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共管理發展的一個重要成果,是管理者對于民意的重視度有了一定的提升,表現之一就是更多地聽取民眾的意見,將接受公共服務的民眾的態度,作為考評干部優劣與衡量公共政策好壞的依據。即使以我們零點公司有限的實踐而言,過去的5年中,我們為超過10個以上的中央部委與超過50個城市政府提供了涉及面非常廣泛的政府工作公眾考評調查,也連續5年發布了《中國公共服務評價指數報告》,連續5年召開了有關“中國政府公共服務的公眾評價”的國際研討會。
用公眾反應來衡量某個政府部門、某位官員和某項政策的表現,開始成為一定范圍內被權力者接受的理念。但客觀地講,現在的群眾利益分化也很明顯,即使掌握了一定的民意傾向,但民意對公共政策或者某些官員、部門的評判標準也非常不統一,橫豎你怎么做,不是左邊有人罵就是右邊有人罵。從這個角度講,公共管理部門與領導人無法把一件事情做到總體上大家都滿意,往往不是力不能逮,而是我們當前從利益分配、決策模式到執行技能上的做法還不能支撐。
在我們現有的各類考評中,基本都是很成系統的上級部門考察下級部門,政府考察所屬各部委辦局,或者黨務部門考察政府部門,用通俗的話說就是體現大官評小官的特點。當然,當前的考評方式與過去單一的上級主觀考察下級已有很多不同,而且中間增加了體現民眾評價官員(或者部門、政策)的指標和權重,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很多專家與國際觀察家也充分肯定其價值,有人甚至將其提升到中國式民主組成部分的角度去看待。中共中央組織部委托統計局針對全國8萬名主要黨政領導干部進行民意支持度的評價,雖然沒有公開結果,據說也對這些黨政領導干部造成不小的壓力。
美中不足的在于,這里所說的公共考評仍然主要作為大官考察小官的一種方式,大官的考察需要依賴于更大的官想不想考察他們。也正因為是官官考察的內容,其結果很少公開亮相,而主要是作為內部參考資料使用,這種考察,不管包含著多少來自公共社會的信息和輿情,也不屬于大家呼喚的陽光政治范疇。
很多時候,小官們就說了,我們這樣子還不是因為你們上面的啥啥原因嗎!舉例子說,說到領導們的公共溝通能力問題,很多下面的領導就說,你看,我們上面的書記、省長也全這個樣子啊,要光把我自己改得生龍活虎的,與媒體打成一片,我們大領導該不高興了。可見,僅僅對下面一層的干部引入公眾考評,而上一層的領導可以自外于公眾反應,那么就會導致標準雙重化,考評的說服力與革新推動力都會打上一個很大的折扣。期待越是更高層的領導越要關注民意動向,也更要敢于接受民意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