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0日上午,我在網上看到錢偉長先生逝世的消息,一下驚呆了:被周恩來總理稱為我國科學家中成就卓越的“三錢”中最后一位長者錢偉長與世長辭了。錢偉長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世界科學發展史上的驕傲。錢偉長被譽為中國近代“力學之父”、“應用數學之父”,留有“錢偉長方程”、“錢偉長方法”、“錢偉長一般方程”、“圓柱殼的錢偉長方程”。
錢偉長與廣西出版事業每件往事和每個細節立刻涌上我的心頭,追思敬愛的“三錢”,寫下這篇不能忘卻的紀念文章。
孩提時我還不太清楚“科學”的準確含義,記得在小學二年級時,我在新華書店看到一套《十萬個為什么》,出于對知識的好奇,我順手翻看,誰知這套書一下子就把我給深深地吸引住了,一天到晚迷在其中。后來又讀了一本《科學家談21世紀》,這本書對我來說,更有吸引力了,也太難忘了,這是一部科幻加現實主義的力作。從那時起,我對科學的理解進入了萌芽時期。小學五年級時,我跟許多同齡的孩子一樣,又記住了不知多少書報刊里被譽為科學家的名字,外國科學家有牛頓、愛因斯坦、達爾文、居里夫人等;中國科學家有“三錢”(錢三強、錢學森、錢偉長),正是這“三錢”,使我國實現了“兩彈一星”的“零的突破”,從此,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再也不像從鴉片戰爭到1949年之間那段歷史那樣恥辱了。少年時代,我的思維心理是這樣的:這些大科學家都特別了不起,跟我們普通人是不一樣的,而且遙不可及,何況我生活在祖國的邊疆。然而,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今天遙不可及,明天也許就會與你的工作發生直接的聯系。
1988年,我在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做編輯工作時,到北京組織《新編十萬個為什么》和“當代中華科學英才”叢書的寫作班子和顧問班子,光明日報社科學部主任周文斌提出建議,由他出面,聘請著名科學家錢偉長為這兩套書的顧問,最后得到了錢偉長的欣然答應,這對我們的工作來說是極大的鼓舞和鞭策。當時被聘為這兩套書的顧問還有周培源、湯佩松、金善寶、盧嘉錫、錢三強、錢臨照等老一輩著名科學家。作為生活、工作在祖國南疆,地處邊陲,文化科技相對滯后的省(區)的我,在組織這兩套書的作者隊伍和寫作計劃中得到了那么多著名科學家的支持,特別是后來“當代中華科學英才”叢書獲中宣部首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新編十萬個為什么》獲“國家優秀科普作品獎”,發行22萬套并成為全國六大城市優秀暢銷書后,留給我的是一種永遠的感動。兩套叢書的成功運作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首先要感謝科學家對出版媒體的理解和支持,這種心情只有當編輯的才能切身體會到。
1994年,錢偉長在百忙之中,又為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與光明日報社聯合舉辦的“赤子情懷”征文活動題詞并任顧問。這次征文活動歷時半年,共收到介紹兩院院士和中青年優秀科學家的文章100多篇,后結集出版,定名為《赤子情懷》。該書1995年被評為中南六省(區)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1996年和1998年,我國南方發生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澇災害,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奮力抗洪救災。災后痛定思痛。通過周密調查和認真論證,我組織了以張含英、劉仲桂等人為首的國內一流水利專家編寫《中國南方洪澇災害與防災減災》一書,得到了錢偉長的關心和支持,他欣然為這部專著題寫了“依靠科學技術增強防洪減災能力”。1998年底,在錢偉長的關心、支持下,《中國南方洪澇災害與防災減災》一書獲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殊榮。
貧困的少年時代
1912年10月9日,錢偉長出生在江蘇省無錫縣洪聲里七房橋鄉。當時,中國正處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制國家、西學東漸的時候。錢偉長出身于一個具有良好國學功底、提倡創辦新學的書香世家。祖父是晚清秀才,終生不得志,靠私塾為生,40多歲就去世了。父親錢摯和叔父錢穆靠從錢家的義莊領取糧食,艱苦求學。后來,父輩們先是在本村創辦了錢氏私立又新小學,后來又到蕩口鎮的鴻模小學任教,以微薄的薪金承擔著全家上下老小的生活。幼年的錢偉長就懂得了生活的艱辛,從小就一直幫祖母和母親做各種家務活計。16歲那年,錢偉長的父親病逝,時年39歲,他隨叔父在蘇州中學讀書。后來,叔父錢穆到北京大學與胡適一同擔任中國通史的教授,成為著名國學大師,20世紀60年代被請到臺灣作資政,繼續研究國學。
