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指占據一定空間、具有可視形象以供欣賞的藝術,一般指除了建筑藝術之外的造型藝術的通稱。“美術”這一名詞始見于歐洲17世紀,也有人認為正式出現于18世紀中葉。近代日本以漢字意譯,五四運動前后傳入中國,開始普遍應用。也稱“造型藝術”。按照目的可分為兩大類,即純美術和工藝美術兩類。
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在環境教育中校園文化可以說是排首要位置的了。筆者認為,通過營造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不僅僅能滿足大學生的精神需求,而且能夠抵御低俗、非理性的文化以及各種消極腐朽思想對大學生的影響,從而對于弘揚優良的校風、陶冶學生的情操起到積極的作用。前復旦大學校長曾經說過:“我喜歡把我們的校園弄得很好看,很美麗。……因之我竭力求我們的校園的美術化,使得學生處身其中,思想清潔、身心愉快,成為發奮有為的青年。”因此在高校經常舉辦一些講座、報告會以及其他高雅的藝術活動是非常有益于營造良好藝術氛圍的。其實,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其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筆者認為只有通過藝術實踐,才能真正讀懂藝術作品,了解藝術內涵,獲得審美體驗,提高欣賞水平。筆者提倡通過大學生社團,組織豐富的美術活動來為學生們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原因是因大學生社團組織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它同時也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和廣泛的群眾基礎。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可以為廣大同學的課余活動和發展個人愛好提供多種場所,例如大學生美術社團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和動手能力,同時加深了學生的審美體驗與意志力。改善美術展廳主題展覽,與畫廊一起加大校園內部美術展廳展覽宣傳力度,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活動。高校的美術學院的美術展廳除了展覽以往的“國、油、版、雕”之外,也可以將“書法篆刻、漫畫、攝影、裝置、造型、陶藝、影像、影視課件檔案、社區主題活動檔案”來進行專題展出。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被中華大地養育著,自然水土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間藝術,這是屬于中國特有的文化藝術資源寶庫。河南省也有很多具有濃郁風味的民間藝術形式,例如朱仙鎮版畫、中原皮影、淮陽靈狗藝術、浚縣泥咕咕等等。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我省的傳統文化藝術資源,將民間藝術引進校園內,可以邀請民間傳統工藝傳承人親自到大學校園為在校大學生講授民間藝術的“發展淵源、藝術特色、制作工藝”等各方面的知識,這樣能夠使大學生對中國民間藝術有更具體的了解和認識。從而可以從美的角度讓學生領略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還可以讓學生通過了解并參與體驗民間藝術的制作工藝等活動,增加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拓展學生對美的認識,這對于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協作能力、創造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高校美術學院資料室有著非常豐富的各類雜志報刊。例如《美術家》《國畫家》《藝術世界》《中國美術教育》《新美術》《美術界》《世界美術》《美術研究》《美術觀察》《美術》《藝術評論》《藝術教育》《當代藝術》等等,校內的這些資料都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師生所需并快速流通為宗旨的。筆者認為,將學校的資料室合理利用、加強院資料室的使用頻率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學校資料室應該設置資料室目錄查詢系統以及主動制作師生常用各雜志刊物的聯系方式,并印制宣傳單粘貼公布,以便師生投稿。
在網絡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計算機網絡技術也影響著教育形式的發展。網絡有其他教育方式無法比擬的優勢,包括信息量大、動感視聽、多維同步刺激、給人印象深刻等方面的優勢。而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棟梁,本身具備著“精力充沛、有朝氣、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特點,青少年尤其喜歡網絡這樣現代化的信息交流方式。發展網絡公共美術課堂,可以成為對課堂教學積極有益的補充,但是它不能完全替代日常的課堂教育。例如:完全可以將國內外專家學者針對全校學生的美術講座或到某學校講學等資料發布到網絡課堂中,這樣就可以保證在最大范圍內讓高校學生接受美術教育。除此之外,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建設美術史論及美學資源數據庫,并將信息查詢系統不斷地完善。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廣泛利用校外的各種課程資源,包括美術館、圖書館、公共博物館及私人博物館、當地文物資源、藝術家工作室和藝術作坊等。”實際上,美術館、博物館和展覽館、藝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單位缺少主動為學校美術教育提供教學服務的意識,一些美術課程急需的素材,包括“錄像、幻燈、藝術復制品、民間刺繡”等一些作品資源閑置浪費現象十分突出。因此,必須樹立館校合作共同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意識。筆者認為,館藏資源只有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實現其更大的功能與價值。對此,筆者結合自己在美術館與圖書館調研的情況,提出以下與學校合作的建議。
首先,安排在校大學生進入相關單位實習。 筆者認為可以在我校選聘精通文博產業知識,在美術館“行政、行銷、管理、展品陳列”方面有經驗的學生做實習生,一起利用好美術館這個活教材,合理性地在美術館開設第二課堂,以一種“教育娛樂”的思想,努力創造出自由靈活、隨和親切的“美術館氛圍”。
其次,高校美術系每屆畢業生的美術作品系列展長期在美術館舉辦。如果高校美術專業畢業創作展能長期在杜林美術館舉辦,必然能擴展觀眾群和展覽群,這也是各高校能對美術館事業幫助的一種形式。美術館應專門派出館員聯系,維持關系,以圖長期合作。當然,每次展出也應該收取學校適當的費用,通過在學校散發一些美術館改革前沿的資料、公開招募志愿者的啟事等,要密切聯系師生現場參觀講授、組織學生論文比賽,從而為大眾走進美術館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陳洛加.美術鑒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鄭奇,陳云海.關于中國美術教育的幾點思考[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5,(2).
[3]顏星,田景春,何光文.地方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淺談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構建[J].文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4).
[4]宋春雨.淺談高校美術教育創新之“道”[J].美術大觀,2006,(7).
[5]郭善濤.讓美術教育回歸健康之路[J].藝術教育,2006,(2).
[6]馮穎,黃偉明.美術教育值得思考的五大現象[J]. 中國美術館,2007,(1).
[7]薛莉,朱明弢.江西省高校公共美術欣賞課現狀及改革思考[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3).
(作者簡介:趙艷,河南安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