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中國人民不會忘記曾募捐數億巨款充當軍政費用,支持祖國抗日戰爭的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他以巨大的財力支撐了祖國的抗日戰爭。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不久,陳嘉庚始終擁護蔣介石把持的南京政府,但抗戰期間,他卻逐漸由擁蔣轉變到堅決反蔣,進而成為中共的支持者。這其中有什么隱秘內幕?
募捐數億巨款充當軍政費用
支持祖國的抗日戰爭
1936年,南京政府為了慶祝蔣介石50誕辰,請陳嘉庚發動華僑捐款購買飛機祝壽。最初,只希望馬來西亞(包括新加坡)的華僑捐10萬元購買飛機1架。但是陳嘉庚領導的馬來西亞華僑的“購機壽蔣會”,竟募得國幣130多萬元,可購飛機10架(當時新加坡幣60多元等于國幣100元)。雖然當時陳嘉庚的動機是愛國,目的是要加強中國空軍的力量,以抵抗日本的侵略,但亦可看出他當時是擁護蔣介石的。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抗戰全面爆發,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奮起抗日。這時,陳嘉庚領導的南洋華僑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募捐巨款,支持祖國抗戰。僅1938年和1939年兩年就募捐國幣達1.5億元,加上1937年和1940年兩年的捐款,總數近3億元。除此以外,陳嘉庚還在南洋主持勸捐購買“救國公債”的工作。1938年,僅在馬來西亞就募購公債1500萬元,又為宋美齡任主席的重慶“難童保育會”和“寒衣募捐會”在馬來西亞向華僑募捐500多萬元。
當時,中國的半壁河山已淪于日寇的鐵蹄之下,財政來源大大減少,華僑的捐款加上華僑贍家匯款對祖國的財政經濟起了很大的作用。據1940年國民黨軍政部長何應欽在國民參政會上報告:1939年軍費為18億元,同年華僑匯回祖國之款達11億元,其中捐款約占10%,而南洋華僑捐款占華僑捐款總數的70%。
陳嘉庚曾經指出,按世界銀行發行紙幣的通例,1元基金可發紙幣4元,當年華僑所匯11億元的外匯,可發紙幣44億元,除交還僑眷贍家費10億元外,還有34億元可充當軍政費用。陳嘉庚為了抗戰救國,領導華僑籌賑,始終是十分努力的。他以巨大的財力支撐了祖國的抗日戰爭。
1940年3月,南僑組織的“南洋華僑回國慰問視察團”回國慰問抗戰軍民,陳嘉庚也在當月下旬,以南僑總會主席的身份回國考察和慰問。蔣介石政府因為陳嘉庚在華僑界有巨大的號召力,特別是因為陳嘉庚領導華僑籌賑做出了很大的成績,把他視為“大財神”,因而把歡迎他回國當作一件國家大事,動員了有關黨政軍大員歡迎并迎接陳嘉庚。
國民黨當局在蔣介石親自策劃下,對待陳嘉庚的主要手段,最初是“捧”和“拉”,就是挖空心思地捧,千方百計地拉。
為了捧陳,蔣介石在重慶一地即準備了8萬元經費,要舉行一系列大小宴會,以博取陳嘉庚的歡心。不料,陳對這樣的奢侈應酬極為反感,他認為在軍民艱苦抗戰之時,不該如此鋪張浪費,并擔心引起各地連鎖反應,競相揮霍。因此特地在重慶各報刊登一則啟事:“聞政府籌備巨費招待慰問團,余實深感謝。然慰問團一切費用已充分帶來,不欲消耗政府或民眾招待之費。在此抗戰中艱難困苦時期,尤當極力節省無謂應酬,免致多延日子,阻礙工作,希望政府及社會原諒!”此舉給了蔣介石當頭一棒。
蔣介石企圖將陳嘉庚拉入
國民黨,陳嘉庚置之不理
蔣介石認為,如果能把陳嘉庚拉入國民黨,不但可以借助這個“大財神”,使他們生財有道,還可以利用他的威望為國民黨欺騙和引誘廣大華僑。因此,在陳嘉庚到達重慶后不久,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朱家驊就在一次宴會上宣布:“我們歡迎陳嘉庚先生來共同領導國民黨!”陳嘉庚沉默不語,使朱家驊十分尷尬。老奸巨滑的戴季陶看見陳嘉庚面有不悅之色,趕快起來打圓場說:“陳先生熱誠為國家社會服務,入不入黨是一樣的。”這才緩和了宴會上的緊張氣氛。他們原以為當場給陳一頂“高帽子”,就不難把他拉入黨內,哪里知道陳嘉庚不上他們的圈套。
