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我剛剛工作的時候,工資沒有那么大的差距,全社會都差不多,所以同學們見面互相比的就是福利。那時候說福利也無非是食堂啦、班車什么的,可是一點點優越都會給人很強的滿足感。
我剛工作時,住在比較偏遠的地方,單位班車不愿意往那邊繞,其他地方的員工也反對在我們那里加一站。跟我住一個小區的老張資格比較老,不停地拉著我在單位各級部門反映“群眾呼聲”。最后老張到一位副部級領導那里哭訴,領導被感化了。
班車繞路以后,我卻不大敢坐,感覺車上每個人都在用埋怨和仇視的眼光看著我們幾個。老張說:“怕什么,這是福利,福利就是你的權利。”
后來我的夜班比較多,不怎么坐班車了。老張對我說:“你們都不來,我要是再不坐,他們就會把這一站取消。所以,我現在絕不上夜班(放棄夜班補貼),絕不出差,絕不休假,每天坐班車去一下單位,一定要守住這片陣地。”
于是我懂得了,福利不僅僅是你的權利,有時也是你的負擔。
如今,福利的含義更加復雜,但是人們還是對浩浩蕩蕩駛進單位的班車、帶補貼的供應豐富的食堂充滿了羨慕。
一些人力資源公司都做過這樣的調查,了解求職者最關心的福利都有哪些。結果順序是:工資,獎金,工作地點,各項補貼政策等等。孩子找到了工作,親友們都會問,掙多少錢啊,在哪里上班啊。如果你的收入不高,工作地點在郊區,父母就只能硬著頭皮說:他們食堂還不錯,還有免費的班車。
我們公司的食堂前幾年漲過一次價,8元的套餐漲到12元了,員工悲憤異常,跟領導抗議,罷餐,一時間中午食堂空空如也,大家寧肯去外面吃20元的套餐。
領導是美國人,反復算了一下,從8元到12元,4元人民幣的差價,也就是50美分。“為這50美分值得這樣鬧事嗎?” 老外也有些悲憤。
老外不懂,我們懂,這是一個福利的問題,是一個原則問題,漲價50%,這足以影響到單位的穩定大局。
福利不僅僅是食堂和班車的問題,也是組織管理的核心問題之一。英文的薪酬管理叫C和B,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直譯就是工資和福利。小說《杜拉拉升職記》的主人公拉拉做了行政和人事經理,聽著很大,可是公司定級別時她比別人低兩級,拉拉決心跳槽,目標就是做CB,她說人力資源的核心就是CB。
有一家雜志每年年底都采訪一些大公司的職員,問他們這一年公司最好的福利是什么,有說發健身卡的,班車增加站的,去了一趟三亞的,打了流感疫苗的,總之,福利是每個人都能實實在在感受到的東西。
我們總是可以看到那些提供優厚福利的地方,都能保持員工的穩定和滿意度。像美國《財富》雜志評出的“最適宜工作的公司”第一名——SAS公司,上班時間給員工提供健身房、桌球廳、桑拿、美發室、美甲室、托管孩子的幼兒園,他們工資并不高,也沒有股票期權,但是員工樂得其所,平均工作時間是10年,員工年流動率僅為2%,而軟件行業平均人員流動率是22%。
在中國, 我們也常常聽到像諾基亞以人為本的辦公樓、愛立信和霍尼韋爾的班車、摩托羅拉的食堂、中國移動的培訓基地等等誘人的福利。福利也會鎖定一個時期的歷史和回憶,比如北京奧組委的人和參加過北京奧運的人,都會說起北四環奧運大廈的食堂,各種炒菜、面食、點心,還有烤鴨和豐盛的水果。奧運后人都散了,大家還是常常做夢聞到那里每天電梯里都彌漫著的香味。
以前我們公司的福利是健身卡,帶健身房和游泳池的俱樂部。那個時代留下了很多美好回憶。同事老楊40多歲,長相顯老,皺紋滿面,路上被小朋友叫爺爺,講話有些口吃,但思路極快。
老楊游泳好,人緣也好,一天教一個女生自由泳,老楊說:
“朱朱朱朱麗亞,我手不動,只有腿動,還是比你游得快。”
女生想了想說我信。
老楊又說:“我手不動,腿也不動,還是比你游得快。”
女生不解,老楊一本正經。第二天故事在辦公室傳開,才惹出一陣爆笑。大家到現在都懷念跟老楊一起結隊去健身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