從蘇州中學高中畢業后,是繼續升學,還是去鐵路或郵電部門謀個有穩定收入的固定職業?錢偉長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父親去世后,家庭經濟日益拮據,學費都交不起。但是,錢偉長不甘心放棄學業,然而面對現實又無能為力。這時他得到一個消息:上海有位化學家叫吳蘊初,設立了“清寒獎學金”,每年為全國12名成績優秀的窮困學生提供上大學的資助。錢偉長決心要試一試,爭取得到這份獎學金。
暑假,他獨自來到上海,在1個月的時間內,他接連參加了清華大學、唐山交通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武漢大學和廈門大學的升學考試。當時各大學分別自設考場自出考題,文科和理科都是相同的試卷。錢偉長雖然理科與英語的成績一般,但在文史方面的專長卻得到了充分發揮。清華大學的歷史試卷有一道出人意料的題目:寫出“二十四史”的名稱、卷數、作者和注疏者。很多考生都被難住了,而錢偉長卻得了滿分。不久,他同時得到了這5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還得到了吳蘊初先生的“清寒獎學金”。
動蕩的大學生涯
1931年9月,錢偉長接受了叔父錢穆的建議,選擇到清華大學中文系讀書。剛入學不久,即發生了“九·一八”事變。他出于憂國憂民之心和“科學救國”的志向,要求讀物理系,學習近代科學技術。物理系主任吳有訓答應讓他試讀一年。雖然用英語聽課和閱讀非常困難,但錢偉長的數理課程考試成績也超過了70分,從此他邁進了自然科學的大門。理學院院長葉企孫,以及趙忠堯、薩本棟教授常給他們上課。起初,錢偉長像學古文一樣,熟讀強記物理學的典籍。吳有訓教導他,不要以為書本上的東西都是正確的,都已經完善了,每讀一本書都要能夠看到沒有完成的部分,發現一些新問題。錢偉長學到了這一點,并成為他一生治學的特點。馬約翰的體育課和經常的越野長跑訓練,改善了他的身體素質,鍛煉了他的耐力和意志。
在清華大學求學的4年,是錢偉長一生中關鍵的4年,他得到了后來進行科學工作所需要的堅實的基礎訓練。1935年畢業時,他與顧漢章合作的論文《北京大氣電的測定》完成了,并于該年6月在青島舉行的物理學會年會上宣讀。這是我國自行測定大氣電量的第一批數據,也是他們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開始。錢偉長師從葉企孫教授、吳有訓教授,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了治學的方法——要善于發現問題,創造、開拓科研工作的廣闊天地。
大學畢業證書拿到手了,“清寒獎學金”也隨之結束,必須找到工作。夏天,中央研究院南京物理所招考一名實習研究員,錢偉長前往應考,他以優異成績被錄取。同時,他還考取了清華研究院物理系的研究生。為了獲得繼續學習的資助,他很幸運地以考研究生的優異成績申請到“高夢旦獎學金”。
此后,他便在吳有訓教授的指導下,從事X光衍射研究分析。在此期間,他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和民族解放先鋒隊,并組成自行車南下宣傳隊,一路發動群眾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活動中,錢偉長和中文系女同學孔祥瑛相遇、相識、相知。日后,他們結成終身伴侶,相濡以沫,分享幸福,分擔憂患。
1937年七七事變后,北平淪陷,清華大學向大后方轉移,先到長沙,又遷昆明。錢偉長因旅費問題先在天津英租界耀華中學任教一年。1939年初積足旅費,經香港、河內到昆明,在西南聯合大學講授熱力學。在此期間,錢偉長完成了3篇光譜學論文,其中有代表性的《對稀土元素硒的單游離光譜分析》(刊于《中國物理學報》英文版第4卷第1期)。這項工作開辟了我國稀土元素研究的先河,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稀土光譜分析的基礎性工作,受到國際物理學界的重視。此外,他還研究了彈性板殼的內稟理論。論文還未發表,他就參加了1939年7月進行的“中英庚款基金委員會”第七屆留英公費生考試(考場分設在昆明、上海、重慶)。招生名額是20個,報名人數卻超過了3000人。錢偉長所選擇的力學專業只有一個名額,由于他和郭永懷、林家翹的考試成績完全一樣,經招生委員會再三斟酌,決定將3人同時錄取,這就使總錄取名額變成了22人。9月1日,22名留英學生在香港集中,準備從港島出發乘船前往英國。
1939年9月2日,英國對德國宣戰,英國海輪被征用,輪船停開,他們由留英改派赴加拿大留學。輪船將途經神戶,日本在護照上簽證準許登岸游覽。公費生一致認為,抗日戰爭期間,這樣做將有失國體,故全體憤然離船,返回昆明。延至1940年8月,錢偉長才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在J.L.辛格(Synge)教授指導下研究板殼理論,1942年獲博士學位。在多倫多大學時,錢偉長曾參加了加拿大國家研究院應用數學特別委員會關于雷達的波導管內各種天線的電阻電抗研究;曾和凡因斯坦(A.Weinstien)教授合作,發表了有關矩形板振動頻率計算的論文;還和因菲爾德(L.Infeld)教授合作,研究了有關一些復雜三角級數的求和問題;同時參加了因菲爾德教授的物理學演講討論班,主講了3個課題,之后因菲爾德教授將討論班的講稿寫成有名的《物理的演進》一書,在序言中曾提到錢偉長對該書的貢獻。1943—1946年,錢偉長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噴射推進研究所,與錢學森、林家翹、郭永懷一起,隨馮·卡門(Von Kármán)教授做航空航天領域的研究,受到馮·卡門學術思想的影響,在固體力學和流體力學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當時馮·卡門是航空系的主任,又是該校哥根海姆實驗室噴射推進研究所(J.P.L)所長,美籍匈牙利猶太人,曾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做研究工作,希特勒迫害猶太人以后,他逃離德國到美國加州理工大學興建航空方面的哥根海姆實驗室。在研究所和馮·卡門家里開展的學術討論會,是富有民主精神和創造性的聚會。這種敢想敢說,勇于探索和創新學風影響了錢偉長的一生。
