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交通擁堵之所以是一種病,是因為一個城市和一個人一樣,都有它合適的身高體重,并非越高越胖越好,否則它的心臟就會承受不了。我們的城市一直在追求發(fā)展壯大,大餅越攤越廣,功能越來越復雜,聚集于此的人口越來越多,這病就會不可逆的日漸嚴重
入秋以來,北京突然陷入空前的擁堵頻發(fā)。北京城堵車是早就出名的,被稱為“首堵”,然而像9月那么連續(xù)的全城大堵車確實前所未有。管理部門給出了雨天路滑、周末出行集中、中秋臨近、新車持續(xù)增長、限行的4和9尾號較少等解釋,民間則又加上各單位和外地送禮車輛蜂擁進京和史上最折騰的假期安排等原因。但眾說紛紜之下,人們最關心的恐怕還是怎么辦?
如果我們用經(jīng)濟學的分析方法來考慮這個問題,擁堵說明道路的供應滿足不了需求,那么解決方案自然可以從兩頭同時尋找:首先,提高道路供給,比如多修路、提高單位道路的通行效率;其次,降低對道路的需求,比如控制購車、提高通行費用、優(yōu)先發(fā)展運送效率更高的公共交通、修建地下和空中軌道交通。說起來方子很多,北京也基本上所有藥都吃了,但結果是這病越來越嚴重。
多修路是人們最自然而然的選擇,但事實證明,這恰恰是最絕望的藥方了。北京的道路系統(tǒng)不可謂不龐大,六環(huán)之后都已經(jīng)修到北京的轄區(qū)之外了,但是人們還是發(fā)現(xiàn),政府大筆花錢打通幾條新路后,剛順暢沒兩個月就又走不動了,這在理論界有個名詞,“當斯定律”,新建的道路設施會誘發(fā)新的交通量,因此交通供給總是趕不上交通需求。限制居民購買汽車,也顯然屬于遭人罵的公共政策,且不說政府還靠汽車消費拉動內需,當一個工薪階層十年不吃不喝都買不起一套五環(huán)以內的蝸居,他不買車你讓他住在哪里?還有公交優(yōu)先,大力發(fā)展公交和軌道交通被認為是解決大城市交通問題的必由之路,但走進北京的地鐵站,你會被洶涌的人潮嚇倒。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時間,路上的汽車慢得像蝸牛,公共汽車一輛緊接一輛,上面也滿滿當當站著人,地底下的地鐵,更是摩肩接踵,得拼命往里擠才能進車廂。公交快速道也劃了,地鐵越修越長,我們卻一次次回到問題的原點。要知道,目前北京汽車保有量是450萬輛,等于千人擁有量200多輛,這還根本無法與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600—700輛的千人擁有量相比。現(xiàn)在這座城市的心臟已經(jīng)出了問題,未來怎么辦?
城市交通擁堵之所以是一種病,是因為一個城市和一個人一樣,都有它合適的身高體重,并非越高越胖越好,否則它的心臟就會承受不了。而我們的城市一直在追求發(fā)展壯大,大餅越攤越廣,功能越來越復雜,當然還有聚集于此的人口越來越多,超出正常的身高體重之后,這病就會不可逆的日漸嚴重。在西方之所以公交優(yōu)先能有效緩解交通擁堵,一個大的前提是城市規(guī)模和人口規(guī)模基本不變,或者是一種緩慢的增長,坐公交的人多,開車的人自然就少。中國則不同,本來就人口眾多,政府又熱衷于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所有的資源都向大城市聚集,公交和道路建設根本趕不上人口、車輛的暴增以及跨區(qū)域流動的增長速度。
所以在我看來,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扼制城市的膨脹速度,將過去集中于北上廣深及少數(shù)中心城市的資源分散開來,把更多精力和資金花在解決區(qū)域差距問題上,使人們在更多地方都能樂業(yè)并安居,不必淪為大都市的蟻族。當然,這是一個更為浩大的系統(tǒng)工程,但小修小補已經(jīng)證明是飲鴆止渴,要解決長遠問題,也只能從根本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