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戲曲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作品,李香君作為主人公和戲劇線索的主要承擔者,其人物形象尤其受到評論者的稱贊,如“李香君的形象,是《桃花扇》中刻畫得最成功的、最富有思想意義的人物形象”[1],又如“李香君是秦淮河上著名的歌妓,她多才多藝,美麗聰明,嫉惡如仇,有著堅貞的節操和強烈的反抗性。”[2]在人物形象方面,如果說關于對侯方域長期存在褒貶不一的判斷,那么對李香君的好評則近乎共見。但是,作為人物形象的李香君在被塑造得如此完美的同時,亦不免有失真實,成為文人想象中的佳人李香君,而非秦淮河畔的女子李香君。
李香君形象第一處完美與失真的矛盾,就在于她最為被稱贊的“有情”上。有評論者說,“李香君為了‘情’,經歷了莫大的坎坷和曲折。她流落煙花場中,但厭惡耳濡目染的煙花生涯,追求純潔高尚的幸福生活,對自己的愛人侯方域始終如一,忠貞不渝。”[3]如是評論固然令人欣慰,如是的李香君更讓人向往。但是,煙花女子李香君真的能和宦家浪子侯方域建立起刻骨銘心的“秦淮絕戀”嗎?
先說李香君與侯方域的初遇。侯方域是世家弟子,在家鄉時已有婚娶。攜金游南京目的在交友、尋求官職,“及仆稍長,知讀書,求友金陵”[4]。明末社會浮華靡靡,秦淮河畔的脂粉人家是所謂“名士們”彰顯身份、體現風流的必經之所,侯方域亦不例外。由此可見,侯方域與李香君的相遇,其根本原因既不是才子佳人偶然邂逅,亦非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不過是煙花客侯方域想來尋歡作樂而已。“妾身李貞麗,只因孩兒香君,年及破瓜,梳櫳無人,日夜放心不下。幸虧楊龍友,替俺招了一位世家公子,就是前日飲酒的侯朝宗,一家道才名,皆稱第一。”(第六出《眠香》)這是代表李香君方面的她的假母的態度,粗略分析,即可知道,她們不外乎是選擇一個政治和經濟地位更具有競爭力的煙花客來購買李香君的首次服務——所謂“梳櫳”即煙花女第一次接客。而侯方域方面,他初見李香君時,“果然妙齡角色,龍老賞鑒,真是法眼。”(第五出《訪翠》)最能表現,他選擇的不是知心愛人,而是如花似玉的美姬,誰更漂亮,誰更有競爭力。結合侯李兩方面來看,他們的初遇,就不是純正愛情的路數。
再說他們感情的“發展”。“這云情接著雨況,剛搔了心窩奇癢,誰攪起睡鴛鴦。被翻紅浪,喜匆匆滿懷歡暢。枕上余香,帕上余香,消魂滋味,才從夢里嘗。”(第七出《卻奩》)與其說這是侯李恩愛,不若說是旖旎地近于色情。任誰“洞房花燭”之后,都會有幾分“喜匆匆滿懷歡暢”了。侯李所謂愛情的高潮在于侯方域避離南京后,李香君為之“守節”。文本中說,“洗粉黛,拋扇裙,罷笛管,歇喉唇”(第十七出《拒媒》),初讀頗為香君重情而動,但仔細思量,不合常理。侯方域不過一花叢浪子,他自己的表述是“雪苑侯生,己卯來金陵,與姬相識。”其中的“姬”,就是李香君。作為煙花女子的李香君,全沒有必要為一個既無承諾又無保障的煙花客耗上自己的青春。就女子擇婿而言,最核心的訴求是“依靠”,包括物質依靠和情感依靠。若論物質,物質依靠主要是家庭、名分、經濟地位的改善等,但是煙花出身的李香君,很難被世家子弟侯方域的家庭真正接納;若說情感,侯方域的逢場作戲、風塵之言,又怎能真正打動耳濡目染了花場風氣的李香君呢?誠然,侯方域的筆記中也曾記有“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賣公子矣!”[5]但與其說這是李香君更忠貞于侯方域,不若說她出于樸素的平民感情和利益,在具有一定選擇權的條件下,拒絕為民之所公憤的惡官、惡主顧。
復說他們感情的“高潮”。寧死不從,血染桃花扇,是李香君形象最動人之處。但如果深究一句,李香君究竟為了什么而寧死不從呢?恐怕和“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賣公子矣!”一樣,不在于她多愛戀侯方域,而在于她多厭惡田仰。而她厭惡田仰的原因,則主要是由煙花女子作為底層市民比較清晰地感受到亂政的危害,因此出于自身利益樸素的對執政者有反對情緒,對“好官、壞官”有基本判斷。其實,與其說她多厭惡田仰,不若說這根本就是作家的遐想與附會——具體得失,后文詳敘。
李香君的完美與失真的第二處矛盾,在于她的“有義”。關于李香君的“有義”,常有精彩的評論,認為她具有政治熱情和強烈的愛國情感,如有評論者所說的,“清醒的政治頭腦、鮮明的是非界限又是李香君性格中的重要特征。”[6]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卻奩》一出中的揭穿楊龍友是受人之托,以及責備侯方域“阮大鋮趨附權奸,廉恥喪盡,婦人女子,無不唾罵。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處于何等也?”
