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美國著名非洲裔女作家艾麗斯·沃克發表了小說《紫顏色》。在小說里,沃克大膽地探討了美國黑人男性和女性之間的矛盾沖突,直言不諱地揭露了黑人男性對女性的迫害。以此表明,美國的黑人女性不僅受到美國白人的種族壓迫,同時受到美國黑人男性的壓迫。為此,沃克受到了美國黑人男性作家的譴責和批評。盡管如此,小說一問世就成為黑人女性愛不釋手的必讀書目。1983年,《紫顏色》獲得了普利策小說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及全美書評家協會獎。20世紀80年代,小說被斯皮爾伯格改編成電影,并獲得了巨大成功。
小說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故事發生在20世紀初的美國南方佐治亞州的一個鄉村。小說的主人公,年僅14歲的希麗被繼父多次奸污,先后生下一女一男兩個孩子。因體弱多病而不得不臥病在床的母親因此去世,而兩個孩子先后被希麗的繼父搶走并送了人。母親死后,繼父霸占了希麗家的財產,并把希麗嫁給了一個已有四個孩子的鰥夫。丈夫并不愛她,娶她的原因只是他需要一個可以照顧孩子的保姆和得到希麗繼父陪嫁的一頭奶牛。丈夫另有所愛,因此對她百般虐待,而深受父權社會思想侵害的希麗,只是自嘆命苦,從不反抗。用她的話說:“我不反抗,但我活著。”逆來順受的她只能通過向上帝寫信來傾訴自己內心的痛苦。她對丈夫沒什么感情,但卻盡心盡力地把丈夫的子女撫養成人。她從不叫丈夫的名字,把丈夫稱為某某先生。某某先生以前的情人莎格是個歌手,因患病無人照顧,被某某先生接回了家。希麗毫無怨言,細心地照顧莎格。在希麗的精心照顧下,莎格很快恢復了健康。希麗的善良深深地感動了莎格,兩人從此成為親密無間的朋友。莎格不愿看到希麗被某某先生欺壓,便鼓勵希麗要重新認識自己的人生,要勇敢地同某某先生的大男子主義作斗爭,來爭取自己的權利。在莎格的鼓勵和引導下,希麗找到了妹妹從非洲寄來的、但被某某先生藏匿起來的所有信件。憤怒的希麗再也無法忍受某某先生,毅然決定離開他并跟莎格來到孟菲斯。在莎格的鼓勵下,希麗努力學習縫紉褲子,成了出色的裁縫,開辦了屬于自己的大眾褲業公司,過上了獨立自主的新生活。小說最后是個大團圓的結局:希麗的丈夫某某先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經過劇烈的思想斗爭,來到孟菲斯向希麗道歉,并和希麗成為知心朋友。而希麗的妹妹耐蒂和黑人牧師塞繆爾結了婚并從非洲帶著希麗的兩個孩子回來了,一家人終于團聚。
《紫顏色》是一部非常成功、藝術水平非常高的作品。小說吸引讀者眼球的不僅僅是沃克成功地揭示了發生在美國的種族壓迫、種族歧視和美國黑人女性所遭受的性別壓迫,還別具匠心地再現了以希麗和耐蒂為代表的黑人女性如何通過自己的奮斗擺脫男權社會思想壓迫的生存狀態而成為經濟上、人格上獨立的女性的艱辛歷程。此外,在敘事技巧上,小說也別具一格。本文將對《紫顏色》的敘事技巧進行分析。
一、書信敘事模式
《紫顏色》采用了18世紀流行的書信體體裁。所謂書信體是指用書信的形式寫成的小說。即以書信形式為基本表達途徑和結構格局的小說,故事情節的展開、環境心理的描繪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通過一封封書信的形式來實現的。以第一人稱“我”為主人公,講解故事,塑造形象,寫人敘事都以“我”的親身經歷,親眼見聞展開,使人感到親切,增加真實感。但有別于18世紀英國流行的書信體小說的是沃克以女性作家的身份刻畫了一個符合男權社會道德準則的黑人女性希麗的悲慘命運。整部小說由92封信件組成,前70封是希麗寫給上帝和妹妹的信,講述了發生在自己的身上的一切。后22封是妹妹耐蒂之間的書信往來。借助書信,讀者對發生在希麗身上的一切一目了然。