在美國加州理工大學時,錢偉長相繼參加了馮·卡門教授創辦的噴射推進研究,任研究工程師,從事火箭、導彈的設計試制工作。
錢偉長主要從事彈道計算和各種導彈的空氣動力學設計。他在初期的人造衛星軌道計算上作出了貢獻。他以出色的研究,首次提出判明人造衛星在天際運行的軌道由于能量消耗,每繞地球一周將降低多少高度的簡便計算方案,這些計算方法至今仍有實用價值。他還完成了火箭彈道的微分修正以及有關火箭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彈型設計、高空氣象火箭研究等。他還不辭辛勞地奔走于研究所設在得克薩斯州愛爾帕薩的白沙基地,參加火箭、導彈試驗,精細地分析各種彈道及空氣動力學性能,提出了有關火箭、導彈落點的獨到見解:運行火箭受到任何干擾都會縮短射程。
在這個時期,錢偉長還從事了一些純學術的理論研究,其中有兩篇重要的論文。一篇是關于超聲速對稱錐流攝動法的,他曾在美國航空工程學會1945年的年會上,宣讀了該論文的有關部分,這是世界上第一篇關于奇異攝動理論的論文。另一篇是在馮·卡門教授指導下共同研究薄壁構件扭轉問題而撰寫的《變扭的扭轉》,發表在美國1946年第13卷《航空科學月刊》上,署名“馮·卡門、錢偉長”。對于這篇論文,馮·卡門頗有一些感慨。在他的傳記里有這樣一段話:“自從噴射推進研究所成立以來,我已經顧不上基礎理論方面的工作了。這篇論文,也許是我一生中最后一篇關于固體力學的文章了?!庇终f:“這是一篇經典式的力學論文。”這篇文章曾受到歐美各國學者的重視。
義無反顧回祖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投降,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經歷了戰爭創傷的祖國急需建設,錢偉長仿佛聽到了祖國母親的聲聲呼喚,他再也不能安心在異國他鄉從事研究工作了。他一再懇切地向馮·卡門教授提出回國的請求,最后以探親為由獲得教授的同情,同意他回國看看那從未見面卻已6歲的兒子,但叮囑他要“早日回來”。
1946年5月6日,錢偉長只身返國,從洛杉磯乘船回到上海,應聘為清華大學教授,兼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教授。1947年,有人帶來美國有關方面邀請錢偉長全家赴美工作生活的信件,條件是忠于美國。錢偉長明確表態,予以拒絕。1946—1948年,錢偉長參加了反對美國扶蔣、反內戰、反饑餓等進步運動。1948年,他騎自行車到石景山、良鄉,歡迎解放軍,見到了葉劍英、陶鑄和錢俊瑞,并帶回中國共產黨和解放軍對清華師生的糧食補給和親切關懷。
1949年1月,清華園解放。1949年2月,北平解放。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革命的勝利,使人們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百廢待舉的建設任務給人們一種動力。錢偉長以欣喜的心情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49年9月,清華大學成立校務委員會,原理學院院長葉企孫任主任委員,張復若、吳晗任副主任委員,周培源為常委兼教務長,錢偉長和費孝通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委、副教務長。1950年錢偉長任中華全國民主青年聯盟常委、副秘書長,1952年任清華大學教務長,1954年任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力學研究室主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并任中國科學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學術秘書、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1956年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籌委會主任、波蘭科學院院士。以上工作大都是同時兼任,延續到1957年。同時,他還擔任第一、二屆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委,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2年參加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緬甸、印度,1955—1956年多次訪問蘇聯、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1956年參加波蘭的力學會議和布魯塞爾的國際力學會議。
