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于1595年寫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以下簡稱《羅》?。┍还J為世界文學史上愛情悲劇的典范,一直保持著極大的魅力和生命力,劇中講述了一對意大利青年男女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意大利維洛那城的蒙太古和凱普萊特兩個大家族是世仇,蒙太古的兒子羅密歐和凱普萊特的女兒朱麗葉在一次舞會上一見鐘情,第二天兩人便在神父勞倫斯的安排下秘密結婚,隨后羅密歐為替朋友報仇與朱麗葉的表兄提伯爾特決斗并刺死后者,羅密歐被放逐,在離開維洛那城前夜羅密歐與朱麗葉同居一晚,與此同時,不知情的凱普萊特逼朱麗葉嫁給帕里斯伯爵,朱麗葉找勞倫斯神父商議,神父讓朱麗葉在結婚前夕服用一種安眠藥詐死,蘇醒后安排羅密歐來救她,不幸的是送信人誤了事,羅密歐聽說朱麗葉已死,便買來毒藥來墓地看朱麗葉最后一眼后服毒死去,朱麗葉醒來發現羅密歐死在自己身旁,拔出羅密歐的匕首插進自己的胸膛死去,兩位青年的死感動了雙方的家長,兩個家族結束多年的世仇,重歸于好。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戲劇家,詩人和人文主義者,他創作的第一時期(1590—1600)是他的人文主義世界觀和獨特的創作風格的形成時期?!读_》劇中,莎翁的人文主義思想和浪漫主義理想貫穿于戲劇的始終,如果說羅密歐開始還有一點見異思遷的話,朱麗葉對愛情表現得更明確,也更堅定,在她的身上,又體現了女性的意識,因此朱麗葉是莎翁塑造的一個完美女性,人文主義思想、浪漫主義思想和女性主義思想在她的性格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她是美的化身。
一、人文主義思想
Humanism(人文主義)一詞,在文藝復興早期僅是指humanus(人的)含義,即受過世俗教育的意思。后來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由humanus才發展成為humanism[1]。人文主義具體是指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一種新思潮,人文主義者采取各種形式去贊揚人生的偉大,歌頌人生的價值和提倡尊重人的尊嚴;大力發展人的自由意志和個性的自由發展;十分明顯地要求現實生活和塵世的享樂。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主導思想,是當時人文學者反封建反禮教的世界觀,是歐洲封建制度瓦解資本主義產生時期的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體系[1]。
《羅》劇的主角朱麗葉的性格帶有明顯的人文主義傾向,作為凡人的她并不祈求永恒,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如果得不到想要的幸福,她寧愿死去。朱麗葉第一次在舞會上見到羅密歐便愛上了對方,她對乳媼說:“……要是他已經結過婚,那么墳墓便是我的婚床。”[2]意大利人文學者瓦拉(1407—1457)明確提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自由,唯有獨立的個性自由,才能創造出人間的奇跡,造福人類,那些禁欲,神秘的虛幻,只會導致人類的滅亡。朱麗葉有著自由的意志和個性,大膽表述自己的愛慕之情,不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并以實際行動反對禁欲主義,這對封建貴族是一種沉重的打擊。請聽月光下朱麗葉的愛情表白:“……我真想遵守禮法,否認已經說過的言語,可是這些虛文俗禮,現在只好一切置之不顧了!……溫柔的羅密歐??!你要是真的愛我,就請你誠意告訴我;你要是嫌我太容易降心相從,我也會堆起怒容,裝出倔強的神氣,拒絕你的好意,好讓你向我婉轉求情,否則我是無論如何不會拒絕你的。俊秀的蒙太古啊,我真的太癡心了,所以也許你會覺得我的舉動有點輕浮;可是相信我,朋友,總有一天你會知道我的衷心勝過那些善于矜持作態的人……”[2]兩人私下秘密結婚,之后便同居一室。在第三幕第五場,朱麗葉的臥室里,天快亮了,羅密歐要離開,朱麗葉挽留道:“你現在就要走了嗎?天亮還有一會兒呢?!盵2]她是世俗的,把塵世生活要求擺在重要地位,她又是思想自由的,所以她很快樂,正如法國著名作家蒙太涅那句名言,“我考慮我自己”(C′est moi, que je peins)。英國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和偉大的人文學者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一書中,提出享受塵世生活的幸福是人生最大的本色,是完全符合理性的和自然界的意向的。所以莫爾特別提出人不能屈服于禁欲主義的戒律,限制飲食以消耗自己的身體,損害自己的健康和放棄自然界所賦予的種種溫存。否則,他們就是完全喪失了理性,對自己極端殘忍,對自然十分忘恩負義。塵世中的朱麗葉追求著自己的理想,她重視精神的快樂的同時又相信現實,第二幕第二場當羅密歐要發誓時,朱麗葉答道:“啊!不要指著月亮起誓,它是變化無常的,每個月都有盈虧圓缺;你要是指著它起誓,也許你的愛情也會像它一樣無常?!挥闷鹗陌桑换蛘咭悄阍敢獾脑?,就憑著你優美的自身起誓,那是我所崇拜的偶像,我一定會相信你的?!盵2]
朱麗葉身上所反映出來的人文主義思想具有強烈的反封建精神,非常可貴,令人敬佩,引人深思。
二、浪漫主義思想
18世紀90年代到19世紀30-40年代,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成為歐洲風靡一時的文學主流,它的鮮明特征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其一,追求理想的表現;其二,重視和突出想象和情感在文學活動之中的巨大作用,浪漫主義的文學家和文論家都十分推崇想象和情感的力量,在文學創作之中特別強調想象和情感的作用;其三,鼓吹天才和個性解放,追求心靈自由和精神創造[3]。
