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尼希望借完整的3D產業鏈優勢領跑對手
從年初美國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各廠家的3D電視競相亮相開始,由《阿凡達》引發的3D熱潮已經由電影到游戲再到電視,在整個產業鏈全線蔓延。4月20日,繼此前LG和三星接連在北京推介其3D電視后,索尼(中國)有限公司也舉行了“索尼3D世界”電視新品發布會。與競爭對手不同的是,索尼除了發布兩大系列三個型號應用LED背光源的3D液晶電視外,還有最新一代藍光播放器、3D藍光家庭影音系統等產品。
“索尼已經擁有了從3D拍攝、播放到終端顯示的全產業鏈優勢。”索尼(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謝飚指出,索尼在2D時代為顧客創造卓越視覺體驗的優秀“畫質基因”,以及在廣電領域有著成熟應用基礎的3D技術,將在家庭娛樂平臺助力索尼繼續領銜3D時代的電視市場。
3D技術早在上世紀就開始應用,但直到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的《阿凡達》取得巨大成功,更多人才開始對3D的未來信心滿滿。索尼CEO霍華德·斯金格更是推動公司每一個業務單元,從電視節目制作到電影制片公司再到電子游戲部門,在全球市場推廣3D。“我們需要3D的勝利。”他說。
然而,國際消費電子展上三星掌門人李健熙在感受完索尼3D電視后的說法是“不畏懼”。在3D這個熱點領域,盡管索尼自2003年就開始較早進入,但其產業鏈優勢顯然還不能同20年前的Walkman相提并論。負責技術研發的索尼中國專業系統集團節目制作市場部數字電影機及高端節目制作發展室高級經理韓月明就對《商務周刊》坦承:“各家的技術差距其實并不大,但完整性是我們的獨特優勢。”
如同《阿凡達》之后的幾部電影都是由2D通過后期制作轉換為3D而飽受觀眾指責為“偽3D”一樣,的確很難說哪家企業已經占據了3D的制高點,尤其是目前階段觀看3D大多還要佩戴相應的眼鏡。“真正的用裸眼觀看,同時做到效果不打折扣,可能還要過幾年。”韓月明分析說。
除了技術有待進一步優化之外,更重要的是盡管很多國家以及企業之間已經建立起不少3D產業聯盟,但統一的標準和規范還未出臺。內容源不足也被視為制約其發展的另一大原因。
出席發布會的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委副主任、副總工程師杜百川沒有過多評價各個廠家的技術優劣,而是廣泛援引日本、新加坡等海外3D電視頻道和平臺建設的現狀作出判斷:“中國今年肯定有部分地區開始進行3D節目試播。”
據LG電子大中華區家庭娛樂事業部部長李相龍預測,今年全球市場3D電視銷售收入將達74億美元,3D電視很快會成為市場主流。但在中國市場,液晶和互聯網電視近兩年才方興未艾,多位行業分析人士都認為,“3D時代來臨還為時尚早”。
根據索尼的計劃,到這一財年(2011年3月底止)結束,希望讓3D電視占其電視總銷售量的10%,而到三年后該比例還將高至30%-50%,同時3D業務規模則希望達到1兆日元(約合107.3億美元)。但如同賽跑一樣,每家企業都不希望輸在起跑線上。除索尼和松下現在占據一定優勢外,其他日系的東芝、夏普,韓系的三星、LG,乃至中國的海爾、創維等,都已經發布自己的3D電視產品和相應策略。索尼要想大步領跑甩開身位,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