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優秀的影片是永遠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出人們的記憶,相反與當今影壇娛樂片、技術電影一味追求消遣、刺激和高票房的現實相比,愈發顯得彌足珍貴,《勇敢的心》就是這樣一部讓人難忘的經典影片。
一、情節詮釋了悲壯的史詩
《勇敢的心》是由美國影壇明星梅爾·吉布森自導自演的一部氣勢恢弘的史詩巨片。這部影片取材于歷史,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的是13世紀蘇格蘭人民反抗英格蘭殘酷統治的故事。
影片以極其細膩的手法描述了兩場戰爭場面。第一場斯特靈之戰,華萊士巧妙地運用戰術,取得了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其中穿插著蘇格蘭男人們穿著裙子上戰場,光著屁股挑釁敵人,給緊張的戰斗場面增添一絲詼諧,具有明顯好萊塢當代電影特色;第二場福爾柯克一戰,因為錯信,因為背叛,因為脆弱,戰場成了墳場,影片以全鏡頭和近鏡頭交替拍攝的方式,展現了義軍的慘敗,婦女們在悲傷地尋找無數相似的尸體中屬于她們的丈夫、兒子、父親、兄長,畫面充斥著悲涼。這兩場大的戰爭場面一勝一敗,一揚一挫,先勝后敗,跌宕起伏,寓意深刻,矛盾發展尖銳突出,這也是好萊塢大片必備的一個元素。
難能可貴的是影片的結尾,它一改正義者總是勝利的一貫定律,以悲劇收尾,一聲催人淚下但又振奮人心的“自由”給整部影片畫上了個圓滿的句號,既突出了主題,又讓人回味無窮,盡管斗爭沒有勝利,但斗爭還在繼續,華萊士的死已經判定了這場戰役的勝負,如果可能的話,還為拍續集埋下了伏筆。
二、人物體現了感召的力量
科班出身的梅爾·吉布森,其外形和氣質非常符合華萊士這一形象的塑造,再加上他那雙碧藍色傳神的眼睛,使得華萊士這一角色栩栩如生,任何時候都賦予他是一個情義俱佳的英雄形象。
影片并不是按照傳統的套路,將華萊士描寫成天生就是一個英雄。相反影片是從描述他由不勇敢走向勇敢的心路里程來拍攝的,這更具有真實性,也讓觀眾更覺得他的可愛。面對英格蘭的暴政,他只是希望能夠憑借一點小聰明,抓住法律的漏洞,和心上人莫倫秘密結婚。隨著情節的深入,妻子莫倫因為反抗污辱被殺害,華萊士將殺死他妻子的人以及那一群英軍全部殺死,卻無意間引發了人們奮起反抗的高昂情緒,引發了起義,但起義是被動的。只是到了最后,華萊士被投奔者的熱情激勵,真正開始思考起自己的責任,更看到了起義背后鼓舞人心的真正目標:自由。這時候,華萊士的靈魂可謂真正得到升華,此時真正擁有了一顆勇敢的心。也正是這一份對生活的熱望,成就了一個熱血男兒;也正是這一份對人民的義務和責任,成就了一個英雄。
評論《勇敢的心》,不能不提到愛情的描寫,這也是好萊塢大片不可或缺的要件,正是片中纏繞的兩條愛情線,使這部具有深刻民族主義和政治內涵的影片提升了看點,贏得了口碑,獲得了市場。
第一條愛情線就是華萊士與妻子莫倫的愛情。影片用兩實兩虛、先實后虛的幾組鏡頭進行了描述,著墨雖不多但其靈魂卻貫穿始終。先是在華萊士父親的葬禮上,小女孩莫倫摘了一朵紫色的花,送到了可憐無助的小華萊士手里,也是憑著這朵花,華萊士長大成人回到故鄉,和莫倫重續前緣;隨之而來的第二個實鏡,便是華萊士和莫倫偷偷結婚,直至莫倫被殺,這些正是整個故事發生的導火線,將情節引向深入。另外兩個場景是通過華萊士夢幻來體現的,在起義節節勝利的時候,華萊士林中睡覺夢見了莫倫,莫倫對他說“醒來吧,華萊士,醒來……”意在提醒華萊士不要被陰謀所誤;最令人難忘的是在影片的結尾,華萊士受盡酷刑,奄奄一息,突然在人群中看到莫倫,他們相視一笑,給血腥的刑場增添了一絲浪漫的氣氛……這幾個場景拍得用心良苦,由實而起,虛而落;愛而起,情而落;(莫倫的)死而起,(華萊士的)死而落,虛實相間,首尾呼應,可謂美侖美奐。