蔣介石聽說陳嘉庚平素簡樸,所以在嘉陵新村特地只用了四五樣菜加些面包招待陳嘉庚和慰問團,以標榜其所謂“新生活運動”。但重慶達官貴人們花天酒地、揮金如土的情形,瞞不過陳嘉庚的眼睛。在重慶,最令他不滿的是蔣介石政府要員的貪污營私。嘉陵新村富麗堂皇的大官私邸使他極為驚訝,當他聽說那座宏偉新穎的嘉陵賓館是孔祥熙私人所開時,起初不大相信,后來孔承認確是他所開辦,使陳嘉庚為之愕然。他想,孔祥熙長期擔任財政部長和行政院長,竟公然私營企業,搜括民脂,可見國民黨大官貪污腐化確非虛傳。
陳嘉庚雖然對重慶許多現象感到失望,但是中國什么地方有光明,他當時還看不出來,所以寄希望于蔣介石改革弊政,使抗戰取得最后的勝利。他在重慶出席了許多大會,如國民黨參政會的歡迎會、重慶軍政民各界聯合的歡迎會、政府各機關歡迎慰問團的宴會等,也和許多重要人物談過話,包括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院長孔祥熙、立法院院長孫科、監察院院長于右任、司法院院長居正、考試院院長戴季陶,以及宋子文、何應欽、白崇禧、陳誠、馮玉祥、邵力子、王世杰等。他在這期間的發言,主要是報告華僑支持抗戰的情況,詢問我國抗戰中的軍事和經濟等問題,尤其是關心國共兩黨能否合作抗戰到底,對于蔣介石政府貪污腐化還不曾公開提出抨擊,只悶在心里。
當時在重慶的中共負責人董必武、林伯渠、葉劍英曾特地去訪問陳嘉庚,邀請他參加中共駐重慶辦事處的歡迎茶會。陳嘉庚在茶會上問起如果想到延安去訪問毛澤東,應該從什么地方去,需要多少天,路上交通如何?葉劍英說,先到西安,去找第十八集團軍辦事處,他們會將您送至延安。不久,毛澤東從延安發來一封電報,正式邀請陳嘉庚到延安訪問。
陳嘉庚欲訪問延安的消息,給了蔣介石很大的震動。于是國民黨對待陳嘉庚,除了“捧”和“拉”,還加上了“防”,就是千方百計防止他與中共接觸,更要防止他傾向中共。
共產黨人的光明磊落
給陳嘉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陳嘉庚由重慶到成都的時候,蔣介石知道他將赴西安,特地趕到成都,立即發出請柬,請陳參加一個規模盛大的宴會。宴會結束時,還約陳第二天共進午餐,并在第二天早上派人送來正式請柬。這一餐午飯,蔣還叫夫人宋美齡作陪。
席間,蔣問陳:“陳先生要從成都到哪里?”陳答到:“要到蘭州和西安。”蔣又問:“還要到什么地方?”陳老知道蔣的用意,就老老實實回答:“如果有車可以到延安,也想去。”于是,蔣介石大罵共產黨,極力阻撓陳嘉庚去延安。但是,陳回答說:“我的職責是代表華僑回國慰問考察,凡是交通沒有阻礙的重要地方,我一定要親自去看看,以盡我的責任,回海外也好據實向華僑匯報。”蔣介石看見陳嘉庚堅持要去延安,沒有理由阻礙他,又不好引起這個“財神”反感,只好說:“要去也可以,但切不可受共產黨的欺騙。”
陳嘉庚從西安到延安的時候,八路軍辦事處派出大、小汽車各1輛,還派來主管招待工作的蔣處長陪同。臨行時,國民黨陜西省政府的一位壽科長又匆匆趕來,說省政府派他送陳老去延安,并要陳老與他同車。這個壽科長正是蔣介石派來負責監視陳嘉庚行動的。
經過洛川的時候,經國民黨政府的嚴密部署,有一些所謂“民眾”往陳老車上遞上了不少污蔑共產黨的“控訴書”,這種偽造的“民意”騙不了陳嘉庚。就在陳嘉庚到達延安的第二天,一個細節深深感動了他,陪同他前往延安但與他不同車的八路軍辦事處蔣處長去見他,交給他一封“控訴書”。原來這封責罵中共的“控訴書”寫明要交給陳嘉庚,所以他帶來照交。陳嘉庚對共產黨人的光明磊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陳嘉庚在延安的8天中,毛澤東與他談了幾次話,朱德也陪他參觀了一些地方,出席了延安各界的歡迎會。陳嘉庚發現共產黨對他的接待和國民黨當局有很大的不同,同是歡迎,中共領導人樸素誠懇,而國民黨卻是奢侈而虛偽。他對延安最好的印象有下列幾個方面:一、沒有苛捐雜稅,不像國民黨統治區捐稅多如牛毛。二、領導人廉潔,他們的工資和一般干部、士兵相差很小,這同國民黨達官貴人的貪污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三、沒有乞丐、妓女、沒有失業的人,人民生活過得去,不像國民黨統治區民不聊生。四、領導和群眾平等相處,不像國民黨統治區等級森嚴。五、治安好。六、男女關系嚴肅。七、樸素成風。
