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由于歷史的原因,對基督教音樂文化的研究曾一度中斷,幾乎沒有專業性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也沒有相應的研究成果問世。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在1991年初,以中國藝術研究所外國音樂研究室和《中國音樂學》編輯部主辦的以“基督教與西方音樂文化”為主題的第五屆音樂學讀書研討會為契機,萌發了我國音樂界對基督教音樂的研究。筆者統計自了1990-2000年這十年間在學術期刊公開發表的有關這方面的研究論文約17篇,從下面幾個方面對基督教音樂展開了論述:基督教與西方音樂關系的若干專題、中世紀的基督教音樂、基督教信仰與西方音樂家、基督教音樂文化在中國的傳播等。
過去鑒于中國百年來深受西方列強侵略的歷史經歷以及極左思潮的影響,往往將基督教視為近代以來西方列強侵華勢力的組成部分,因而在絕大多數涉及到基督教音樂文化方面內容的文章中,在西方音樂史研究上,在對待基督教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關系的問題上是予以回避和批判的。
中央音樂學院的李應華老師1991年在《中國音樂學》第3期發表了關于《對“基督教與西方音樂文化問題”的重新思考》一文,直接指出“多年以來,在西方音樂史研究和教學中,有一個顯而易見又未曾觸及的現象,就是對‘基督教與西方音樂文化的關系’的回避。這個被西方學者視為‘不成其問題的’問題……是觀念問題”,指出“如果僅從無神論觀點,從社會功利的角度出發而棄絕這宗教,卻對基督教這種西方人的精神現象不作深入研究,忽視它在人類文化傳統中的地位,無疑是將一把理解西方文明歷史的鑰匙給扔掉了。縱觀西方專業音樂史,基督教的影響隨處可見。”[1]這論證了對基督教音樂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高士杰1994在《中國音樂學》第3期發表了關于《基督教與西方音樂文化問題的若干思考》,1998年在《中國音樂學》第3期又發表關于《基督教精神與西方藝術音樂傳統》。在其文章中指出對基督教音樂文化的研究:“而僅僅是在對西方音樂文化歷史發展的考察中,正視基督教在西方音樂文化的歷史進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從而加深對西方音樂文化的認識。”[2]文章并從“形”和“神”兩個方面考察了基督教在西方音樂文化的歷史進程中起的作用和影響。另一篇文章則從基督教與西方音樂的生成和早期發展、基督教的普世精神與西方音樂的世界性、神旨感召下的西方音樂三個方面論述了基督教與西方音樂的關系。
在這同時,蔡良玉老師在1994年《交響》第1、2、4期上連載了《歐洲中世紀音樂》。歐洲中世紀音樂是基督教音樂占統治地位的時期。糾正了把歐洲中世紀音樂說成是愚昧和黑暗的片面觀點,正視教會對中世紀音樂藝術所起的作用。
另外對基督教音樂美學思想的研究也在悄然興起,修海林老師1992年在《音樂藝術》第1期上發表了題為《中世紀神學氛圍中的音樂思想》。邢維凱老師1994年在《樂府新聲》第2期上發表了《文藝復興時期情感論音樂美學思想的發展》。李曉冬老師1994年在《藝圃》第4期上發表了《奧古斯丁美學思想淺析》,這些文章成為了基督教音樂美學研究的導入。
楊民康老師1991年在《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4期發表《云南怒江傈僳族地區的基督教音樂文化》的文章。陶亞兵老師1992年在《音樂研究》第4期發表《唐代西方音樂流傳中國史事考》,文章是針對唐代《大秦景教威蒙度贊》并非西洋音樂傳入,而是東方音樂的傳入說的討論辯證,拉開了基督教音樂文化在中國傳播研究的序幕。
縱觀以上的研究不難發現,發表這些文章的都是我國西方音樂史學界的著名學者。在學術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是我國現代基督教音樂文化研究的開創者,所做出的貢獻是功不可沒。他們不僅在研究條件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開拓了基督教音樂的學術研究,并在某種意義上為后來基督教音樂研究領域培養了后備力量,有些是直接師從他們。由他們引領和發起對基督教音樂文化的研究,不但填補了我國在西方音樂這方面的空白,而且在對基督教音樂文化的研究起著領軍人物的作用。
