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月匆匆,電影在我國東北已走過一個多世紀。回首當年,電影這個舶來品也正是由外國人帶到東北來的。
19世紀末,俄國在中國東北修筑“中東鐵路”,把電影首先帶到了哈爾濱。到了清末民初之際,哈爾濱的電影院有近20家,民國以后最多達70多家。電影業如此發達,同俄國以及其他國家的人口大量涌入有關。
隨著“中東鐵路”的向南推進,沿途的長春、沈陽和鐵路終點站——大連,也陸續有了電影業。日俄戰爭后,長春以南的鐵路劃歸日本,所以沈陽、大連的電影業與日本關系密切;長春電影業的發展則是先俄后日;哈爾濱雖然依靠俄羅斯傳統,但也有我國民辦電影業的短暫歷史。
哈爾濱影業
為東北影業“先驅”
哈爾濱電影業的發達,是與清末外國開辦的電影公司分不開的。早在清朝末年的1908年,哈爾濱便有了首家電影公司——哈爾濱遠東影業公司,但其創建人至今不詳,該公司原址在今天的道里區中央大街馬迭爾賓館附近。
根據哈爾濱公安局1951年檔案記載,當年預審在押犯時,有個叫朱安東的交代:1908年,18歲的朱安東來到哈爾濱遠東影業公司,跟一個叫阿列克謝耶夫的白俄人學習電影放映。這個白俄人后來當了經理。
這個朱安東是闖關東過來的,自從進了遠東影業公司后學會了俄語和電影放映,3年后的1911年,他到敖連特電影院(今和平藝術電影院)當電影放映師。干了幾年后,他干脆自己辦了個“吉江電影茶社”,1917年又與人合建了“新世界電影股份有限公司”。
20世紀30年代,朱安東投靠日本帝國主義,當上了偽滿“哈爾濱市國泰影業公司”總經理,廣建影院,壟斷片源。為了靠日本人的勢力開旅館影院發財,他給華北日軍憲兵隊送電影機,還拿出3萬偽幣捐給日偽軍,甚至將“新世界旅館影院”交給日本人用以審訊抗日志士。
1937年偽“映畫法”實施,朱安東借此開拓市場,成立了國泰影業公司、安東影院,還租賃了慈光影院,霸占東北影院;他還興建了天津天寶大戲院、奉天天樂影院。1944年時,朱安東已獲利百萬,成為解放前東北最大的電影資本家。
1946年朱安東化名“朱在田”在北平建立大中影業社,入股長春華成影業公司,經營金城劇院,還與長春中統特務頭子張某勾結,做電影器材的投機生意。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他潛回哈爾濱加入“白星”美蔣特務組織,于10月被我公安抓獲,第二年5月被處決。
哈爾濱上映和拍攝電影的歷史也很早,如1905年上映的《日俄旅順之戰》、1909年拍攝的《安重根刺伊藤博文》、1911年拍攝的《東三省總督趙爾巽過哈》、1923年上映的《黑龍江督軍吳興權巡游下江》和當年拍攝的《哈爾濱全景片》、1924年拍攝的《市民大游行》……
可以說,在1932年之前,哈爾濱既有影院又有影業公司,就是沒有電影廠(包括外國人的)。
1932年夏天,在中東鐵路局工作的劉煥秋、紀寒衣、高嘯昆、陶然等人組成股東會,集資10萬元(哈大洋)成立電影廠,取名“寒光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先在道外區大新街的一座2層樓上設了籌備處。1933年春天,“寒光公司”遷到南崗區曲線街10號的一處俄式房子,此處原是當時市政局趙局長的寓所,趙走后便租給“寒光公司”。
“寒光公司”設有總務、交際、營業、劇務、藝術等部,經理為劉煥秋。劉原是哈爾濱火車站行李房的主任,其兄劉光甫在道外區經營東北影院(后來被朱安東霸占了影院,劉光甫被逼而死);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紀寒衣,原是中東鐵路局的工程師;原中東鐵路局文藝協調部的高嘯昆、陶然分任藝術部和劇務部主任。
導演聘請了理化民,此人曾在上海拍過武俠片。理干了一段時間后嫌工資低,走人了,劉煥秋索性自己當導演,導演助理用賈小蓉,美術用的是巴拉斯電影院的畫師馬白熊,索明臣負責字幕,“永茂號照相館”的劉德山負責攝影,哈爾濱第二中學教師葉長春負責音樂。
“寒光公司”在東北電影院樓上招收演員,當時報考者超過200人,最后留下不到一半。演員日薪從100元到30元不等,實習的付給車馬費,參拍的實行分紅制。
首部影片開拍之前,“寒光公司”在新世界舉行記者招待會,有華東通訊社的陳紹賓,《大北新報》的喬田,《國際協報》的王研石、于哲生,還有《時報》的劉鐵肩、《公報》的王歧山、《商報》的張再逢、《午報》的朱光甫等近20名記者到場。各報稱道:“……過去國產片率皆南國風光,以北地情影制片者寒光,可謂本埠創舉,滿洲國內第一家。”