陳嘉庚這一次訪問延安的結果,發現了當時黑暗的中國有了一片光明,看到中國出現了救星,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他在《南僑回憶錄》中寫道:
“余久居南洋,對國內政治,屢有風聞而未知事實究竟如何。時中共勢力尚微,且受片面宣傳,更難辨黑白……直至回國慰勞……并至延安視察……見其勤勞誠樸、忠勇奉公,務以利民福國為前提,并實行民主化,與民眾辛苦協作,同仇敵愾,奠勝利維新之基礎,余觀感之余,衷心無限興奮。夢寐神馳。為我大中華慶祝也。”
蔣介石鼓動南洋華僑反對
陳嘉庚促使陳蔣決裂
1940年7月底,陳嘉庚由重慶乘飛機赴昆明,然后經貴陽、廣西、湖南、廣東、江西、浙江再到他的家鄉福建。當他離開重慶時,朱家驊代表蔣介石去送行,并說蔣介石要派王泉笙陪陳老到西南各省視察,陳嘉庚意識到蔣的用意,在昆明寫了一封信給蔣,信里直言不諱地指出蔣派王泉笙去陪他視察,無非是要監視他,怕他沿途說中共的好話。并警告蔣介石:“至若欲消滅共產黨,此系兩黨內戰,南洋千萬華僑必不同情……若不幸內戰發生,華僑必大失所望,愛國熱情必大降減,外匯金錢亦必減縮。”由于陳老戳穿了蔣派王泉笙陪行的陰謀,蔣只好命令王泉笙終止出發。
國民黨當局不但害怕陳嘉庚在西南各省發表他的觀感,更擔心他回到南洋匯報中共的光明磊落和國民黨的貪污腐敗,于是,對待陳老的手段,在“捧、拉、防、騙”之外,又增加了一個字:“打”。
陳嘉庚視察浙江金華時,收到一位可靠朋友從重慶給他的信,說國民黨當局決定對他實行3項陰謀:一、以軍政部長何應欽的名義打電報給西南各省當局,命令他們注意陳老的行動。二、命令新加坡總領事館向英國殖民政府提出交涉,要求禁止陳嘉庚回新加坡,說陳嘉庚和中共親善。三、派吳鐵城到南洋,鼓動華僑反對陳嘉庚。
陳嘉庚在家鄉視察的日子里,親眼目睹了福建國民黨官僚假借“戰時統治經濟”的名義,壟斷糧食、交通等業,殘酷地剝削人民,米價昂貴,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陳嘉庚還親眼看到官吏的貪污舞弊。如同安縣縣長借口要歡迎陳老,勒派各商民繳納“招待費”3000元,又向各區勒派,大肆搜括民財,同時他還看到,福建田賦,一時竟增加好幾倍。他為民請命,呼吁福建當局改革這些弊政,但福建當局已經知道蔣介石不滿意陳老,自恃有了靠山,完全不聽陳老的呼吁。
陳嘉庚自忖要求蔣介石改革福建弊政未必有效,但他不忍看見人民的慘遇,所以一連幾次致電蔣介石,蔣卻久久不予答復。直至陳嘉庚要回新加坡,路經云南芒市時,才接到蔣介石一封復電:“來電悉,閩省田賦系中央意旨。閩事可電我知,切務外揚。”陳嘉庚對蔣介石這一復電的評語是:“護惡諱疾。”至此,他對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已不抱任何幻想了,而對蔣令人勾結英領事驅逐他,又派人鼓動華僑反對他的這一卑鄙行徑,心中感到極大的反感和厭惡,于是決心與蔣介石徹底決裂,分道揚鑣……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內要求國民黨“還政于民”的呼聲極高。當時,香港的進步報紙《華商報》特地請陳嘉庚題詞,陳老針對“還政于民”的呼聲,出人意料地題了如下幾句:“還政于民,謀皮與虎。蜀道崎嶇,憂心如搗。”
陳老為什么給當時“還政于民”的呼聲潑冷水呢?這是因為他在與蔣介石的接觸中,早就看出了蔣的真面目,認定蔣要消滅中共的陰謀不會取消,也決不會讓出他的獨裁政權。
陳老聽說毛澤東要到重慶同蔣介石談判,很擔心毛澤東的安全,曾打電報勸毛澤東不要到重慶去。“蜀道崎嶇,憂心如搗”,正是表達了陳嘉庚當時內心的焦慮和對代表了光明磊落的共產黨人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