是說“綠色”一詞已經有了其約定俗成的含義。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所謂“綠色建筑”就是節能環保、健康舒適、講求效率的建筑。要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生態建筑”便不能僅僅只是一句簡單的充滿理想與激情的口號。
三、綠色生態建筑的設計方向
綠色生態建筑設計和可持續發展二者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從一定意義上講,綠色生態建筑設計和可持續發展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它們不僅是物質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一種理念的改變。綠色可持續的設計原則,要求我們設計師在設計、選材、生產、安裝上都要體現“綠色”“可持續”,必須考慮到節約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方方面面。具體說來,在設計綠色生態建筑時應該考慮如下三個方向:
(一)設計理念以人為本
設計綠色生態建筑時,設計師首先要考慮到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適。要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統籌運用生態學、建筑學的基本原理及各種現代科技手段,匠心獨運地去合理安排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將人的活動空間和建筑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
(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
“綠色”作為新世紀建筑的主旋律,應充分體現節地、節水、節能、治污的理念。建造綠色生態建筑,既要盡量減少浪費,高效利用如煤、電、水等資源,還要盡可能充分利用如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生物能等相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同時積極開發新能源,將廢棄物轉換為能源(如回收利用沼氣等)。隨著新能源由逐步推廣利用到全面普及,特別是再生能源廣泛用于建筑的降溫、保溫、隔熱、采光、炊事以及其他家居生活管理設施的需要,必然推動人類生存環境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甚至引起建筑形體和空間的變革。
(三)營造周邊自然生態
目前,國內不少建筑都是“先建樓后造景”,在小區內設置大面積的人工環境,如大型的鋪地廣場、硬質的道路地表、枯山死水等。“其實這種人為地、片面地追求環境景觀的氣勢和新意的做法,是逆自然的,并不利于住宅區內小環境的正常生態循環,反而會增加日后環境的護養管理費用。”[2]建設綠色生態建筑,一定要注重研究建筑區內植被、微生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系,強調自然對人的影響,強調各種生物之間的共生共榮、互相依存,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根據自然法則來對這些元素進行合理配置。通過植被的多樣性、自然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化學污染的降低,來營造和諧的小區環境。
注釋:
[1] 參見黃濤《生態建筑、綠色建筑在持續發展建筑中的定位》,《新建筑》1998年第2期。
[2] 楊子江:《綠色生態芻議》,《工業建筑》2004年第2期。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