1932年8月松花江洪水肆虐,哈爾濱道里、道外兩區街可行船,“寒光公司”改拍以水災為背景的《山洪情劫》;東北女作家蕭紅(當時尚未成名)被大水困在道外某旅店內,后被蕭軍救出。這兩位帶著合寫的電影劇本《棄兒》來到“寒光公司”,公司方面覺得本子可以拍攝,但蕭軍、蕭紅要求分別飾演片中的男、女主角,因此雙方未能達成協議。該公司攝制的第一部影片為無聲片以及以上兩片均未完成。
1934年冬,蕭軍、蕭紅結為夫妻后,只靠寫稿子,生活不免捉襟見肘,每天能吃上燒餅就很不錯了。無奈之下,蕭紅便去當“電影廣告員”,也就是給電影院畫電影廣告。為了40元哈大洋的月薪,蕭紅頂著漫天飛雪在中央大街上的一所電影院前跑了6次,卻遭到了冷遇。此事在她的散文《他的上唇掛霜了》和《廣告員的夢想》中均有描述。
在以上片子未成的情況下,公司幾經努力,又拍攝了兩部無聲電影。第一部《可憐的她》,講述一個嫌貧愛富女人的遭遇,主旨是宣揚婦女解放。片中女主角由劉云蓮(劉敬肖)飾演,男主角由王雪松(王明臣)飾演,賈小蓉演仆人,刁凌云、孫家胤分演小丑和男配角。第二部《人間地獄》,描寫了下層社會的艱苦生活,主旨是揭露人間不平。片中賣花姑娘由馬雪梅飾演,車夫由彭克飾演,兩個小孩由石輯和席照舉飾演。
20世紀30年代,中國影壇上有“三大笑星”:韓蘭根、殷秀岑、關宏達,前兩位都是南方人,關宏達卻是東北哈爾濱人。1928年,15歲的關宏達在哈爾濱一所中學讀書時,就擅長滑稽表演,常常登臺演出;他還曾代表哈爾濱參加了兩屆全國運動會,奪得了標槍、鐵餅和鉛球的冠軍,人稱“三鐵大王”。他還參加過反對日本修筑“滿蒙五路”的愛國學生運動。1932年,關宏達曾在“寒光公司”擔當過臨時演員。
“寒光公司”與中共地下黨有關系,公司的兩名職員楊春和王克敏是共產黨員,另外兩名職員王光和車啟學是抗日救國會的會員,受當時的中共滿洲省委領導。這幾位進步人士有時把《什么是共產黨》之類的小冊子帶到公司的宿舍。
日本特務機關大概聽到了風聲,派憲兵隊來搜捕,開門者恰巧是關宏達。日本憲兵看他不順眼,出手就打,關宏達雖然臂力過人,可日本憲兵人多又有槍,他只好咽下這口氣。不久,關宏達離開哈爾濱,進入上海電影圈。
寒光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拍攝的《可憐的她》、《人間地獄》,曾在哈爾濱的大西洋影院和美國影院上映過,還在遼、吉兩省放映,最后轉映于南洋各地。1936年前后,公司因銷售不佳和受偽滿“電影國策”的排擠,宣布倒閉。
長春影業以“滿映”唱主角
1907年4月24日,在吉林長春西三道街的一個茶館里,許多人都看了俄國人帶來的“電燈影戲”。這是電影首次傳入長春。
據1913年11月15日的《盛京時報》曾刊載:“長春商埠大馬路新近開設電影公司,系由哈爾濱分此。”這就是哈爾濱遠東影業公司在長春開的分公司,這也是長春的第一個影業公司。20世紀初葉,俄國人先占領了長春的電影市場。
不久,長春的電影業發生了變化。
日俄戰爭后,日本以勝利者的姿態從俄國人手中奪得了中國遼東半島的租賃權,俄國人所修建的“中東鐵路”,從長春到大連段也劃歸了日本。1906年,日本在大連成立了“南滿州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滿鐵”是日本帝國“殖民政策的先鋒隊”,它出版雜志、書刊、照片、廣告招貼畫,還贈送掛歷、窗飾等,對中國人民進行思想滲透。
1923年,“滿鐵映畫班”成立,開始拍攝大量的紀錄影片,特別是“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后,反映日軍侵占東北的長紀錄片如《滿蒙破邪行》、《穿越嫩江》、《遼西掃妖》等都是這個映畫班所拍。
隨著“滿洲電影國策會”的成立,1936年日本人與偽滿又提出了“滿洲國電影對策樹立案”,這便是所謂的“電影國策”。次年,“滿洲映畫協會”(簡稱“滿映”)成立。
“滿映”的第一任理事長,是有“東洋魔女”惡名的大特務金壁輝(川島芳子)的哥哥金壁東。金壁東一直追隨日本關東軍,雖然當上了偽滿新京(長春)特別市的市長,不過是個出賣中華民族利益的漢奸,“滿映”受日本關東軍及偽滿警察掌控,金壁東只是塊招牌。
“滿映”設有總務、業務、制作三部,里面的人如編劇、導演、攝影等等大都是日本人,但它畢竟是拍片給中國人看,所以招聘的演員都是中國人。第一期在哈爾濱和長春招了43人,男演員如李林、劉恩甲、高翔、郭紹儀等;女演員如張敏(凌元)、王人路、鄭曉君、孟虹、林麗等。