進入21世紀,隨著基督教在中國的迅猛發展,國內學術界對基督教音樂文化的研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就,已逐漸成為西方音樂文化研究領域里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研究成果似乎給人一種接連不斷地涌現的感覺,不僅數量迅速增多,而且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也日益多樣化。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大和研究水平的快速提高,主要表現在研究論文的數量及其所涉及的內容的變化上。據初步的統計,在這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公開發表這方面研究的論文約138篇左右,與過去的十年比增長了八倍多一點。研究者隊伍也在不斷擴大和成熟,其中有一支專業的隊伍,也有音樂院校年輕在校的學生,更有基督教的信徒和神職人員。學術界對基督教音樂文化研究學術意義的認識整體得到了提高,基督教音樂文化研究在中國不斷地拓寬著自己學術領域。主要循著以下兩條線索展開的:一是關于基督教音樂文化在中國傳播的研究。二是關于基督教音樂文化本身諸領域的研究。體現出了我國研究基督教音樂文化的基本特色。筆者統計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研究的。
二、基督教音樂在中國傳播
以陳偉2003年發表在《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3期的《中國基督教圣詩發展概況》和王旋2006年發表在《黃鐘》增刊上的《基督教贊美詩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以及卓新平發表在2008年《中國宗教》第7期上的《基督教音樂在中國的傳播》為代表的關于基督教音樂在中國傳播的論文約10篇。他們的論述都是以歷史時間為脈絡,按已知史料考證,將贊美詩最早追溯到8世紀唐代景教盛行時期。作者們以景教贊美詩歌詞作為中國最早的基督宗教贊美詩,其后對不同時期基督教的活動進行梳理考證。
三、基督教音樂中國本土化的研究
王鑫2006年的碩士論文《基督教(新教)圣詩音樂中國本色化探研》為代表的研究基督教音樂中國本土化的論文約9篇。文章指出:“自20世紀初始,基督教圣詩音樂中國本色化問題一直是教會關注的焦點,基督教從一個“洋教”落地中國,生根開花結果,終于形成了中國本色化的教會,圣詩音樂本色化是其中的重要部分。”[3]論文分三章闡述了中國基督教圣詩音樂的生成、表現特征及其人文闡釋。隨著關于基督教音樂在中國傳播史研究的全面展開,一些帶有區域特點的關于基督教傳播史的研究課題紛紛出臺。這些研究及其成果的出現,凸現了本地區的地方特色,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整個學術界關于基督教在中國傳播史的研究。2005年上海音樂學院的碩士生馮錦濤以題為《從國際禮拜堂看基督教音樂在上海》作為碩士畢業論文。文章指出19世紀40年代,基督教音樂伴隨著上海的開埠而傳入中國,在上海都市化的進程中經歷了一個逐漸本土化的過程,它的發展與上海的發展基本是同步的。論文選擇上海在基督教音樂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教堂國際禮拜堂作為考察重點,試圖通過研究此教堂三個不同特點的唱詩班的歷史發展過程,它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以及近年來的圣樂現狀來看基督教音樂在整個上海的發展狀況。2006年福建師范大學碩士生王秀緞畢業論文:《福州基督教會音樂與詩歌研究——以基督徒聚會處詩歌為個案》從音樂社會學基點出發,以福州基督教會音樂與詩歌為研究個案。2005年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周晶寫了題為《蘭州市基督教青年教會唱詩活動初步調查與研究》,筆者以蘭州市基督教青年教會唱詩活動調查為線索和案例,通過詳細調查青年教會唱詩活動的過程,對中國城市青年基督教會的詩歌敬拜儀進行研究。2008年《河北曲周基督教音樂個案調查》[4]文章以對曲周縣基督教堂儀式與音樂,曲周縣基督教堂獻堂禮拜儀式實錄,曲周縣基督教堂音樂現象考察,曲周地區的靈歌和福音民謠等調查為例,探討西方基督教音樂在中國農村本土化的現象。
