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電視相親”節目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相親”這種具有深厚民族傳統和中國特色的求偶婚配形式,在被植入大眾電視之后,經過“電視紅娘”主持人的時尚演繹,已經變得面目全非而難以找尋其傳統的意義,8分鐘約會、轉盤式聊天、現場速配、電視相親等等,各地電視臺爭奇斗勝,蔚為大觀。據百度網統計,目前與相親有關的視頻就有53367個,數量之多令人結舌,而且燎原之勢強勁。
“電視相親”的時尚與火爆,有著其現實社會基礎。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和高智人群的日益增長,以及大齡青年“剩男剩女”群體、單身群體的不斷壯大,這種旨在為“適婚人群”而開辦的節目,自然受到人們的喜愛與追捧。且不說是電視臺刻意炒作還是為了迎合時尚口味來提高收視率,它由此可以看到現實社會一個群體心態: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這種開放的、自由的“相親”途徑,來尋覓自己的生活伴侶。“相親”節目為大眾所喜聞樂見,持續火爆,收視率高居不下,便是這一社會現象和群體心態的折射與反映。
傳統的“相親”,有著擇偶、婚配的善良愿望與美好意義,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優良的民族傳統精神。以“相”尋“親”,是人們自由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種形式,將它提升為一種藝術引入現代大眾傳媒,可以說是傳承和弘揚優良文化傳統的義舉,健康有益的優秀“相親”節目,是值得倡導的。
作為大眾節目,“電視相親”應該是一種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藝術,是一個高尚的人生舞臺縮寫版,在這里可以看到人生喜樂。誠然,參與的心態不同,也會演繹出不同角色、衍化出不同的結果。如果把生活比喻為一團火焰,那么,對很多“剩男剩女”和單身群體來說,相親是點燃它的一根火柴。為什么有些人的火柴總也劃不燃?要知道,相親沒有對錯;可能是,相親的人有對錯。有的人視相親為游戲,缺乏認真的態度;有的人視相親為表演,缺乏真誠的對話;有的視相親為圣壇,迷失了應有的理智。節目過后,有人將節目進行到底,開始約會交談,友好相交以至成為愛侶;有人將現場速配或續后的交往當作浪漫人生的一個洗禮,不論悲與喜、成與否,都無關緊要。總之,有人在不斷的相親中成長,有人在相親中收獲愛情,當然也有人在相親中受著煎熬,但他總給人們以美好的希望與幸福的追求。
然而,時下的不少“電視相親”節目卻有違初衷,嚴重的“走調”與“變味”著實令人擔憂。有的電視臺在追求收視率和廣告效益的驅動下,為了追求相親的“真實性”和“成功率”,有意隱瞞了參與嘉賓的身份,將“現場相親”與“回訪”包裝成以假亂真的表演,誤導觀眾;有的則公開宣揚“金錢至上”、“唯錢是嫁”的拜金主義,為不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拜金”思潮推波助瀾;有的節目主持則追求“另類”、“新奇”,以搞笑的、低級庸俗的穿插引導,對與相親格格不入的淫穢“性愛”大加發揮,將節目引入低級趣味以嘩眾取寵;有的節目主持人則對相親對象的長相、行為、言語、神態等,進行尖刻的“評頭品足”,對當事人構成人身侮辱。這些現象是值得批評的。最近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出臺相關文件,加強對“電視相親”節目的審查,對其節目進行規范管理,以促進其健康發展。
“電視相親”是現實生活中人類感情交往的一種形式、一種活動、一種途徑、一個平臺,不論是臺前還是幕后,少些功利色彩,多些為群眾服務,把它辦成弘揚主旋律、展現時代風貌,提倡先進科學文化、宣傳健康有益文化、堅決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大眾傳媒,為廣大觀眾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增添香色,也讓這個平臺使得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則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