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受哥特風格影響的幾類類型電影進行分析,從這幾種類型電影的風格、影像、主題等方面挖掘哥特風格所具有的獨特韻味。
關鍵詞:哥特;黑色;類型電影
自20世紀初,以德國表現主義為開端,掀起了一個世紀黑暗空虛的哥特電影之風。20世紀90年代初,一大批哥特風格的經典影片橫空出世、銳不可當,使得電影創作者以及愛好者們愈發對這種神秘奇幻的電影風格充滿好奇。
一、哥特文化的氤氳
哥特已經發展成一種相當復雜的文化,體現在不同文化的分支上,例如文學、建筑、音樂。哥特文化的解釋和定義非常模糊——懸疑的、恐怖的、黑暗的、怪誕的、野蠻的風格。巴黎圣母院般尖利高聳入云霄的教堂式建筑,以瑪麗·雪萊、愛倫·坡等人的作品為代表的描寫荒野古宅環境、超自然事件的黑色驚悚小說,均是哥特文化在不同領域的展現。
二、詭譎奇幻的哥特式電影
筆者認為,“哥特電影”并不能真正稱得上是一種電影類型,因為“哥特電影”的概念非常模糊。宗教背景下產生的吸血鬼算是哥特小說中的著名形象,但有吸血鬼出沒的影片就一定可以稱之為哥特電影嗎?未必,吸血鬼也是恐怖片的常客。當今影壇電影類型雜糅交錯發展,在許多類型電影中都能觸摸到鮮明的哥特元素,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完整確切的定義能去明確概括出“哥特電影”。所謂的“哥特電影”,只不過是聚集了哥特元素的“哥特風格電影”罷了。“哥特風格電影”指那些以哥特文化為背景來表達悲傷、死亡和痛苦等具有黑色風格的類型電影的總稱。
最早在銀幕上集中體現出哥特風格的應該算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從表現主義電影的諸多意象中能看出哥特文化的滲透。例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920):尖利陡峭的教堂與建筑,傾斜的樓梯與街道取景,夸張的舞臺式構圖,對比強烈的黑白攝影,陰森恐怖的氣氛,怪物等超自然因素的悚然存在。就像表現主義用濃重因素去放大特定環境中人物的心理,哥特風格電影也是用極端的形式去夸張表現情緒、心理和命運。懸疑、黑色、鮮血、死亡、性愛這些哥特元素為各種類型電影注入了一些奇幻的哥特元素。
(一)黑暗中的人性滌蕩——黑色片
黑色電影是受哥特文化影響最大的一種電影類型。所謂黑色電影,通俗來講其故事模式是好人不一定有好報,壞人不一定會被繩之以法,充滿著于黑色幽默中解構人生起落、嘲諷世事無常的戲謔味道。黑色電影的特征主要是兩方面:一是電影題材大多挖掘的是社會和心理的陰暗面;二是電影的整體基調較為灰暗悲觀。電影史上黑色電影的經典之作——大衛·林奇的《七宗罪》(1995)——將這股壓抑絕望的黑色精神發揮到了極致。在這部電影中,世俗生活充滿各種邪惡,是各種欲望交織的大熔爐,個體生命陷入其中,烈火焚身無力掙脫乃至瘋狂,而連環命案的始作俑者卻被設置成這個混亂黑暗世界的救世者——通過受害者被迫的贖罪來洗刷現實生活中的邪惡。結尾耐人尋味:高智商的殺手不僅利用了警員天性中的弱點將之引入圈套,還用自己的生命為這次驚世駭俗的殉道行為完滿地畫上了句號。這樣的結局為整個影片黑暗凜冽的風格刻下了濃重的印跡:不見天日的陰暗,永恒的絕望消極。黑色電影的這股“燦爛陽光和慘淡陰霾間,潛意識里模棱兩可的道德觀”的獨特意味受到了哥特風格的影響和滲透:黑色電影主題體現出的游戲人生解構社會的玩味色彩,很大程度上是來源于哥特文化陰暗、消極、悲觀的主題風格。另外,構圖風格上的低角度攝影和明暗交織的用光凸顯人物的矛盾心理,整體構圖上顯示出一種末世般的灰暗。
