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民族在自己的社會歷史中形成的獨特風格和傳統。文化的創造離不開語言,語言的變化和發展時刻追隨著文化的變化和發展。語言與文化之間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關系。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反映了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另一方面,文化的傳播需要借助于語言,兩者密不可分。文化與語言的這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決定了學習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其語言文化的過程。
語言將自然科學、文學以及文化知識有機融合在一起而成為文本。文本往往涉及東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地理、歷史、建筑、農業等。文本能生動地再現中西文化的差異,可讀性強。文本強調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識,這就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交流,就會變成具有很高欣賞價值的藝術賞析課,同時提高人在教育觀、文化修養、價值觀、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識。不同的文化背景導入,產生了不同的跨文化意識。在我們認識文本之時,就要將語言知識和相關的背景文化聯系起來。具體而言,結合日常事物進行文化對比。
第一,語義對比。有時詞的涵義不同于它的所指字面意義。涵義是詞的隱含或附加的意義,這是內涵的、情感的、牽涉許多聯想的意義。例如顏色,它是人們日常普遍接觸的現象,但由于文化的差異而產生了不同的意義。我們漢語中常用“藍色”來形容“寧靜、美好”,而英語中的“blue”卻象征著“沮喪、憂郁”,如“be down in a blue mood”(情緒低落)。再如,英文“dragon”在翻譯成中文時有“龍”的意思,好像這兩個詞是完全對等詞,而且字面本義很接近,但所體現的民族文化內涵的引申義卻大相徑庭。“龍”在中國古代是皇帝的象征,經常用作皇帝的代稱,如“龍體”、“真龍天子”。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作為,稱為“望子成龍”。可見,龍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吉祥的象征,象征著權力、前途、財富和蒸蒸日上的精神。但在英文中,龍有兩個含義,一種能吐火的怪獸和管女孩且干涉女孩自由的兇惡的女人——母夜叉,這種龍作為貶義詞在英語中的使用是它在英語民族文化中不被人喜歡所決定的。又如“狗”在漢語中雖然有“狗不嫌家貧”這樣的說法,但貶義的時候居多,如“落水狗、狗眼看人低、狗模狗樣”等。但在英美文化中,“狗”多為褒義詞,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從不背叛他們的主人。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
第二,語用對比。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民俗習慣各異,因此在日常生活談話中的禮貌用語差異也比較明顯。例如,在英語中,在打斷別人的談話時或和人辦事時,先籠統地說聲“Excuse me”(對不起),但在漢語中這個說法要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而且不同場合應使用不同用語。如請別人讓路時一般用“借光”,或“請讓一讓”;求別人辦事時,一般用“勞駕”;詢問某事時一般用“請問”。而不懂這些區別的外國人常在這些場合中都用“對不起”。再如在英國,熟人見面時談論天氣的話題較多如“Lovely weather,isn't it?”英國的天氣每時每刻都是一個新鮮而有趣的話題,因而長期以來養成了談論天氣情況的習慣,而在中國人們碰面時則常問“你吃了嗎?”自古以來中國食風甚盛,請客吃飯司空見慣,吃是人們談話常見話題。還有西方人一般不會向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提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個人收入或宗教信仰之類的事,這對于他們來說是個人的隱私,別人無權知道,特別是女性的年齡,忌諱得很,但在中國就不會有這么多的忌諱。
第三,修辭對比。任何一種語言中都有修辭的用法,詞的修辭用法也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點。例如漢語中人們常用“揮金如土”比喻花錢大手大腳,但是在翻譯成英語時,“土”變成了“水”(water),正確的翻譯應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這是因為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十分發達;而中國位于亞洲大陸,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如漢語中“艷如桃李”,英語中用“rose”來比喻, 正確的翻譯應是”as red as rose”。再如漢語中“怕老婆”一詞,漢語用“氣管炎”來表示,這是一個雙關語,“氣管炎”與“妻管嚴”諧音,英語中用hen—pecked(被母雞啄的)是一個隱喻,形象生動,惟妙惟肖。
我們在認識語言本身知識的同時,應注重英美文化的導入。通過各種文學語言文本來發現西方國家的節日,如圣誕節、感恩節、萬圣節和情人節等,從而了解這些節日的起源,人們慶祝節日的方式等。另外還有,如中西就餐禮儀、中西家庭類型及家庭關系等。
通過閱讀相關文章,報刊雜志,了解文學典故等。或者觀看電影,收聽英語言廣播,英語言歌曲等。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瀏覽網絡資料,觀看原版電影來了解別國文化風俗,人文哲學,從而獲得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感性認識,深刻體會英語文化,增強跨文化意識。以此達到我們對語言影響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的認識。
總之,要真正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就不僅要培養語言本身的綜合知識能力和各種運用語言的能力,還要獲得同外國人民進行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的文化能力。包括了解和熟悉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各種文化因素、交際習慣、非語言交際模式等。尤其在英語語言的初級階段,讓語言和文化“齊步走、兩手抓”,使學生清楚地明白中西文化的差異,具有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參考文獻】
[1]鄧炎昌.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2]林大津.跨文化交際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3]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朱維芳.文化差異現象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呂金亮,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