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譯伴隨著人類語言的出現而誕生。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甚至不同民族的人在進行交流和溝通時,除了手勢等肢體語言外,大多需要翻譯作為交流和溝通的媒介。但社會的發展卻使各國呈現出文化發展相矛盾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世界文化呈現多元化,另一方面卻是“全球化”使世界各種文化信息同享,文化資源同享。這兩種傾向既要遵照國際共同的文化規則行事,又要尊重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這也是對口譯工作者的基本素質要求。
異文化交流是文化的相互交流或者跨文化交際的通俗說法,是指文化背景不同的個人之間的交流。[1]比如在某種文化圈內被認為是有禮貌的行為,在別的文化圈內則可能被認為是無禮的行為;善意表達的語言,因文化的不同,可能會被理解為侮辱性的語言。
因此,沒有對異文化的理解,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之間就不能真正進行有效的交流和交際。如果不了解對方的文化,不僅會很難達到相互理解,還很可能會產生誤解和摩擦。
我國口譯理論研究起步較晚,且大多局限于口譯的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的理論和授課方法的研究,忽視了對文化傳達方面的研究。在近年的口譯理論研究中,即使意識到了口譯中文化傳達研究的重要性,也很少作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對口譯的教學要求闡述為“在無預先準備的情況下,能承擔生活翻譯;能勝任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翻譯;忠實原意,語言表達流暢,并能區別各種不同的語感和說話人的心態”[2]。在口譯過程中,對文化傳達有明確的要求,也顯示了文化傳達在口譯中的重要性。
第一,共同禮儀文化的內涵。國際交流中共同文化主要是表現為外交活動中的禮儀文化。國際社會發展的趨勢,一方面是世界的發展呈現多樣化,從而使世界文化也呈現出多樣化;另一方面是隨著世界各國之間交流的加強,世界又表現出空前的統一化。了解文化是外語口譯工作者的基本素質。具體來說,共同禮儀文化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舉止。在外交場合,舉止是有很多規定的。在國際交流活動中,口譯工作者應保持不卑不亢的舉止和態度[3]。口譯的最高境界應該是讓聽眾不太注意到譯者的存在。除此之外,譯者還應充分注意自己的站姿或坐姿的細節問題。
著裝。在國際交流事務中,不同的場合對著裝有不同的要求。譯者應充分考慮自己服務對象以便采取相符的著裝方式。
站位。在口譯過程中,除會談時的坐立翻譯外,口譯工作者的站位方式也很有講究。比如在互贈禮品之后合影時,譯者應該主動退后。
雖然說國際交流的共同文化還是有分歧的, 共同禮儀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實踐過程中,外語學習者或口譯工作者應保持對它的敏感性,不斷地學習和總結新出現的外交禮儀文化。
第二,獨特文化的基本內涵。不同國家或民族的個體文化差別的內容主要包括宗教文化、飲食文化、肢體文化、數字文化等。
宗教文化。國家和民族不同,所信仰的宗教也有所不同,外語學習者和口譯工作者應該詳細了解所學語言對象國的宗教信仰和宗教習慣。
飲食文化。由于宗教不同或飲食習慣的差異,飲食文化在國際交流的過程中也顯得非常重要,比如:伊斯蘭國家和地區的人不吃豬肉和無鱗魚,日本人不吃羊肉。
肢體文化。與人會談時,我們一般用語言、聲音和肢體語言三種方式進行溝通。譯者只有在充分了解了所學語言國的這些肢體語言和肢體習慣后,才能在實踐過程中更加準確地掌握雙方所要表達的意思。
數字文化。國家和民族不同,對數字的喜好也有很大不同,其原因主要源于基督教傳說。
除此之外,在個性文化中,還包括了色彩文化、圖案文化等等,對于這種個別國家的獨特文化,外語口譯工作者除了可以和文學作品相結合進行解釋外,還可以通過專題的方式進行。
英漢兩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自然也會體現在語言方面。英語中出現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圣經》在整個西方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與之相應的是在我國影響極為深遠的佛教文化。例如Hawkes把《紅樓夢》中的“阿彌陀佛”竟然譯成”God bless my soul”,把上帝拿來代替佛教的無量壽佛,這很可能讓西方人以為中國人也信奉上帝。這樣的譯文大大地削減了中國文化內涵。
把握原文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和事物的本質特征,形神兼備的比喻在描繪人或物外觀的同時,也揭示人物的心理狀態的精神實質。例如:He (Prebe)looked at the clock. The big second band was sweeping down like a guillotine.(Pat Frank)此例中,秒針與鍘刀在外在相似點在于其下落迅速,內在相似點在于兩物——時間和鍘刀——同樣無情。
找準直譯、意譯、注釋三者的“契合點”,體現原語的文化風貌,如:There is a mixture of the tiger and the ape in the character of a Frenchman.
a.法國人的性格混合有老虎和猿的成分。
b.法國人的性格既殘暴又狡猾。
c.虎惡狐狡,兼而有之,這就是法國人的性格。
盡量使用規范的漢語,注意譯語中的“神韻”,如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培根的《Of Studies》一文的第一句話)譯成“讀書可以使人們從中獲得愉快的感覺,可以增添光彩及增長才干”,其意思雖然同“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王佐良譯)無大異,但與原文相比破壞了表層結構的三項式排比特點。
綜上所述,要準確地把握好翻譯中文化“傳真”的度,就必須考慮這三個要素:不同語域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內容和文化心理。總之,只有在考慮異域文化的前提下把“信、達、雅”融為一體,使譯文神、形并茂,這樣才能確保文化“傳真”的實現,才能真正地做好文化翻譯。
語言的相互借鑒可豐富兩種語言的表現力。漢語中已融入了許多由英語直譯過來的“洋味”很濃的詞語。從英文的角度來說,西方人也樂意收集一些他們沒有的異域表達。
文化翻譯實踐的過程,可以說是對原語文字與文化內容進行深刻剖析,得其義,悟其神,然后用錘煉過的譯語文字將其表達出來的過程。譯語不僅要保持前面所說的“原味”,而且必要時還要具有“本土味”。
口譯中文化傳達的理論和實踐才剛剛起步,只有在口譯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探索,才能真正實現口譯中的文化傳達。外語口譯工作者不但要有很好的語言功底,還要對本國和所學對象語言國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口譯過程中忽視了對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文化的傳達,就會成為一種不完整的口譯。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組.高等院校日語專業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
[2]劉連娣.職業道德與翻譯資格[M].上海:上海翻譯出版社,2006.
[3]何玉敏.英語中歧義現象的運用[M].北京:哲學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孟茂倩,河南工程學院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