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親歷殼牌》
◆著者:蔡豐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 2月
◆定價:32.00元
讀到蔡豐先生所著《親歷殼牌》,因其“企業帝國的細節”而久久不能平靜。我們在企業培訓和顧問活動中,常常被質疑,認為要求精細化就影響了人性化,強調管理細節就輕視了戰略。《親歷殼牌》中作者給了我們令人信服的回答。
殼牌提出了“優化人才比優化資產更重要”的戰略思想,更重要的是他們把戰略落實到了細節上,管理有剛有柔,規范化到位,人性化突出,不偏不倚。中國古人提倡“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尚書》),我們很早提出了,今日殼牌做到了。
記得2008年奧運前夕,我們各地的維穩辦需要充分注意七大板塊的不穩定因素,其中之一是“城鄉移民與拆遷失地農戶”,看看殼牌在中國的項目建設征地的細節,不得不令人唏噓不已。殼牌與中海油合作在惠州建廠,項目征地涉及8700多村民的搬遷。殼牌按照世界銀行的非自愿移民“4.30導則”和中國政府相關規定的雙重標準進行。先就安置區的選址以及房屋的設計問題聽取村民意見,再建起明亮寬敞的新居,還配套建一批生活娛樂設施,增加修建路燈和村民自行車專用道。他們還充分考慮拆遷失地村民的再就業,提供了各種技能培訓,把一些力所能及的人安排到公司的后勤服務崗位,將工作服承包給村辦企業清洗,甚至幫助當地經濟困難的村民開辦理發店、小吃店和修理店。這樣的無微不至,移民怎么還會無事生非?
事,全靠細節支撐起標準;人,全靠細節樹立起素質。細節依賴的又是什么?我的答案很明確,是認真的態度,是科學的精神。做對一件事情并不難,難的是堅持做好全部流程、做透每一程序,只有認真負責的態度才能做到;打造一個優秀的組織并不易,關鍵在于上進的、負責任的文化支持下的科學精神,堅守法律、遵從規則、講究邏輯、環環緊扣,不虛偽、不忽悠、不專斷、不蠻橫,這樣才有基業長青的可能。
員工人數11.5萬的殼牌公司自1907年改名荷蘭皇家殼牌算起有103歲了,他們在100歲的時候登上500強的季軍位置,2009年以4583.61億美元的營業額榮登榜首,兩年業績提升了43.8%。我們傾全國石油之力“先有好多兒子,勉強安排一個老子”地堆起的中石化和中石油,其營業額總和也只是殼牌的84.9%,如果對比細算其資產效益率、人均營業額和安全環保事故率則更不可同日而語。由此可以回到一個發了霉的“做強與做大”的話題。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登上全球500強排行榜,但如果我們認為這樣就儼然崛起,就不免幼稚。14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分支機構的殼牌是“因強而大”,我們的多數國企則是“只大不強”。國企的問題也不只是少數企業家的問題。比如,中石油也在向殼牌學習“HSE(健康、安全、環保)管理體系”,也在像殼牌一樣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甚至也采用殼牌的“人高我高”的薪酬管理思路;但是,學習的效果卻遠沒有預料的好,很多事情做不透。
我認為細節的背后有太多體制的問題。比如,企業承擔了過大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常常“維穩”壓力大于經營壓力;企業家的責任與可公之于眾的利益不相稱,責任心與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且容易產生貪腐;經濟杠桿的作用有限,不得不更多采用政治手段,出現干部職數過多,管理層日漸龐大,不僅極大影響效率和效益,且自然產生唯上是從、官僚作風、形式主義現象;市場化不充分,迷戀事業單位的過去,習慣于行政管理方式;企業化不到位,充分的政策性利潤掩蓋了經營問題和管理矛盾;人員流動率過低,分配過于講求平衡,容易形成組織化惰性,嚴重缺乏工作激情。
細節的問題是顯性的,是外在的,是表面的,深究起來,細節最終是戰略的,是機制的,是文化的。中國討論經濟總量和企業規模是有本錢了,但一個偉大國家的崛起則取決于政府、企業和公民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