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觀察外界的各種物體,除了形體之外,就是的色彩了,任何物質都是以各自不同的色彩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因此色彩是視覺現象中最活躍的表現因素。所以人們認識與體驗世界時,物體的形狀和色彩是第一步所感受到的。當雕塑家把這種體驗與感受用到雕塑中時,就出現了對實體的雕鑿和對作品色彩描繪的同步進行,作品不單具有形體美,還有色彩美。
一、中外古代雕塑作品中的色彩美
雕塑雖然歸結為一種形體創造藝術,通過對物質性的實體在三維空間中的形體塑造,獲得形體藝術和形體生命,但雕塑家們還往往依據自己的對色彩的敏感程度與喜好,讓其保留原始的自然色或對其人工著色,這從古代雕塑遺留作品中可以看出。
在我國古代,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使用黑玉等富有色澤的工具,并給骨器涂上顏色,雖然其表面上的色彩對于勞動工具的改進并無多大意義,卻足以說明我們祖先對于雕塑形體與色彩萌芽認識;另外陜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彩塑中,都有對人物衣著與肌膚進行色彩逼真的描繪;又如的中國古代最大的石刻佛像——大足石窟《佛涅磐》,其運用壁畫彩繪的形式賦予雕塑飽滿的色彩,形體美中透出色彩美。通過色彩的運用,增加了佛教文化的神秘感,充分體現了佛在涅磐時體現出來的安詳神態,使佛教文化更深刻的融入到人們心目之中。
另外一種就是利用材料本身的色彩或稍加處理,充分的顯示出材質的天然美、色澤美、肌理美,這種作品有時也極具感染力。如中國的古代的青銅器,經過氧化或人為加工處理,既能透出青銅的凝重,又能透出其他各色的色彩效果。
西方傳統雕塑多用細膩、潔白的大理石制作而成。如現在我們所見的古希臘羅馬雕塑多是大理石純白本色,但這并不是它們的初始面目。在作品問世之時,這些古典雕塑上往往涂有豐富多彩的顏料顏色。據記載,古希臘、羅馬時期,都會根據人們不同的膚色和衣著對雕塑進行上彩著裝,為的是更真實的體現對象。如傳說中的雅典娜女神的巨像,其甲胄和衣服涂有黃金色,皮膚是象牙色,盾牌等其它部分還涂著大量強烈耀眼的色彩。這些色彩,在希臘澄明的天空下顯得無比強烈,極具色彩美。
二、色彩在現代雕塑中的重要性
現代著色雕塑是傳統著色雕塑的發展,傳統著色雕塑主要還是以實體雕刻為主,輔以色彩的修飾,而現代雕塑的色彩的功能已超越雕塑媒介材料的范圍而成為雕塑創作形式的重要元素。如中國傳統著色雕塑“塑其形而繪其質”,“質”也就是表現對象的真實面貌,而現在的著色雕塑家要考慮出形體的整體或局部的色彩聯系,或者是整個環境的意境表達,可以說色彩在現代雕塑中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雖然人為色彩在現代雕塑得到普遍使用,但這種人為色彩所包含的內容更為自由、理性,更強調色彩本身所呈現的情感,這與傳統彩塑中對客觀對象色彩的真實再現是有本質的區別。
如現代雕塑《出征》中,作者運用了大量銀灰色涂料噴制而成。雕塑本身利用PVC板與有機玻璃板組合而成,馬身有機玻璃板上噴制了銀灰漆,顯示出一種種厚重的鋼鐵效果,體現出了戰士出戰前的緊張的氣氛和沉重心情。銀灰色使人感覺沉重、冷靜而紅色代表著革命、熱烈和動感。紅色象征著運動,雕塑本身是靜止的,但作品在馬的兩側插上四朵紅色的火焰,運用銀灰色與紅色發生的強烈冷暖對比來產生緊張的藝術氛圍,通過紅色的火焰給其帶來一種動感,增加了雕塑的藝術感染力。馬身上用了部分銀色用于增加作品的裝飾性。馬背通過運用了咖啡色給雕塑一種厚重感并使雕塑與周圍環境完美的結合。可以說《出征》中以銀灰為主調輔以暖紅色,色彩間發生了強烈的冷暖對比,簡單的色彩組合改變了作品材料給人的視覺藝術效果。通過色彩的運用作品更深刻的體現出出征前戰士們的視死如歸的必勝信心和對外來入侵者的憤怒。