這里的李香君恨阮大鋮是真,但若說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政治熱情則未可知。如果說李香君對阮大鋮的確有恨,更大的仇恨來源應該是作為小市民階層的她感受到的亂政對老百姓生活的傷害。其中,具體的感受途徑,應當是她在煙花場館里耳濡目染的那些豪強官吏的恃強凌弱、盛氣凌人。這是一種樸素的基于被傷害后的厭惡和痛恨。這種樸素的痛恨,由于其出自切身體驗,故有時會很強烈,如《卻奩》中香君作為。但并不能因其激烈程度而判定其思想深度,并不是強烈的反對就是多么高尚、深遠的思想決定的結果,就李香君對所謂奸臣的憎惡,尤其如此。
在我國的封建社會里,國家和政權的概念是難以區分的。被高倡的“守節”觀念,其“節”更應該被認為是政權之節,而非國家之節。因此,對守政權之節最有切身利害的是舊政權的參與者——士人們。他們利用在著作方面的話語權,不斷提倡和放大“節”的概念。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提倡并不代表全民的接受,尤其是,并不代表李香君所在的微賤的市民階層對其“節”觀念的接受。
那么,李香君的形象為什么會如此失真呢?李香君形象失真的根源和即使失真的形象也能被如此廣泛接受是基于同樣的根源——文人想象。由于書寫權和發表權的壟斷,中國古代的文史記錄是由信奉儒家的士子們所基本壟斷。以李香君為例,文人們之所以塑造一個如此出身卑賤,但卻擁有如此之多的美好品質,以至于這種塑造已經早超過事實。其根源就在于文人們渴望以如此想象的方式實現自我滿足與自我糾正。
中國古代社會是男權社會。對男權社會而言,妻子和推而廣之的女子,是從屬于男性的。男性對于女性的根本態度,不是今天的平等的求偶——事實上,今天也未能做到完全平等——而是完全自上至下的審視眼光和社會環境。李香君的“有情”,其實反映的是男性希望的三從四德:她的溫柔,是對賢良淑德的期待;她的“忠貞”,是對妻子操守的規定;她的血染桃花的剛烈,則是男性對女子守節的要求。因此,她雖然是煙花女子的身份,但始終被褪去了鮮花女子的外衣,而是被套上了良家女子的華服,被塑造成文人理想女性的形象。
所以,歸根結底,李香君的完美是完全由作者出于文人想象遐想和設計出來的,雖然充滿了藝術的能動性和感染力,但本身是脫離實際的,是失真的。但是,正是文人對于女性的理想和規范,對于反思明亡教訓和規勸士子的需要,才使李香君的完美形象大受歡迎——因為她的確滿足了文人們的想象,也鞭策了文人們的反省。
【參考文獻】
[1]洪柏昭.孔尚任與桃花扇[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158.
[2]胡雪岡.孔尚任與桃花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2.
[3][6]韓燦月.論《桃花扇》中李香君形象的歷史地位[J].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9,(3).
[4]侯方域.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錢仲聯選.清文舉要[M].合肥:徽教育出版社,1989:34.
[5]明清小說精品[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陳繁,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