以上的論文都是選某一個地方的基督教活動作為研究的切入點,來展開對基督教音樂的本土化的研究。這樣的研究有根有據,具有很強的客觀性很有說服力。王鑫在他的基督教論文研究綜述中寫道:“基督教音樂文化在中國的發展呈現出了多姿多彩的現象,這是因為中國幅員廣闊,各地方言眾多,成百上千的地方音樂對基督教的音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反之基督教音樂文化也影響著各地方的音樂文化。這種相互影響產生了多種新的音樂文化現象。對這些新的音樂文化現象進行調查、整理和研究是一項艱難的任務。”令人感到欣喜的是,一開始進入這項研究,就有那么多的年輕學者加入了進來,給基督教音樂文化的研究帶來新的生命,他們是基督教音樂研究未來的主要力量。他們用自己的學術研究和成果讓學術界來認可基督教音樂本土化研究的意義,從而成為基督教音樂文化研究的一個獨立的學術課題。
四、基督教音樂與西方音樂
之間關系的若干專題的研究
在基督教音樂研究中,關于基督教音樂與西方音樂之間關系的話題是一個熱點。類似《基督教音樂及對西方音樂的影響》[5]題目的論文約有16篇。《基督教對西方音樂發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6]一文從基督教的音樂經典、音樂理論、音樂形式以及音樂創作四個方面分析了基督教對西方音樂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從而能更好地解讀中世紀音樂美學研究應該是基督教音樂研究的一重要話題,可它并沒有像人們期待的那樣碩果累累。在這十年中約有5篇文章。在《中世紀美學理論與其音樂成就》[9]文章指出,基督教美學成熟于柏拉圖影響下的奧古斯丁。傳承了古代傳統的哲學思想,并加以利用,為宗教信仰服務。不僅對中世紀的音樂文化發生作用,而且對整個西方未來音樂文化的生成也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基督教文化對西方音樂的美學價值芻議》[10]筆者從基督教文化對于西方音樂美學傳統的融合與傳承價值、對于西方音樂創作主題和題材的啟示價值、對于西方音樂審美意象的奠基價值、對于西方音樂體裁建構的發生學價值這四個方面闡釋了沒有基督教,就沒有現代西方音樂的發生、發展和繁榮。
五、對著名音樂家及其作品的研究
在西方國家許多著名的音樂家都是基督徒,他們的音樂創作中始終貫穿著其宗教文化信仰,要對他們創作的音樂有深刻的理解,那必需對影響他們創作的基督教音樂文化有所了解。在這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引起人們的重視。其中有對梅西安、莫扎特、李斯特、亨德爾等的研究。對國內的有楊蔭柳、青主等。據筆者初步的統計,這方面的論文約有11篇,還有3篇是對《贊美詩》的研究。如《透過梅西安虔誠的目光——鋼琴套曲<對圣嬰耶穌的十二凝視>》[11],全文詳細地向讀者介紹了梅西安的宗教題裁的作品《對圣嬰耶穌的十二凝視》。《亨德爾清唱劇《彌賽亞》在中國的接受初探》[12]“《彌賽亞》是西方音樂史上最著名的清唱劇,從其誕生至今200多年間在西方常演不衰。自上世紀初以來,我國上演了這部作品全部或局部唱段的頻率也逐漸增多,但這一作品在我國的演出并不為世人關注。作者特從歷史的視角,嘗試描述和分析這部作品在我國的演出及接受歷程。為此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品傳播的研究提供了個案參考。”基督教文化在很多程度上是西方音樂創作的動力,它無不滲透在音樂作品的題材和體裁上。在音樂文化的價值觀念、心理意向上都和基督教精神有著內在的聯系。
六、關于我國基督教音樂
活動的報道和評述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基督教在中國有了飛速的發展。基督教的音樂活動也變得豐富多彩。前所未有地出現了許多有關基督教音樂活動的報道也是極為引人注目的。如2004年《天風》第12期的《關注艾滋、共享生命——記2004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女青年會慈善音樂會》,2004年《天風》第8期《用歌聲頌贊我們的天父——上海市基督教兩會舉辦史奇珪牧師圣歌作品獻唱會》,2008年《天風》第1期《圣誕·和諧·繁榮——貴陽市基督教2007年圣誕音樂晚會側記》。2007年的《金陵神學志》第2、3期連載了一篇《2006年遼寧省基督教音樂調查報告》,[13]筆者通過對遼寧省10個城市,16個市區級教會重點人物的采訪,及1000余份問卷調查的分析。在唱詩班的人員的基本結構、音樂素養、內部管理、“教拜贊美”活動的表現形式、圣詩的選用等方面進行考察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這些文章從表面看沒有什么學術價值,但它確實為我國基督教音樂文化的研究提供著第一手資料和依據。