1954—1956年,錢偉長參加了由周恩來總理親自領導的制定我國自然科學12年規劃的工作。任務重要,工作接觸面極廣。錢偉長負責幾個專業的規劃,他以高昂的熱情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著。1956年4月,規劃工作結束后,他被任命為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并負責籌建自動化研究所和自動化學會。由于工作成績突出,周總理公開贊譽錢偉長、錢學森和錢三強為“三錢”。這之后,為宣傳科學規劃的精神和鼓舞同志們實現科學規劃的斗志,錢偉長應各地領導同志和民盟組織的邀請,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太原等地作了關于“我國科學工作者的任務”的報告。
錢偉長也從不放松科研工作。在這幾年里除發表論文外,還出版了《彈性柱體的扭轉理論》、《彈性力學》、《圓薄板大撓度問題》(1955年獲“國家科學獎”)?!吨袊鴼v史上的科學發明》一書是錢偉長在參加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慰問團,奔赴鴨綠江邊慰問傷員時乘坐在火車上寫作的。這不僅是介紹科學史的著作,而且是向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書,1953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這一期間,錢偉長對國家的教育體制、教育方法和教材內容等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各種場合表達了自己的思想。
1957年1月31日,錢偉長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高等工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問題》一文。6月9日,《光明日報》未經同意而以錢偉長和曾昭掄等5人的名義,刊登了民盟中央向黨中央匯報的“對于有關科學體制問題的幾點意見”,造成了使人誤解的輿論。1957年7月,錢偉長被錯劃為“右派”,撤消一切職務,停止一切工作,僅保留教授,降三級留用。從此,他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的兒子應屆高中畢業,高考成績優異,但卻以不宜錄取為由,被終身剝奪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在這一時期,錢偉長白天勞動,夜晚悄悄地凝神馳騁于讀書、構思、計算,進行科學研究,他寫了約20篇論文。其中《關于彈性力學廣義變分原理及其在板殼問題上的應用》一文,將彈性力學中有關變分原理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是一項重要的成果。1964年錢偉長滿懷信心地將其投寄給《力學學報》,卻遭到退稿,說明是“不宜發表”。他只能將這份手稿和其他相同命運的論文稿、講義稿一齊放在書架上,任它們積滿塵埃。1969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航空系鷲津久一郎教授發表了《彈性力學及塑性力學中的變分法》一文,文中所提出的主題、觀點都和錢偉長的相同,而受到國際上的重視和承認。這本來應該屬于中國學者的榮譽,卻因國內政治原因屬于了日本學者,教訓慘痛。
“史無前例”的沖擊
1966年5月“文革”開始了,錢偉長首當其沖受到沖擊。除了“臭老九”被批斗之外,校園里武斗激烈,刀影相見,硝煙彌漫。在這囂張恐怖的環境里,錢偉長以堅強的毅力計算著“傅利葉三角級數之和”的大表。
1968年,全國各學校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們統統被分批遣送到工廠接受勞動改造。錢偉長被送到北京特殊鋼廠,和工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年近60,兩鬢見霜,在煉鋼車間當爐前工,與20多歲的壯小伙一樣,推著50多公斤的車料推車,揮動著幾十公斤的鐵釬上料,工人師傅們看了都很過意不去。但錢偉長是個十分認真的人,他想:既然是勞動,就要像個樣子,再累再苦也要撐下來。他和工人師傅們朝夕相處,彼此增進了了解,工人師傅們逐漸消除了對這位“臭老九”的誤解。此后,錢偉長參加了廠里的技術革新工作,和工人師傅共同研討,設計了1000噸油壓機和2000平方米的熱處理車間,1970年4月建成投產。經過這一段工作,錢偉長的思想感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71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錢偉長被召回學校參加外事接待工作。錢偉長先后接待了斯諾、韓丁陽早夫婦、法國名導演伊文思、英國名記者葛林。在尼克松來訪前夕還接待了先遣將軍黑格。接待的還有第一個華裔學者回國訪問團,團長是任之恭教授,團員有林家翹、戴振鐸、張明覺等,都是清華大學的老學友。時隔20多年,彼此相見格外高興。
