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起源于西方,但隨著小提琴演奏藝術的廣化和深化,都必須面對一個民族化的問題。所謂民族化主要包括民族題材、民族語言、民族風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宗教等要素,它既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也是傳統與創新的統一。中國小提琴藝術的民族化,它不是簡單地貼標簽,也不是生搬硬套地拼湊,而是有機統一的結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成功創作,是中國小提琴民族化的里程碑,它不僅享譽中國,而且享譽全球。學界普遍認為《梁祝》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梁祝》的成功創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梁祝》為什么會獲得無比崇高的聲望?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小提琴藝術民族化的進程中究竟處于一個怎樣的地位?其中蘊涵的民族特質又是通過什么技法形式進行表現的?中國民間樂器的演奏技法在充實、豐富和擴大小提琴傳統演奏方法上又有什么現實的意義?本文就《梁祝》全曲運用了哪些民族演奏技法以及演奏中對風格、韻味的呈現方法進行詳細分析。
一、《梁祝》作品分析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由我國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和陳鋼先生創作,它選用了一個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故事,歌頌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忠貞不渝的愛情,憤怒控訴了封建宗法禮教的殘酷和罪惡,表達寄托了世代勞動人民對這一愛情悲劇的深切同情和對幸福愛情的向往和追求。作者選用這樣一個題材,吸取了越劇唱腔中最優美的曲調作為創作素材,將原來用戲曲形式表現的題材改用純粹的器樂形式來表現,用西洋樂器——小提琴獨特的音色,借鑒自己民族藝術中慢中板唱腔的音調,戲曲音樂中的節奏,糅入民族器樂(如二胡、古箏、琵琶等)的演奏技法,以樸實簡明的手法,對人物的性格和戲劇的主題思想作深刻的理解。
這部協奏曲是單樂章標題協奏曲,采用刻畫戲劇性矛盾沖突的西洋奏鳴曲式結構,主要分為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三個部分。
(一)呈示部
包括主部、副部和結束部三個部分。主部以單三段體ABA的形式,描繪了梁祝兩人“愛情主題、草橋結拜、主題再現”的情景,然后在連接部出現了自由華彩段。副部由回旋曲體ABACA形式構成。副部主題是明朗活潑的小快板,這個主題是作者根據越劇過門中的音調變化而來,它與主部主題有一定的對比,但在風格上仍保持著統一性。這一主題回旋出現了三次,巧妙地描繪了梁祝同窗三載,在讀書之余歡樂嬉戲的情景。雙簧管、大管與獨奏小提琴相互模仿對答,構成回旋曲的第一插部。第二插部的旋律表現得更為輕快而活潑,獨奏小提琴模仿民族樂器古箏的彈奏,豎琴與弦樂的撥弦模仿琵琶的彈奏。結束部樂隊將副部主題再次重復一遍,音樂進入結束部,是一個描寫梁山伯與祝英臺十八相送依依惜別的慢板段落。
(二)展開部
這是整部作品戲劇性發展的中心。展開部的中心部分可分為三個階段:抗婚、樓臺會、哭靈控訴。小提琴以強烈的切分和弦奏出由副部變化而來的反抗主題。這種強烈的快板,刻畫了祝英臺誓死不屈的反抗性格和精神。音樂進入慢板,由單簧管領奏,引出了獨奏小提琴的纏綿悱惻的——樓臺會主題。代表祝英臺的小提琴與代表梁山伯的大提琴相“對答”,音樂時分時合,如泣如訴,哀傷婉轉,具有催人淚下的藝術感染力。突然,音樂急轉直下,變得激昂而果斷。獨奏小提琴的散板與樂隊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表現了祝英臺在墳前向蒼天哭靈控訴的情景——哭靈控訴。這里變化的運用了京劇中倒板和越劇中緊拉慢唱的手法,配以板鼓聲聲尖銳音響,小提琴奏出悲憤欲絕、肝腸寸斷的“哭腔”音調,給整個音樂造成強烈的悲劇氣憤。
(三)再現部
再現了呈示部的愛情主題。長笛以美妙的華彩旋律,在豎琴的伴奏下,把人們帶入神仙般的境界中。再加上弱音器的弦樂背景上,獨奏小提琴重新出現了愛情主題。然后,鋼片琴在高音區輕柔的演奏華彩音型,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具有一種輕盈縹緲、朦朧神秘、崇高的色彩,既象征一種美妙的夢幻世界,又表達出一種無限眷戀、追憶、敬仰和崇敬的感情。最后出現的是人們對梁祝忠貞愛情的歌頌。音樂在慢板中靜靜結束。
二、小提琴民族風格演奏手法在《梁祝》全曲中的運用
(一)左手技法
滑指在我國各種地方戲曲如京劇和越劇的各種唱腔,以及京胡、二胡、板胡等各種弦樂器,都充分運用了滑指和滑音。甚至嗩吶和笛子等吹奏樂器中也有明顯的滑音。由于滑音是代表一定的音樂內容和要求,所以它表現出來的性質也是不一樣的。在《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中,作者充分運用了半音來回滑指、半音上行慢進滑指以及小三度上行、下行、來回慢進滑指,使旋律更加圓潤,更接近民間戲曲的演唱,更具有特別濃厚的民族風格。
(二)右手技法
中國民族器樂品種繁多,是各式各樣的風格性演奏技法在為其音樂增添色彩,這些技法就是小提琴演奏中國作品所要借鑒范本。在小提琴左手技法中模仿了二胡、古箏、琵琶的演奏技法,增強了民族風格的體現和情節的發展。
