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寫意花鳥畫從唐中晚期成熟,到明清邊景昭、呂紀、林良、八大、揚州八家、近代任伯年、趙之謙、齊白石等已至巔峰。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它的時代性,時代不同就會造就這個時代與另一個時代不同的特點。生活在變化,感受在變化,已沒有古代文人那樣的環境了,不能總是用他們的方法表現宇宙觀。相反,我們也不必強求時代的個性化,只要我們有睿智的頭腦,深刻體悟時代的精神脈搏,具有扎實的基本功,作品中的獨特時代氣息自然顯現。
大教育家付雷的孩子練鋼琴在14歲之前,花在文史和別的學科上的時間要比花在琴上的要多,他把古文中富有倫理觀念、哲學氣息等有趣味的故事講給他聽,加上古典詩歌和文藝散文,使語文知識、道德觀念和文藝熏陶結合在一起,最后造就一個杰出的鋼琴家[1]。當今時代有太多的人急功近利,想很快形成個人風格,觀其作品矯揉造作、空洞乏味,而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人,隨便捻起一些生活俗景入墨,同樣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縱觀古今大師,哪一位不是家中藏書汗牛充棟,通曉古今文化哲學。當今具有扎實筆墨功夫的畫家眾多,而文化會讓筆墨呈現不同風格,從而使筆墨增光添彩,與他人拉開距離,因而才有要想名聲顯赫,必須“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之說。而文化底蘊要靠一點一滴積累,不可能有半點捷徑。另外苦練扎實的筆墨功夫,古之王冕從小刻苦學習,留詩為證:“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此詩不光體現王冕之勤奮,更表達自己執著的獻身繪畫、苦守清貧而無怨無悔的偉大志向。筆墨功夫還是應從研習傳統筆墨精髓入手,中國畫十分強調筆墨,所以筆墨鑄魂。黃賓虹說得正確:“國畫藝術的最高境界,就要有筆墨……國畫藝術的精粗高下之分,就在筆墨變化之中,既是筆墨分明,又能渾成一氣;既是渾成,又能分明,其中變化就能透出造化的消息來。”[2]筆墨它包涵各種形態的點、線、面和各種墨色層次、干濕不一的筆墨軌跡,它是中國畫造型的手段和符號,同時又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它是構成中國畫內美和形式美的最主要因素。由此也不難看出黃老也曾經用了很大力氣研習筆墨。
認識傳統,繼承傳統很必要。而有些人太重傳統,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了很深的傳統功夫,仍不能舉一反三,甚至被傳統所束縛,這也是弊端。所以要有勇敢的創新精神也是至關重要的。齊白石衰年變法,可謂藝術界典范,這種精神在那動蕩時代多么難能可貴。余秋雨曾認為:“中國藝術因為有了齊白石的畫才一掃以前數百年的沉悶和陰霾,重新出現漢唐盛世那樣健全的精神。”齊白石及其書畫得以永恒。那如何創新?我認為古人提到“六法論”已經達到藝術最高境界的理論了,古今畫家也不外乎把此理論結合時代創造出很有新意的藝術作品。近代黃賓虹、潘天壽、李可染可謂創新旗手,現代花鳥界也不乏其人,花鳥畫家馮今松、賈平西等就是很有時代特色的花鳥畫家。他們大膽的創新精神和與眾不同的繪畫理念,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時代感,給花鳥畫領域注入了新鮮血液。曾經有評論家指出:“馮今松作品不是令你接受客觀自然形象的美,而是從古典提升到現代令人接受比自然形象更高的思想境界。”[3]陳傳席先生評賈平西的畫;“開拓了花鳥畫的空間,擴大了花鳥畫格局,結束了花鳥畫境界小的歷史,我們看賈平西的畫不再是古人一花一鳥一目了然,而是融合天地萬物更有無窮內涵的深意[4]。創新也會出現有些人輕視傳統、妄自尊大、盲目嘲笑傳統,借以顯示與眾不同。這樣的人更是不值一文,到頭來還是水中月,鏡中花。所以我們還應遵從潘天壽先生的觀點——“借古開今”說。