1972年10月,隨著“乒乓外交”的發展,毛主席決定派科學代表團訪問英國、瑞典、加拿大、美國等4國,并指名要錢偉長參加。代表團出發前受到周總理的親自接見。
科學代表團訪問4國回京后作總結匯報,錢偉長提出加強引用計算機的建議,并特別介紹了各國環境保護工作的情況、資料,提出建議。周總理親自審閱后予以指示,從而建立了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體系。1974年,錢偉長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迎來科學的春天
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好像漫漫長夜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舉國上下無比歡欣地迎接這一偉大的歷史性時刻。
1979年,中共中央改正了有關把錢偉長錯劃為“右派”的決定。
1980年,錢偉長任全國政協常委并恢復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1年任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理事長、《應用數學和力學》雜志主編,1982年任上海工業大學校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1984年任上海市應用數學和力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1985年任全國人大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1987年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應用數學和力學進展》(Advanc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in China)雜志主編,1988年任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1990年任海外交流協會會長。
同期,錢偉長還擔任漳州大學、沙洲工學院和暨南大學的名譽校長,并任華東工學院、江蘇工業大學、成都電訊工程學院、西南交通大學、泉州華僑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還任美國《應用數學進展》(Advanc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和《國際工程科學月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荷蘭《分析和設計工作中的有限元》(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英國《薄壁構件》(Thin Walled Structure)、烏克蘭《應用力學》(Пpикладная
Механика)等雜志編委,《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委員,《辭?!房偩幬?,重慶出版社“現代化探索叢書”主編,科學出版社“應用數學和力學叢書”主編。1977—1990年,從事環殼理論、廣義變分原理、有限元、中文信息處理、薄板大撓度、管板、斷裂力學、加肋殼、穿甲力學、三角級數求和等方面的研究。
錢偉長迄今已發表論文200多篇,專著15種。
在教育事業方面,錢偉長開創了我國大學的第一個力學專業,主持籌建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和自動化研究所,開設了我國第一個力學研究班和力學師資培訓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力學專業人才。他們已經成為我國力學界科研和教學的骨干,為我國的機械工業、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兵工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在教學上,錢偉長辛勤耕耘、不斷進取。在繁忙的公務中抽時間和學生具體地探討如何攻難關、做學問,這也是他最大的快樂。他思維敏捷,見多識廣,經常有令人驚嘆的新點子。他在20世紀50年代曾指導了18名研究生和10多名共事的助手,以及三期力學研究班學員。其中他和葉開沅等人的關系曾以“迷人的師生關系”為題被報道過。20世紀80年代,他在70歲高齡之后,又創辦了上海市應用數學和力學研究所,出版了《應用數學和力學》(中文版、英文版)及《中國應用數學和力學進展》(英文版)兩種雜志,繼續指導了38名博士生、11名碩士生。
在清華大學和上海工業大學辦學的過程中,他從切身體會出發,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閱讀文獻和鉆研的能力,重視教員的教學和科研的結合,重視理科和工科的結合,重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合,重視學校為社會服務。1977年以后,他曾不辭辛勞,走遍祖國的窮山僻壤,作了數百次講座和報告,提倡科學和教育,宣傳現代化,為富民強國出謀劃策。1985年以后,又為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及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業奔走。