第二條愛情線便是華萊士與蘇菲·瑪索飾演的英格蘭王子妃的愛情了。英王“長腿”為了拖延戰事,等待救援,派他的兒媳伊莎貝拉(法國公主)前去和義軍假和談。涉及王子妃的場景主要有三次,第一次當然是公事公辦式的和談,但使王子妃了解了事實真相,同時也對華萊士產生了由衷的敬佩和愛意;第二次則是典型的好萊塢模式情節,他們獨處一室,充分宣泄了愛情不分身份、不分立場、不分場合的神圣和強大。第三次則是在影片結尾,面對華萊士受酷刑的嚴峻事實,王子妃對華萊士刻骨銘心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向“長腿”求情、哀求華萊士吃麻藥、氣急敗壞地氣死英王……一個苦于情而堅于義的鮮活女子形象躍然銀幕。
三、影音舒展了空靈的意境
(一)音樂的運用
蘇格蘭風笛是高地上特有樂器,極具空靈美感。影片中的配樂充分韻合蘇格蘭風笛的作用,意境悠長,悲愴攝魂。影片一開始,一個俯拍廣角鏡頭,將蘇格蘭綿延起伏的群山,蜿蜒流淌的河流,花叢點點的森林盡收眼底,配上空曠、悠揚的蘇格蘭風笛,那意境,的確攝人魂魄。這是蘇格蘭風笛的第一次出現,襯托出蘇格蘭如詩如畫的美景;蘇格蘭風笛的第二次響起,是在小華萊士父親的葬禮上,音樂烘托出小華萊士此時的可憐與無助;緊接著,在他的父輩們以傳統的方式送別戰死的伙伴時,蘇格蘭風笛第三次響起,因為風笛和小調是被英格蘭禁止的,此時影片啟用風笛是一種無聲的反抗;當華萊士和莫倫同騎一匹馬,沐浴在愛河中,蘇格蘭風笛第四次響起,將這種愛情的甜蜜推向了極至;當福爾柯克一戰失敗,戰場上死尸遍地,蘇格蘭風笛第五次響起,將戰爭的慘烈烘托得如人間地獄,此時的風笛真正變成了“招魂曲”;在華萊士受刑過程中極具蘇格蘭風情的主題曲悠然而起,由悲情到悲哀,由悲憤到悲壯,情緒漸次而升,高潮時如決堤洪水噴涌而出,一瀉千里,觀眾的情緒亦隨之動容。影片最后羅伯特在英雄的感召下,與其父徹底決裂,帶領義軍繼續英雄未完的事業,蘇格蘭風笛最后響起與主題曲相配合,與影片的開頭前后呼應,同時又傳遞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
(二)光影的搭配
導演對光線的選擇也十分到位,比如華萊士林中睡覺夢見莫倫那段,以藍光作為森林的主色調,然后間歇地打入一些散亂的白光,然后一個模糊的身影慢慢地出現,整個顏色的基調始終是暗藍色的,將夢境與現實游離開來,與情節相得益彰。還有華萊士受刑那一段,導演匠心獨具地選擇了多云的一天,這樣的天氣,稀薄的云層覆蓋了天空,光線接近于漫射光,充足而且不過分強烈。這種光線下幾乎沒有陰影區,有利于表現主體,尤其是利于表現華萊士躺在拷問臺上受刑時的俯拍鏡頭。同時,導演也考慮到了英倫多陰少晴的天氣,更顯得真實。
我們驚嘆于《勇敢的心》帶給我們如此深刻的心靈震撼,盡管追求自由與否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但是我們還是能夠為一部電影去憤怒和落淚,畢竟真正的自由來自我們的內心。眼前這個時代,價值觀接近崩潰,反諷黑色幽默大行其道,人們逐漸已經淡漠了曾經屬于我們的那些單純的感動。通過這部影片,我們仍然相信,我們憤世嫉俗的外殼下面,仍然有一塊真善美的凈土,有一份我們自己的追求。
(作者簡介:孔鳳華,九江學院副教授;熊淑英,九江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