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生問題,事關千家萬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是未來10年我國教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但是就《綱要》的實施而言,我認為還存在諸多難點,它涉及到當前教育改革中的不少現實問題,比如,高校的“去行政化”、“推進民主辦學”等方面。雖然這些皆非短期內能夠解決的問題,但不及時解決,將會直接影響教改的推進。
自《綱要》向社會征求意見開始,學者解讀、專家評點、部門答疑,表面上看著似乎沒有冷場,但是相對于其他話題,比如醫療體制改革和房地產調控而言,教改并沒有進入社會公眾的視野。如果社會對于教改綱要的關注度不夠,對于《綱要》本身的內容漠不關心,對《綱要》的實施有諸多疑點,那么,可想而知,《綱要》的未來面臨諸多無法確定的難點。
兩會前后,溫家寶總理以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多次提到應積極“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探索建立符合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這些制約中國教育發展的嚴重問題具體表現,一是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效率問題。大學生要用四年的寶貴時間,按照所謂的“人才培養方案”和“科學嚴謹的課程體系”去學那些大多無用的“屠龍之技”,這些課程無助于學生未來就業,消耗了很多教育資源。二是中國教育的公平性問題。目前我國高校的高額學費把不少亟須改變命運的孩子擋在門外。三是中國高校的用人導向問題。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并沒有站在課堂上給學生“傳道授業解惑”,而是熱衷于校外那些與教學無關的“學術研究”、“社會活動”,大賺“快錢”;在教學一線的教師雖承擔了繁重的教學任務,但因無暇完成所謂“縱向課題”、“橫向課題”,而在激烈的專業技術職務聘任時無力與“偽教育工作者”競爭;還有更多有志于教學的青年才俊,反被“編制”的問題擋在高校之外。
然而,這一切亂象的根源,無非就是因為有些人“堅持認為”只有把高校牢牢“管起來”,才算是盡到了政府的責任。所以,國家在盡力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時,也嚴格劃定了高校的管理職責和改革空間,制定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高等教育評估指標體系。在這支指揮棒導向下,各地高等院校不同程度的出現了發展目標趨同、招生專業類似、課程改革模式化、教師考核科研為重等“千校一面”現象,直接后果就是大學生學非所用,畢業生結構性失業現象日益嚴重。一大批非學術型高校失去生機和活力,而為了實現政府制定的評估考核,如“生均教學與生活面積”、“生均藏書”、“生均教學設備臺套數”等硬指標,很多高校盲目擴充、債臺高筑,辦學壓力日漸嚴重。對此,有人已預言:“未來10年,中國將有相當一部分高校瀕臨關閉。”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正在發生著的事實。
我認為,對于中國的教育改革,政府要下大決心,花大力氣。一是要改革高校管理體制,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在正確的教育方針引導下,政府在高校的機構設置、制度建設方面給予學校寬松的改革空間;學校領導由全校教職員工通過民主選舉產生,再由教育主管部門任命,且教育主管部門不得推翻選舉結果(當然教育主管部門有權罷免學校考核不合格的領導)。二是加強宏觀管理,要承認社會多元化需求和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充分考慮學校類型、層次,構建多元化高等教育評估指標體系,努力促進我國高等學校類型的多樣化、特色化發展;通過引導,幫助各高校認真審視自身的條件和期望,不盲從、不浮夸,找準自己的目標與生存發展空間,在專業建設、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改革方面尋找突破口;有效發揮高等教育功能,培養滿足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所需人才。三是大力改進高校教師考核機制,改變目前我國大學職稱評定時“數蛋定職稱”的可悲局面。四是繼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我們從1990年代就提出“要努力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使之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但過去這么多年,我們對教育的投入仍然沒有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這個比例無論如何是不符合我們這個崇尚教育的國家需求的。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發展目標實際上是在提醒我們,目標絕不能繼續停在“紙上”了。政府表達了真正的意愿,要為高校提供更為開放寬松的改革環境。改革高校管理體制、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作為推進教育改革的第一步,也許是現階段最直接并且“惠而不費”的“良政”之一。
楊超英,是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南校區教務綜合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