改革求知志不渝
錢偉長是一位才思敏捷、直言不諱、勤奮工作的科學家、教育家和愛國者。
近年來,他不遺余力地奔波在全國各地,作了幾十場演講或專題報告,觀點新穎,符合國情,深受各級干部和青年學生的喜愛。
作為上海工業大學的校長,錢偉長的辦學宗旨是拆掉“四堵墻”,即拆掉學校與社會之間、校內各學科之間、教學和科研之間以及教與學之間的“墻”。錢偉長也很重視學生的體魄,促進體育活動的開展,改進體育活動的條件。他認為,理工科學生也應接觸美育和藝術。他曾邀請劇作家黃佐臨、音樂家賀綠汀、書法家錢君和王個等多位名家到校指導,在學校還成立了文化藝術中心,把各方面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錢偉長很重視研究生的教育,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心和愛國心,教他們讀文獻,給他們出題目,經常和他們做階段性的討論。他認為,研究生和大學生的主要區別在于,大學生學到的東西都是人家組織過、消化過、系統化了的東西;而研究生學的東西是正在發展的,其中不少問題還有爭論。這種正在發展的東西就是一篇篇發表在科技雜志上的論文。
錢偉長認為,科研是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高峰的過程。“前人的肩膀”在哪里?在文獻、專利和各種科學技術和生產的情報資料當中。前人把科學研究的成果寫成論文或報告,就為后來者提供了“肩膀”。學術方面的期刊、會議、內部報告和專利,都是使科學工作者的成果社會化的重要環節。他很重視指導學生把自己的階段性成果及時、恰當地以論文的形式發表,使他們置身于人類知識發展的長河中。
錢偉長認為,科學研究中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應用和開發之間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他主張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必須宏觀綜合平衡。不僅是國家的全局,即使是個人的研究實踐,都必須把四種研究緊密有機地結合起來。要想在學術上有所創新,無論如何離不開基礎研究。當一些部門的科研組織和安排出現急功近利傾向的時候,他就號召有志于基礎研究的同志們認定目標,安于清貧,把這個有意義的工作做下去。
錢偉長多次說過:“在改革中要重視知識,這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中國的絕大多數知識分子都是立志改革、振興民族的志士仁人?!欢ぞ拧韧鲞\動發生時,我已經是清華大學研究院物理系的研究生了。我和20多位同學一起,蹬上自行車,南下宣傳抗日,我們到了很多城鎮和窮鄉僻壤,真正了解農村的貧窮。這激起了我們發誓要用學到的知識拯救古老民族的強烈愿望。那時候,我以為最好的道路是‘工業救國’。從歷史上看,中國關閉了幾百年的大門。1840年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的洋槍、洋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國人才知道自己落伍了。首先覺醒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他們紛紛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有大量的知識分子參加。‘五四’運動中,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傳播了馬克思主義。但是,黑暗的舊社會使許多正直的知識分子對國民黨政府感到失望。1948年底,北平解放時,清華大學170多名正、副教授只走了兩個人,其中一個人還是外國人。5個院長,一個也未去臺灣,有一個地位和胡適不相上下的名教授,蔣介石把機票送到他手里,他也不走。文學院的陳寅恪,雙目失明,精通典籍,人稱四個‘國寶’之一。蔣介石把他帶到廣州,廣東臨解放,他說什么也不走了,后來便留在中山大學執教。去了臺灣的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也在1953年把惟一的兒子送回清華,讓他效力于祖國的水利事業。梅校長去世以后,年逾八旬的老夫人也回到了北京?!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中國知識分子最優秀的傳統之一。作為生活在世紀之交的青年人,應該比宋人范仲淹有更寬廣的胸懷,繼承和發揚這種傳統?!?/p>
他教育學生要熱愛祖國,要做有志氣的中國人。1986年,他率全國政協代表團出訪,在英國曼徹斯特與王大珩教授一同和留學生見面,以自身的經歷和認識,懇切地敘說人民多么期望著祖國兒女學成歸來參加建設,使不少聽眾為之動容落淚。