作為少女的希麗,在被繼父奸污生下兩個孩子之后,孩子先后被繼父送人,希麗無法排解內心的痛苦,轉而向上帝寫信,敘說自己內心的苦惱。在向上帝敞開心扉的過程中,她的成長歷程一覽無余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沃克讓希麗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信,目的就是賦予希麗說話的權利,同時,讓讀者進一步了解美國黑人女性生活的真相,使得她們被壓迫的事實更感人肺腑。作為一個14歲的少女,希麗本應受到父母的萬千寵愛,但是,由于白人的嫉妒,小有成功的希麗的父親被處以私刑,從而留下體弱多病的希麗的母親。母親再嫁,希麗多次受到繼父的奸污,兩次懷孕。母親不明真相,冤枉希麗。由于無人理解,也沒人傾訴,希麗只能選擇給上帝寫信。雖然被生活折磨得什么感覺都沒有了,希麗在心中還是大膽地表達了自己對外界的看法:由于對自己的丈夫沒有感情,她稱呼他為某某先生而拒絕稱其名字;為幫助妹妹擺脫繼父的騷擾,她把妹妹從家里接了出來,為了避免某某先生的騷擾,她又安排妹妹去找黑人牧師塞繆爾;她毫不顧忌鎮上的閑言碎語,精心照顧莎格;在耐蒂追隨塞繆爾去非洲之后,希麗也從給上帝寫信轉而開始給耐蒂寫信,內容從向上帝傾訴自己內心的苦悶與煩惱轉向耐蒂表達內心的看法。希麗的信充滿了強烈的情感,向讀者展現了一幅幅悲慘而又感人的畫面,借助生活的瑣碎把備受折磨、身處復雜生活中的希麗的內心世界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她所寫的所有信件表現了一個備受壓迫的黑人少女到一個充滿自信、經濟獨立的黑人女性的成長歷程。希麗的聲音越來越響亮,語言也越來越有深度。小說的發信人地址也從無到有,寫信人的簽名從無到有,姓名從隱匿到顯現,隱喻女主人公希麗從麻木不反抗到覺醒并反抗從而取得獨立的心靈感受和生活歷程。沃克借助書信把個人成長中鮮為人知的一面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使得小說更具有親歷性,希麗的成長批判了兩性關系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現象,展現了自尊自強的女性意識。希麗的成長歷程是對男權社會的強烈譴責和抗議。
二、敘事圓
常規小說都遵循著事件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的敘述結構、以及開頭、中間和結尾的文本結構,敘述結構和文本結構的起訖閉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敘事圓”。敘事圓通過事件在時間流中的不斷展開,呈示某種別開生面的人生經驗流,表達一個思想主題,滿足接受主體的閱讀期待,實現心靈和情感的閱讀圓滿。成長小說在敘述主人公成長歷程時,都會追尋一定的敘述模式:離家——失去童真——頓悟——回家,這是成長小說的基本敘述模式。小說《紫色》基本追尋了這一模式。主人公希麗和妹妹都先后離家,耐蒂逃出希麗家之后,找到黑人牧師塞繆爾,被塞繆爾雇傭照顧他收養的兩個孩子(其實是希麗的孩子)。不久,她跟隨塞繆爾來到非洲。在非洲的所見所聞讓耐蒂明白了種族壓迫和種族歧視是世界性的,白人殖民者為了牟取暴利強行入侵和掠奪打破了非洲土著居民寧靜的生活和古老的文化傳統。最終,塞繆爾只好帶著耐蒂和兩個孩子回到美國。
希麗被迫嫁給某某先生之后,一直過著悲慘的生活。莎格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希麗的人生。希麗在莎格的引領和鼓勵下,離開了某某先生,來到孟菲斯,創建了自己的事業,獲得了經濟上、人格上的獨立。最終,希麗和耐蒂以及自己的一雙兒女得以團聚。兩位主人公都先后離開了家,經歷了生活的歷練長大,認識了自我和整個世界,最終兩人又返回家里團圓。大團圓的結局,看似是作者的一個敗筆,但是,正是這種大團圓的結局,讓讀者了解到沃克的一貫主張,這也是作品要表達的:相互理解與尊重是解決兩性問題的主要途徑。