“滿映”拍攝的電影有“國策片”和“娛樂片”。前者如《壯志燭天》、《國境之花》、《大陸長虹.》等,后者如《慈母淚》、《知心曲》、《真假姊妹》等。
解放后一直演“反派”的李林,1937年正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讀預科一年級,聽到“滿映演員訓練所”招收學員,18歲的他立即來到長春的“滿映”報名,被錄取;吉林市的張敏即后來的凌元,也是那一年到“滿映”當演員,稍加培訓后便讓她在影片《壯志燭天》中演母親。21歲的張敏沒當過母親,臉也很稚嫩,導演便將她的臉涂了些黑色,既便如此,只要那個與她年紀相仿的“兒子”一叫她“媽”,她立刻臉紅。還是在指導老師的督促與提醒下,她硬著頭皮完成的拍攝。解放后她還繼續扮演著“母親”。
觀眾們熟知的浦克,是1938年進“滿映”的。4月中旬的一天,當時還叫浦聿方的他得到一個好消息——“滿映”來沈陽招考演員,便以浦克的化名報了名。考試由“滿映演員訓練所”專職教師近藤伊與吉主考,目測滿意后,問道:“你的,考演員,為什么的?”浦克爽快地回答:“為了藝術。”初試合格。第二天復試,他只朗讀了一段詩文,就順利通過了。數日后他接到“錄取通知書”,從此成為“滿映”演員訓練所第三期學員。浦克5月入所,7月就在《國法無私》中演一個小速記員。外景地在大連夏家河子海水浴場,他演的片斷是跳海救人。導演交待情節后,浦克說自己不會游泳。導演說:“沒關系,到時候有人救你。”浦克只好遵命,導演喊“開始”,他便縱身跳進波濤洶涌的大海,結果不但救不到人,自己卻拼命掙扎。眼看人在漸漸下沉,導演才喊“停”,有人跳入海中,拖上被海水嗆得奄奄一息的浦克。
“滿映”還有一位特殊人物——李香蘭。她祖籍日本佐賀縣,父親山口文雄于1906年來到我國東北,在“滿鐵”所屬的撫順煤礦任職。1920年她生于沈陽市東郊,取名山口淑子。14歲時,認沈陽銀行經理李際春為義父,取名李香蘭。1937年,由于在電臺所演唱的中國歌曲轟動一時,被“滿映”發現,次年6月,李香蘭被聘為“滿映”特邀演員。1938至1940年間,相繼拍攝了《蜜月快車》、《富貴春夢》等影片,由于李香蘭天資聰慧、形象出眾,這幾部影片很快使她走紅。
在“滿映”時,李香蘭月薪250元,住在旅館中,有汽車接送;其他演員則住宿舍,月薪40元。在日本人與她講日語時,大家猜測她可能是中日混血兒。一次,浦克等人對李香蘭說:“王導演是個‘氣管炎’(妻子管得嚴),夠可憐的……”李香蘭沒聽懂,還真以為王導有病呢,不過中國演員們對她還是很好的。1946年,李香蘭回到日本。
1945年日本投降,“滿映”隨之解體,第二年被我黨接收后成立了“東北電影制片廠”,即“長春電影制片廠”的前身。
沈陽及大連等地電影業并起
沈陽首次放映電影是在1907年1月,日本及俄國的放映者將有關日俄戰爭的電影在城內各處露天放映,當年的《盛京時報》以“活動影戲可觀”為題,報道了這個消息。第一樓、慶豐茶園、會仙茶園等固定場所,則是在1912年后放映電影的。
1924年,蘭比利斯租賃了會仙茶園,開設了“中法電影公司”,上映中外影片,還在電影海報上刊登香煙廣告,或用煙盒兌換電影票,以此為“中法煙草公司”服務。“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人控制了沈陽電影市場,上映的都是“滿映”攝制的影片。
1946年,國民黨中宣部“東北電影服務社”成立并接收偽滿影院,上映《天字第一號》等反動影片。1948年沈陽解放后,我電影發行放映管理機構清除了反動、黃色影片,《橋》、《普通一兵》等優秀電影得以在人民當中放映。
大連第一次放映電影是在1906年,當時是日本人帶來的短紀錄片。第二年大觀茶園又租了美國短紀錄片放映,成為首家放映場所。1917年,大連成立了“中國翠華電影公司”,經營出租影片業務。1925年日、美及歐洲一些廠家開始在大連設立電影發行機構,有分社、辦事處、代理店等18家。
1927年,熱愛民族電影的謝世煌開辦了放映中國影片的“上海大戲院”,后來又開設“大連中國新生活影片公司”,主要代理上海各大影片公司的影片出租和販賣業務。該公司所屬影院有大連上海大戲院、長春上海大戲院、沈陽東北大戲院和哈爾濱東北大戲院,一直到1945年大連解放。
東北其它一些接觸電影較早的城市,如丹東、吉林、遼陽、鞍山等地的電影傳入及經營方式都差不多,只是時間晚于上述4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