生活在十六、十七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藝術家莎士比亞沖破禁區,在創作中進行創造性的革新,在人文主義理想的氛圍中創造浪漫主義氣氛,《羅》劇創作于1595年,莎士比亞時年31歲,是人一生中感情積累濃重的階段,熾熱的情感是浪漫的根源。浪漫的思想在年輕的朱麗葉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且聽朱麗葉與羅密歐第一次在月夜相會時的感情抒發:“……這一朵愛的蓓蕾,靠著夏天的暖風的吹拂,也許會在我們下次相見的時候,開出鮮艷的花來?!业目犊窈R粯雍泼欤业膼矍橐蚕窈R粯由畛?;我給你的越多,我自己也越是富有,因為這兩者都是沒有窮盡的?!炜煲亮耍晃蚁M憧烊?;可是我就好比一個淘氣的女孩子,像放松一個囚犯似的讓她心愛的鳥兒暫時跳出她的掌心,又用一根絲線把她拉了回來,愛的私心使她不愿意給她自由。”[2]憑著直覺,朱麗葉對羅密歐一見鐘情,第一次相見便將強烈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來,毫不掩飾,毫無保留,超凡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如此熱烈的愛情促使兩人第二天便秘密結婚,而后的夜晚,在等待愛人的時刻,朱麗葉的浪漫情懷更是感人至深:“快快跑過去吧,踏著火云的駿馬,把太陽拖回到它的安息的所在;但愿駕車的法厄同鞭策你們飛馳到西方,讓陰沉的幕夜趕快降臨。展開你密密的帷幕吧,成全戀愛的黑夜!遮住夜行人的眼睛,讓羅密歐悄悄地投入我的懷里,不被人家看見也不被人家談論!戀人們可以在他們自身美貌的光輝里互相繾綣……來吧,黑夜!來吧,羅密歐!來吧,你黑夜中的白晝!因為你將要睡在黑夜的翼上,比烏鴉背上的新雪還要皎白……等他死了以后,你再把他帶去,分散成無數的星星,把天空裝飾得如此美麗,使全世界都戀愛著黑夜,不再崇拜眩目的太陽?!盵2]朱麗葉的激越感情自始至終都是洶涌澎湃,充滿想象力,表達出崇尚自由,追求幸福,向往美好未來的浪漫主義情懷。
浪漫派認為歷史動力應該是多元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是一個發光的小太陽,不能說誰圍繞誰來旋轉。鼓吹非理性,鼓吹反抗傳統道德,強調唯美[4]。朱麗葉便是這樣一位傳奇人物,她獨立的個性,感性的思維和反封建傳統的行為讓讀者感嘆,讓眾人敬佩和羨慕。
三、女性主義思想
評論家在公元五世紀的雅典文學中發現有與男性社會相抗爭的女主角,歐洲女權主義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四,十五世紀之交。封建社會充滿暴力和戰爭,女性純粹是男性或男性家族的財產和工具,俗法教規都對女性嚴加管束,不可能給她們自由表達的機會[5]。(朱剛,2006:337-338)
女權主義文學批評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歐美,它是西方女權主義運動高漲并深入到文化、文學領域的成果,它是以婦女為中心的批評,其研究對象包括婦女形象、女性創作和女性閱讀等。它探討文學中的女性意識、女性氣質和特征怎樣界定,并關注父權制的壓迫方式[3]。凱特·米勒特于60年代末推出了標志著女權主義批評正式誕生的重要著作《性政治》該書批判男性的父權制社會,揭露在兩性關系中,男性拼命維護父權制,控制和支配女性的政治策略和行為;錫德尼·簡尼特·卡普蘭1975年發表了《現代英國小說中的女性意識》,考察了女性意識的覺醒[3]。
16世紀誕生的《羅》劇中,朱麗葉則可以被看作女性意識覺醒的先行者。在爭取個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斗爭中,她勇往直前,無比剛毅。如前文所述,在月夜的愛情表白中,她說:“……要是你的愛情的確光明正大,你的目的是在于婚姻,那么明天我會叫一個人到你的地方來,請你叫他帶一個信給我,告訴我你愿意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舉行婚禮;我就會把我的整個命運交托給你……”[3]她對婚姻和愛情有自己的理想,她要為自己的未來作主,不容許其他任何人的干預。當父親凱普萊特要求她嫁給帕里斯伯爵時,聽她如何反抗,“憑著圣彼得教堂和圣彼得的名字起誓,我絕不讓他娶我做他的幸福的新娘。世間哪有這樣匆促的事情,人家還沒有來向我求過婚,我倒先做了他的妻子了!母親,請您對我的父親說,我現在還不愿意出嫁……我沒有喜歡,只有感激;你們不能勉強我喜歡一個我對他沒有好感的人……”[2]面對父母大人的安排,朱麗葉果斷而堅決地抗議,愛情對她來講很神圣,她拒絕嫁給一個自己并不愛的人,反對封建制度家長的統治。
朱麗葉的自由戀愛,婚姻自主觀即使在當代都有先進性,她也因此變得更加成熟而值得稱贊。
莎士比亞強調文學創作應當追求真善美的統一。他在第105首十四行詩中說[6]:
美、善、真,就是我全部的主題,
真、善、美,變化成不同的辭章;
我的創造力就用在這種變化里,
三題合一,產生瑰麗的景象。
真、善、美,過去的是各不相關,
現在呢,三位同座,真是空前。
朱麗葉美麗又勇敢,帶著莎翁的人文主義,浪漫主義和女性主義的思想熠熠生輝,是真、善、美的統一和代言。
【參考文獻】
[1]陳小川等.文藝復興史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
[2]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M].朱生豪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3]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徐葆耕.西方文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5]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6]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M].屠岸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
(作者簡介:周曉春,河南工程學院外語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