1.碎弓。碎弓是弓子的快速來回運行,二胡演奏中也稱“抖弓,一般要求拉得細密。根據感情的要求,在需要加大力度時要把弓子拉長。《梁祝》就運用了這種碎弓,使音樂產生了戲劇性很強的效果,格外增強了哭腔的氣氛。
2.模仿古箏效果的弓法。《梁祝》在一連串迂回急進音型之后有八度關系的兩個頓音,要演奏得清脆而又有彈性。
3.模仿琵琶掃弦效果的弓法。《梁祝》發展部中“抗婚”的強烈和弦,要奏得猶如琵琶掃弦一樣強烈、激昂。
(三)節奏的運用
《梁祝》作品在節奏上運用了切分和弦奏出反抗的主題和戲曲中的散板、快板,以及京劇中的倒板,越劇中囂板的緊拉慢唱的手法,這是運用了戲曲中這種悲劇性的矛盾沖突的表現手法,形成了一個矛盾沖突的高潮,使作品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三、傳統音樂文化中的審美情趣在《梁祝》中的完美運用
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及審美觀念,歷來深受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及融入道、墨、法、老莊等文化思想的影響。孔子的音樂講究情感表現要“中正平和”,“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而莊子認為,音樂是發乎人的自然之情性,應追求“淡、樸、虛、靜”。在音樂情感的表現上,西方強調的是和聲、織體、節奏、音量等因素來挖掘表現力,而中國的傳統音樂卻利用音樂藝術的抽象性,繞開直暢,追求含蓄美。如:在二胡演奏中,人們也更多地注重表現音樂含蓄、內斂的意境美,技術服務于音樂,為表達柔婉纏綿的意境,人們多利用揉弦和滑音配以連弓,不會一味地追求高難度的演奏技巧而破壞音樂的神態美,這是深受我國傳統文化含蓄的審美情趣影響的結果。這種獨特的藝術思想和審美趣味也同樣影響著我國一代代的小提琴創作者和演奏者。
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所提倡的美善統一、情理統一、形神統一的美學觀,所顯現的均衡、適度、含蓄的藝術風格,形成了自己獨立而獨特的音樂審美觀念。在中國傳統的藝術審美中,注重的是“意境”和“韻味”。中國藝術追求意境,“意”為藝術中虛的層面,是人的內心情感的流露;“境”藝術中實的層面,是對外部環境的描述與再現。在中國文化里,“意”與“境”相輔相成,因此“虛實相涵”、“運虛以入實”為中國藝術的特點。例如,在《梁祝》再現部“化蝶”的場面,它不過是人們的想象而已,這就是所謂的意境的表達,讓人們通過想象仿佛化為彩蝶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在蔚藍的天空翩翩起舞,自由飛翔,抒發著人們對梁祝悲劇的無比同情和對他們純真感情的熱烈歌頌。而“韻”在中國藝術中,相當于西方藝術中的“美”,是美學的最高范疇,藝術的真正靈魂。這就是所謂的“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沉;有韻則遠,無韻則局。” 所謂“弦外之音”、“韻外之致”,就是把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景物交融互滲,制造一個有靈性的空間,引領你思索、感悟音樂。
四、小提琴藝術民族化的啟示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的任何一種藝術,都要走一條民族化的發展之路,對此,世界上許多偉大的藝術家、理論家、作家,都有過許多精辟的論述。法國偉大作家伏爾泰說過:“誰要是考察一下所有其他各種藝術,他就可以發現每種藝術都具有某種標志著產生這種藝術的國家的特殊氣質。” 俄羅斯偉大作家赫爾岑也說過:“詩人和藝術家在他們的真正的作品中總是充滿民族性的。”對于從外國引進來的音樂,同樣要走民族化之路。毛澤東同志說:“我們當然提倡民族音樂,作為中國人,不提倡中國的民族音樂是不行的……外國樂器可以拿來用,但是曲子不能照抄外國。”中國小提琴的民族化,不是簡單的瓶子和酒的問題,是一整套完整的藝術系統工程,在“化”的過程中,要講究藝術性。的確,在小提琴創作和演奏中,我們應當吸收和借鑒,而不是完全照搬,從而來豐富和擴大小提琴藝術的創作空間。《梁祝》對世界音樂的貢獻是巨大的,清新奇特的技法豐富了小提琴藝術的演奏形式,唱腔式的曲調無所不在地貫穿整個作品,矛盾沖突式的戲曲情節結構嚴謹而連貫秀美,神秘縹緲的審美情趣為世界音樂帶來的“意境”和“韻味”,讓我們從傳統音樂中汲取精華,發揚民族精神,從而把中國的小提琴藝術推向更高的境界。
【參考文獻】
[1]張培荔,楊寶智.弦樂藝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劉承華.中國音樂的神韻[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趙志華.關于小提琴民族風格演奏手法的探討[J].音樂研究,1959,(5).
[4]沈旋,齊毓怡.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分析[J].音樂研究,1960,(3).
[5]黃曉芝.我在小提琴民族化方面的認識與實踐[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3).
[6]劉鵬.中國小提琴作品的風格把握[J].福建藝術,2003,(6).
[7]陳小利.小提琴中國作品的演奏和初步研究[J].音樂研究,2004,(3).
[8]羅喻.論梁祝民族化成功之路[J].音樂探索,2004,(4).
(作者簡介:岳軍,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