再來看現代色彩在城市雕塑中運用。隨著時代的進步,城市環境逐漸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城市色彩又是城市視覺環境中最易引起人們注意力的重要層面,城市雕塑作為城市環境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色彩依賴于環境,更注重顯示出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城市雕塑的色彩必須受制于城市環境的主體色彩,它應根據環境的實際需要,以及人們對色彩的主觀感受,綜合創造富于浪漫情調的色彩組合關系,它必然符合和適應人的心理,生理上的要求及審美情趣。這就要求城市雕塑與整體環境色彩恰如其分的在和諧中對立,在對立中求統一,在和諧中求個性,這也是現代城市雕塑色彩的審美特征。
三、塑造雕塑中的色彩美
雕塑作品的個性張揚,不同色彩之間的相互作用要靠色彩的對比來實現,不但要使雕塑與環境達到整體效果的和諧統一,而且還要衡量色彩之間的對比。沒有色彩對比,就會使作品喪失沖擊力,從而缺乏強烈的視覺效果。只是一般級別的和諧恐怕只能造成一個缺少活力和絕對平靜的世界,這樣一種只能造成僵化、淡漠的心境。成功地運用現代雕塑藝術的色彩對比原則,能給人以超凡脫俗般強烈的視覺沖擊。這種對比,不但能充分展示雕塑色彩本身獨特的空間魅力,更能重新形成一種新的和諧關系,使整體環境色彩氣氛更響亮、更動人。
色彩的對比,除了運用除了利用材料自身色彩和人為噴制色彩之外,還可以利用各種光線的效果進行雕塑創作。如利用各種等光制造幻覺藝術效果,使作品在五顏六色的光照影響下,互相影響互相反射,利用燈光的色彩變化使雕塑產生變幻無窮的視覺效果。這些通過燈光照射上的色彩同樣改變了雕塑材料的性質,部分雕塑表面光滑,特別是經極度磨光的金屬雕塑當光線照射之后,其較強的反射了光線,形體與形體之間的反射光線又互相影響,不同方向不同色彩的光線照到同一作品的不同位置產生了豐富的色彩與視覺效果,甚至在沒有燈光而直接接收天光時雕塑光滑的表面如同鏡子一般,將周圍的動物、植物、藍天、白云、建筑物等全部收于作品之中,作品表層變化著一幅幅的抽象畫,色彩極其的豐富、耀眼,是靜止的雕塑產生奇妙的動感。
準確的運用色彩的象征意義能使雕塑的內容與形式高度和諧統一,給人很強的心理效應,這也是色彩心理傾向與內容相和諧統一的一個重要的表現。雕塑的著色,重點著力于體現色彩的象征性,雕塑的色彩應與色彩學的審美習慣與象征意義相一致,以便使雕塑色彩的心理效應在實際應用中與它本身所傳達的精神內容和諧一致。我們在實際運用當中要充分感受冷暖、輕重、軟硬、亮暗、華麗與樸素、活潑與陰郁等色的心理特征,廣泛了解、深入分析,以便使自己的雕塑色彩恰如其分地表現出特有的情感效果來。
總之,雕塑藝術是具有精神價值取向的藝術,它的形體、空間、質材、色澤總要傳遞特定的信息,而色彩在雕塑創作中合理運用會豐富雕塑家的表現語言,使雕塑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個性特征,以適合現代生活環境,體現鮮明的時代精神,同時以更為豐富的視覺效果和情感色彩,最大限度地滿足觀眾的心理要求,給人以強烈的雕塑藝術色彩美的感受。
【參考文獻】
[1]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2]基默爾曼.碰巧的杰作[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徐紅蕾,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