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喂飽一只狼,就又得重新喂另一只狼。當收買成本持續居高不下,除了用腳投票,企業家能夠做出的選擇實在不多
最近和幾個地方民企的高管吃飯,聽他們講起生意場上那些潛規則,深感腐敗之。一位朋友說,他在公司負責的就是成天與當地政府打交道,他覺得中國的市場經濟雖然建設了這么多年,但地方政府對經濟系統和市場的操控仍令人難以想象。他直言不諱說,社會上一直批評經濟利益集團腐蝕政府,其實更多的時候是政治行為腐蝕經濟行為。
我明白他的意思。一般所說的腐敗,指的大多是經濟利益集團對政府官員的“俘獲”,通過行賄政府官員影響立法司法、政府管制和政策制定以服務于自身的特殊利益。但顯然這位仁兄雖承認經濟對政治的收買型腐敗多有存在,但并不認為這是這個社會的關鍵弊病,在他看來,更大的問題反而是政府行為對社會經濟肌體的侵害。
有了這樣的觀念準備,我接下來聽到的觀點就不那么聳人聽聞了。他們并沒有過多抱怨地方政府的腐敗和地方公共行政的不規范,而是抱怨起反腐敗來——有時候反腐敗反得有些過度。
從理論上講,反腐對企業的好處顯而易見:澄清吏治有利于創造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從而降低公司的運營成本和潛在風險。但我的朋友呵呵一笑,說反腐意義確實巨大,民企不是不想反腐敗,但現實的情況往往是反腐敗反而增加了公司的“公關成本”。公司好不容易把政府關系打點到位,辛辛苦苦把項目搞起來了,生產線也建設好了,剛要甩開膀子大干一場,政府領導被雙規了,新的官員到任,公司還要重新“磨合”,前面打點等于作廢。用他的話說,剛喂飽一只狼,就又得重新喂另一只狼。
我雖然對不遵循市場規則的企業沒有多少好感,但他們所處的環境確實嚴峻。開家公司,做個業務,辦理各種手續的過程中需要靠“紅包”才能避免一拖再拖。我在這里不是為他們辯護,作為企業,最大程度降低運營成本,獲取最大的市場利益是其存在的基礎。在一個理想化的市場體制下,任何公司也不會主動去增加一塊俘獲公共部門的開支。但理想的市場體制在市場化程度最深的歐美國家也不存在,公司也時常會受到來自行政部門的威脅,所以也不得不依附于政治權勢集團,而且他們希望這個政治權勢集團是長期穩定的狀態。
政府行政部門不合法干預市場的行為,學者們稱其為體制型腐敗,即政府通過有選擇性的自我授予經濟特權或限制準入來創造經濟租金,并利用經濟租金鞏固、加強其對政府的控制。在強大的行政權力面前,民營經濟部門自然希望能長期投靠一個穩定的地方政治集團,以期望通過最少的成本支出獲得長久利益,所以你也就會理解中國的民營企業們為何不害怕官員腐敗,而擔心反腐敗過度。
這顯然是個可悲的想法,其背后說明民營企業們對于吏治不信任的程度有多深:他們相信反腐敗之后必然產生新的腐敗,而層出不窮的腐敗會讓他們難以負重——這也是為何那么多企業家乃至金領、白領們選擇移民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就懷疑我們一直說的“官商勾結”這個詞的真正含義。從商業的本質看,企業肯定不愿意去主動勾搭官場,因為與官場合謀的前提是先要付出成本,這對于錙銖必較的企業來說是不劃算的。之所以出現官商勾結現象,乃因為企業清楚自己通過支付收買成本能獲得超額收益,這些收益來源于官員對公權的出賣。但是,當收買成本持續的居高不下,除了用腳投票,企業家能夠做出的選擇實在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