關于知識的問題,錢偉長還認為,改變我們現在的落后面貌關鍵在于重視知識。從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更加看得出重視知識的必要性?,F在有兩種工業,一種是勞動密集型工業,如紡織、建筑等行業;另一種則是知識密集型工業,如電子計算機等一些高新技術行業。當代技術發展的趨勢是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化。第一世界、第二世界都在往這個方向轉。美國已經轉得差不多了,日本還在轉變之中。他們把勞動密集型的工業轉給第三世界。但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是需要知識的,現代的社會需要大量的知識,光靠體力勞動是建設不起現代化的。
錢偉長主張,青年人應該積極投身改革,站在改革的前列,但要牢記,不能胡改,因此青年人尤其要重視學習,要按照科學規律和國家的發展來改革。在知識經濟的社會里,他提倡人人都要學習,3年不學習就落伍了。他認為要給年輕人大量學習的機會,不能給年輕人的學習設很多卡,要廣開學路,特別要鼓勵在職青年結合自己本職工作學習。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才能雖然有差別,但成績的取得來自于勤奮學習和實踐。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頓終生勤奮學習,很少在午夜兩三點鐘以前睡覺,常常通宵達旦地工作。學習也是實踐,不斷地學習實踐是才能發展的基礎和源泉。只有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才有可能成為科學家。錢偉長曾在他的《科學論文選集》的序言中寫道:“1977年以后,欣逢黨中央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1978年黨中央召開全國科學大會,春風拂人,奮起之情油然而生。雖已年近七旬,還能為四化效力,感到無限幸福,我力圖奪回久已逝去的良好歲月,極盡綿力,把一天當作兩天過,夜以繼日地工作著。”這就是一個優秀科學家的內心自白,這種精神感天動地。
錢偉長,這位出身清貧、熱愛祖國、追求進步的學者,走過了一條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由國學,而西學,進而學習馬克思主義。他和祖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他超人的才華、坦率的品格和精辟的見解已經廣為人知。錢偉長是中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他近60年從未停頓的辛勤耕耘和開拓,對中國應用數學和力學的發展,無論是在學科開創還是在人才培養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歲月流逝,斗轉星移,每每想起錢偉長對廣西出版工作的厚愛和關心,一種認真研究他的人生歷程、科學貢獻和人格力量的愿望便油然而生,而且愈來愈強烈,后來我寫了一部書《走近科學家》,詳細的介紹了包括錢偉長在內的30位中國“兩院”院士。
此時此刻,錢偉長已成為我們抬頭仰望著的星空中的璀璨星斗,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地追隨著科學大師的足跡繼續前行。
【相關鍵接】錢偉長,(1912.10.9—2010.7. 30 )科學家與數學家。1912年10月9日生于江蘇無錫。193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42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博士學位。后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研究所任研究員。歷任清華大學教授、教務長、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上海工業大學校長,上海大學校長及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廣東暨南大學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校的名譽校長。曾任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理事長,《應用數學和力學》主編,美國《應用數學進展》、《國際工程科學月刊》編委,《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的中美編審委員會委員,波蘭科學院國外院士,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主要從事力學、應用數學等方面的研究與教學以及教育組織領導工作。首次將張量分析及微分幾何用于彈性板殼研究并建立了薄板薄殼的統一理論,提出了線殼理論的非線性微分方程組,國際上稱為“錢偉長方程”。首次成功地用系統攝動法處理非線性方程,迄今國際上仍用此法處理這類問題。提出的廣義變分原理和環殼分析解等成果被譽為“具有我國獨特方法的重要貢獻”。研制成功新穎中文編碼及計算機漢字輸入方案(錢碼)。對大功率電池的設計理論、電機計算理論等有獨特見解。發表研究論文160多篇,并有《彈性板殼的內稟理論》等專著20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