古人就注重“因物象形”,而真實生動的造型能準確傳達對作品的感觸和美的共鳴,而生動的造型又絕對離不開生活。花鳥畫更是離開生活就成了無米之炊、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古人關于寫生造型的故事不計其數,現代的繪畫課也時刻貫穿寫生。在繪畫領域有所建樹的人多半把寫生當法寶,但也有一部分人是在對景“寫生”,最后把“寫生”“寫死”了。關鍵是被生活束縛了就像被傳統束縛一樣,這就是沒有用心和感情去體驗,山水畫會觀四時山景不同而有不同感受,“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花鳥畫亦如此,“花鳥”是古人概括了景物和鳥的和諧統一而表現美的一種形式,就簡單稱為“花鳥”。鳥就好比景中之人,花就比作景物,二者緊密聯系,互為呼應,表達人的思想感情。注重心與物合為一體,用筆墨把內心對事物的真切感受從筆端自然流淌出來,物我兩忘、“天人合一”。一切是那樣自然地融匯到一起。人與人對事物的感受不同,自然會有個人風格,不必刻意追求水到渠成。通過花鳥的自然狀態作為抒發和表達人的意念、情懷、思想精神的媒介,升華到一個更高的精神境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從而陶冶觀者情操,使人身心享受一次藝術的洗禮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這一切都是在有深刻的生活基礎,熟練掌握萬物規律,進而拋去萬物具體形象,抓住其精神本質,其形象塑造已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因而可以舍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征關系不大的部分,對體現神情特征部分采取夸張變形,重新用內心之美的標準進行規劃創造。依照畫家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創作原則,重新布局,從而呈現一種來源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個嶄新高逸境界。
中國畫和西畫是繪畫的兩大派系,所以二者自然有同有異,相互取長補短可謂是生存和發展的良方。如大師李可染的山水畫,他受西畫的影響在其畫作中顯而易見。李可染將西畫中的明暗處理方法引入中國畫,將西畫技法和諧地融化在深厚的傳統筆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成就。所以花鳥畫中也不妨嘗試靈活運用一下西方的表現技法理念。另外,中國傳統寫意花鳥畫歷來感覺沒有山水畫的博大和能表達心中高逸之氣,因而古之再好的花鳥畫也讓人感覺是頌揚一枝一葉的情感,決不可以與山水畫相提并論。豈不知再平凡的題材也有其深刻的內涵可挖,就像現今的某些大片,很平凡的事情也被演繹得牽動億萬觀眾的心,從而鋪開來成為街頭巷尾紛紛議論的中心話題。中國傳統的山水畫、人物畫都是中國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其獨特的方法和手段也可與花鳥畫糅合到一起。例如:塑造鳥的精神面貌,可以借鑒人物畫的方法,由內到外使鳥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而景物塑造可以借鑒山水畫的皴法和筆墨技法,把山水畫博大的形式感和深遠的意境融入花鳥畫中,那就成為一種“大花鳥畫”,中國畫的墨分五色,已讓其單純的墨色、用筆與老莊思想結合起來,中國畫的設色一類為淡雅,一類為艷麗,是兩個極端,雅到極致或艷到極致。但總局限于幾種水色和石色,古人用色之高就在于此,幾種顏色交相搭配即能呈現不同的色彩風格。不妨在繼承古之優秀傳統上借鑒一下西畫中斑斕的色彩,有選擇地提煉加工,來充實一下中國畫的色彩風格。
總之,在我們優秀的民族風格基礎上,把傳統技法與西畫的長處天衣無縫地結合起來,融入鬼斧神工的自然世界,再加上對人生和時代的體悟,會產生一種新的寫意花鳥畫的風味吧!
【參考文獻】
[1]王晨.成功失敗論[J].書屋,2009,(3).
[2]何易.略論黃賓虹山水畫的變與不變[EB/OL].http://blog.artintern.net/heyiffffff,2010-01-21.
[3]畫家檔案.馮今松畫家簡介[EBOL].http;//www.huajia.cc/.
[4]欒鋒先.賈平西中國畫藝術美學探源[EBOL].http;//www.jingbo.net/,2009-10-21.
(作者簡介:孟曉鳳,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