三、女性的領路人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碰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形成各種各樣的觀點,受到形形色色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講,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對主人公的成長起到引導作用的人就是成長的領路人。在通常意義上講,領路人沒有男女之分,但在美國非洲裔女性作家的作品里,主人公成長的領路人通常是女性。莫里森的小說《最藍的眼睛》《秀拉》《所羅門之歌》《寵兒》《愛》等小說里主人公成長的領路人均為女性。在《紫顏色》里,幫助希麗擺脫壓迫,獲得獨立的恰恰是女性。美國非洲裔女性作家并非無意當中把女性作為主人公成長的領路人,而是由當時的社會現實決定的。美國黑人婦女長期以來一直受到種族和男權社會的雙重壓迫。在奴隸制廢除之前,她們一方面要向男性奴隸一樣在田里辛苦地勞作,另一方面,又受到奴隸主的性騷擾,成為奴隸主發泄性欲的工具。奴隸制度廢除之后,廣大的黑人女性又受到了族內男性的壓迫,大男子主義占主導地位的男權社會使得婦女獨立難上加難。只有廣大的黑人婦女團結起來,相親相愛,互相幫助,才能獲得解放。《紫顏色》中,作為希麗成長領路人的莎格,敢恨敢愛,敢說敢做,她教育希麗要尊重自己,認識自己的才能,樹立對自己的信心,她讓希麗注意到了自己身上的精神枷鎖。她告訴希麗:“男人腐蝕一切,他坐在你的糧食箱上,待在你腦子里,收音機里。他要讓你以為他無所不在。你相信他無所不在的話,你就會以為他是上帝,可他不是。”她啟發希麗敢于爭取自己的權利,敢于跟大男子主義思想作斗爭。她幫助希麗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告訴希麗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找到生活的道路。她鼓勵希麗要在生活的樂趣中和人與人的相親相愛中找到精神力量。在和大自然的和諧中尋找自己的上帝。縱觀全書,姐妹情誼是貫穿全書的重要主題,是姐妹之愛使得希麗獲得重生,找到自我。也是姐妹情誼使得希麗脫胎換骨,重新做人。
四、兒童視角
小說伊始,希麗還是一個14歲的少女,故事的講述也是希麗以第一人稱的形式進行的。作為少女的希麗看到的、聽到的和感受到的世界是一個限知而又獨特的世界。希麗對自己的遭遇并不明白,她之所以選擇向上帝寫信傾訴內心的苦悶,并不意味著她要逃避現實,美化現實世界。希麗懵懂的敘述和現實的不如意之間形成了強大的張力。這種無言的比照,既批判了現實,反映了黑人婦女備受歧視和奴役的悲慘生活,又表達了以希麗為代表的黑人女性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從而達到了沃克想要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年幼的希麗所不明白的事情,成年的讀者不僅明白,而且早已知道其中的苦澀滋味。
通過借助書信體、敘事圓、女性領路人以及兒童視角,《紫顏色》向讀者傳達了沃克的一貫主張:婦女只有通過確立自我,擺脫社會與習俗強加在婦女身上的精神枷鎖,維護自身精神世界的完整,并依靠婦女之間的相互關心與支持,才能獲得真正的獨立與自由。
注:該文系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美國非洲裔成長小說研究”(2009B113)
【參考文獻】
[1]王曉英,楊靖.她世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422.
[2]李公昭.20世紀美國文學導論[M].北京:三聯出版社,2000.
[3]黃鐵池.當代美國小說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372-386.
[4]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6]王成宇.《紫色》與艾麗絲·沃克的非洲中心主義[J].外國文學研究,2001.(5):30-36.
[7]陶潔譯.紫顏色[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計艷輝,長春大學公共外語教研部講師,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