(二)哥特式的光怪陸離——恐怖片
作為哥特文化的產物,吸血鬼這一形象在許多經典的恐怖電影中都出現過。吸血鬼在人們腦海里永遠與“恐怖”是分不開的。它們出沒于黑夜,青面獠牙、嗜血成性,集所有罪惡于一身,卻永遠保持著他們特有的魅力。從17世紀開始流行于英倫的哥特小說,到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大師茂瑙將第一個吸血鬼搬上銀幕,再到當今影壇對吸血鬼各種多面立體的塑造,吸血鬼縱橫馳騁銀幕近一個世紀。當然,除了吸血鬼,還有以僵尸、怪物、異類為主角并以強烈的感官刺激為目的的恐怖片,但又不拘泥于單純血腥的感官刺激,往往從驚駭的形象與恐怖的故事中挖掘到人類自身的欲望、罪惡乃至社會價值、人倫道德的喪失與缺陷。《夜訪吸血鬼》(1994)就是這樣一個典范:路易是在無法忍受人生痛苦、尋求一死時被迫變為吸血鬼的,但吸血鬼的習性并沒有完全取代他的人性,他不像其他吸血鬼那樣麻木不仁,依然保留著人類所具有的愛與恨,他與其他同類格格不入,又與人類無法相通,這種雙重性便使他處于極端的孤獨之中。路易的矛盾折射出現實社會中的一部分人:那些游離于社會之外、努力追求自我的“邊緣人”,他們無法融入身處的時代和環境,個人的奮斗往往被無邊的空虛和失望包圍,使他們感到無可奈何的苦悶與孤寂。
(三)心靈深處永恒的恐懼——驚險片
驚險片深受17世紀哥特小說的影響。“驚險片是以驚險情節貫穿全片為主要特征的影片。一般較多利用懸念、夸張和渲染手法,故事情節緊張多變,節奏快速,突出顯示人物臨危不懼、機智勇敢的性格。”[1]構圖風格上體現為攝影顏色灰暗且構圖單調,以造成沉悶壓抑的感覺,也在觀眾心理上營造出一種異常恐怖的氣氛;主客觀“看與被看”鏡頭的反復交替,讓觀眾切身體會那種“觀眾知而身處險情的劇中人不知”的緊張感。從希區柯克名作《精神病患者》(1960)這一心理驚險片中對各種哥特經典元素的運用可以看出哥特文化的滲透:身處矛盾境地、內心負罪的金發尤物,具有雙重人格和戀母情結的既偏執又純真的變態殺手,悚然的陡峭建筑,傾斜的樓梯拐角,明暗對比的用光。當今世界,對物質日益強烈的欲望扭曲了人的心理,人似乎對自己精神世界的腐爛無動于衷。相反,哥特風格電影中那些有著蒼白皮膚、空洞黑眼圈和悲傷麻木表情的哥特式人物就成為了當今精神漩渦掙扎中人們去喚醒內心世界的一種訴求和方式。
哥特和陰郁、奇異、鬼魅、空虛和死亡相連,表達或折射人心理和社會層面的陰暗,可以說從另外一個層面上映照了人的內心。透過永恒的死亡命題,哥特賦予生命最極端的感知力:恐懼、悲觀、絕望,哥特文化唯美化了這種極端的體驗;也許,除了人迷戀感官享受帶來的緊張與恐懼的審美心理感受,人天生要從心理上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死亡暴力做好準備,這種哥特式極端的情感體驗就不可避免地具有相當大的誘惑力。透過哥特式詭譎奇異的影像,我們看到人類一種極端的精神狀態:麻木,孤獨,絕望,悲觀,恐懼,無聊,偏激;人用恐懼來挑戰絕望,用麻木來戰勝孤獨,用極端來挑逗無聊。
(四)黑色童話中的精靈——愛情片