以上所列各種研究成果均為迄今為止筆者認為是能夠反映近20年來國內基督教音樂文化研究的基本概況。在該學術研究領域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在大幅度地提高。有的研究雖然比較零散,不成系統,但從不同的角度豐富了基督教音樂的研究。但畢竟我們的研究剛剛起步。筆者認為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加強對基督教音樂文化理論體系的系統研究。對于基督教音樂文化在中國的傳播的這方面研究的,應該說還要更深入地進行,學者不能從單純的敘述入手,還要著眼于基督教音樂文化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與中國社會、中國音樂文化產生的相互聯系。中國地廣民族多,不同地方音樂對基督教的音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種相互的碰撞和融合產生新的音樂文化現象。對于這些新的音樂文化現象是需要我們去進行調查、整理和研究的,并以此來考察基督教音樂文化在中國的傳播。關于傳教士對中國音樂和中國基督教音樂發展的作用,雖然楊民康教授已有所研究,但為數不多。還有令人遺憾的是,在對基督教音樂研究的初階段,只有個別人對宗教音樂作品加以關注,在西方,許多音樂家大多為基督教徒,在他們的音樂創作中始終貫穿著其宗教信仰文化,有的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為宗教題材的作品,如果忽略了這個問題,對音樂作品的了解和認識就可能是片面的。隨著基督教在我國的發展,我國宗教題材的音樂作品也在增加,對此進行研究又是基督教音樂文化研究的另一個重要課題。我們研究不但要從史料里得到考證,還要挖掘史料背后的東西。在注重縱向歷史的發展同時還要加強學術之間的橫向聯系,研究視角要趨于多樣化。本著客觀、公正的態度來展開對我國基督教音樂文化的研究。對一般的基督教人物及基督教在某一地區的傳播研究,還要更深入、更理性、更細致;其次,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及相互關系是一不可忽視的部分,這就使得我國學術界對中國基督教音樂的研究自覺地走向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李應華.對“基督教與西方音樂文化問題”的重新思考[J].中國音樂學,1991,(3):90-91.
[2]高士杰.基督教與西方音樂文化問題的若干思考[J].中國音樂學,1994,(3).
高士杰.基督教精神與西方藝術音樂傳統[J].中國音樂學,1998,(3).
[3]王鑫.基督教(新教)圣詩音樂中國本色化探研[D].南京藝術學院,2006.
[4]孫晨薈.河北曲周基督教音樂個案調查[J].中國音樂學,2008,(8).
[5]王鑫.1994-2004中國大陸基督教音樂理論研究綜述[J].藝術百家,2006,(3).
[6]甘霖.基督教對西方音樂發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J].音樂探索,2004,(2).
[7]王紅梅.基督教與中世紀西方音樂[J].藝術研究,2009,(2).
[8]陳俊生.中世紀西方宗教音樂的承前啟后意義[J].音樂創作,2008,(4).
[9]司楊.中世紀美學理論與其音樂成就[J].交響,2003,(1).
[10]陳俊生.基督教文化對西方音樂的美學價值芻議[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5).
[11]梁晴.透過梅西安虔誠的目光—鋼琴套曲《對圣嬰耶穌的十二凝視》[J].音樂愛好者,2005,(5).
[12]黃麗.亨德爾清唱劇《彌賽亞》在中國的接受初探[J].音樂研究,2005,(5).
[13]葛大威.2006年遼寧省基督教音樂調查報告[Z].金陵神學志,2007,(2-3).
(作者單位:諸煒,常熟理工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