從20世紀90年代初被譽為“好萊塢鬼才”的蒂姆·波頓的一系列強烈哥特式風格的影片《剪刀手愛德華》(1990)、《僵尸新娘》(2005),一直到目前火爆的以哥特式愛情為噱頭的《暮光之城》系列,這些奇情片往往就是講述一個愛情故事,導演卻編織出了一幅黑色的,講述孤獨、死亡和痛苦的精彩哥特式畫卷。影片的主角往往為非人類的怪物、僵尸、吸血鬼,如剪刀手愛德華、僵尸新娘、德古拉伯爵。他們雖然外貌恐怖丑陋,身份也不為世人所容,但在驚世駭俗的外表下卻深藏著最高貴的心和最圣潔的靈魂:對內心的執著與堅守。但最終他們還是要回到屬于他們自己的世界中,最終還是要在那漆黑的古堡內永遠啜飲那孤寂的美酒,影片體現出一種永恒的美感。
《驚情四百年》(1992)中,背叛了上帝成為了吸血鬼的德古拉伯爵變成了四百年后在倫敦街邊注視永恒愛人的那個優雅的男人。他法力無邊,可以呼風喚雨令雷電交織,卻不惜任何代價只為能再次凝視那雙熾熱柔情的雙眸,撫摩那絲緞般的秀發。孩童般的執著與信仰可以穿越生死,感動上蒼。《僵尸新娘》中,凄清的月光下,戰戰兢兢的維克多在樹林中練習婚禮的儀式,當他把戒指套在一段枯枝上,說出那永恒的承諾時,樹枝的泥土松動了,一位穿著白色蕾絲婚紗的女子,從地下爬了出來,盡管她四肢大多已成枯骨,她的衣服上都是泥土,但她站在他的面前,溫柔地說:“我愿意。”外表驚悚、內心純真的僵尸新娘,善良多情,在她身上,有為愛陶醉的美麗,也有為愛獻身的勇敢。影片最后,她化蝶而去的一幕,似乎在告訴我們:這樣的美,本來就是不真實的,無法容于現實世界的。
弗洛伊德說過:人的心理活動有些本能沖動、壓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卻在不知不覺的潛在境界里發生,因不符合社會道德和本人的理智而無法進入意識被個體覺察,這種潛伏著的無法被覺察的思想、觀念、欲望等心理活動被稱之為潛意識。[2]哥特風格電影表現了人類對自己內心世界進行的探索、訴求與渴望。吸血鬼和弗蘭肯斯坦們似乎是在意指那些出沒于我們周圍若隱若現的“邊緣人”,這些被疏離被冷漠的生命雖然面目駭人丑陋異常,但是他們身上的某些特質,例如執著追求真摯情愛、渴望結束孤獨的恒心,與人建立正常溝通的渴望,著實觸動正常人堅韌且冰冷的心,撥動我們心底最柔軟的那根弦。這些異類邊緣者的身份設定使他們注定逃脫不了命運中永恒的孤獨。可以這么說,哥特風格電影是在講述生命中的永恒孤獨。
三、結語
雖然哥特風格的電影具有一定的黑色性質,但它同樣是我們認識世界、觀照人生、洞悉人性的一面特殊的鏡子,具有其自身不容忽視的審美意蘊和獨特的“凈化”功能。它以一種非常規卻飽含人性關懷的視角去透視著我們生活的世界,去剖析和表達著那種陰郁、痛苦、悲傷的情感世界,之中滿含著人們對美好的向往。哥特式的藝術風格,總能讓人從最荒謬的事物身上觸摸到詭異戰栗的溫情,從最絕望黑暗的情境中感悟到人性中一絲純美的滌蕩,帶給心靈極大的沖刷與撫慰。
注釋:
[1] 驚險片,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0317.htm)。
[2] 參見弗洛伊德,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6733)。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藝術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