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教育的決定》中特別強調,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由此可見,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經把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并付諸于實踐,中國已進入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時代。眾所周知,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的思想,它實現了教育對人的全面關懷,加強人文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其中加強人的音樂文化素養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高校音樂教育的水平和質量在某一方面影響著國家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成敗。
中國傳統音樂藝術在公共音樂教育的發展中應該占有重要地位。2002年5月,由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教育規程》中指出了,要通過藝術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藝術文化傳統,提高文化藝術素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激發創造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階段,社會對大學教育質量的要求越來越強烈,高等院校應更加重視學生綜合知識的豐富、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為了配合增強大學生民族意識與提高綜合素質的時代要求,本著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1]為原則,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媒介感受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以文化生活為積淀從中體驗音樂本質美,繼而在整體上認知音樂的文化內涵與外延,樹立正確的民族音樂文化觀。
隨著中外交流以及內地與港臺之間交流的日益頻繁,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習俗、精神、藝術形式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理解,中國傳統音樂作為至今仍保持原生態的底層文化將必然是有很大的關注度。但隨著歷史的進程,傳統音樂的生存環境逐漸縮小,它的持續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作為為國家培養高級人才的高校,應當將傳統音樂這一傳統音樂文化遺產引進高校。引導其可持續發展不僅是新時期我國建設小康社會,促進文化繁榮的要求,也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傳承人類文明,弘揚民族文化,構建和諧文化的期待。
第一,中國傳統音樂藝術是反映本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半個世紀以來民族音樂學的迅速發展,“文化中的音樂”[2]這一觀念已被國內外音樂界人士所普遍認可。通過音樂賴以生存的具體社會文化背景去理解和感受音樂并從中體驗這種文化,已經成為國外貫徹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方法。音樂作為文化的載體,它是在人類有了交流后產生的一種藝術形式,每種音樂風格的形成,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產生的。特定地理環境下人們的性格,一定地域內長期沿存的民間風俗習慣,人民的欣賞愛好,特別是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哲學、美學思想對民間文化生活的影響,以及重大的歷史變遷對社會文化的分解和融合,無不影響著民間樂曲風格的變化和發展??梢娢幕c音樂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習中國傳統音樂藝術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生動而有效的途徑。音樂教學從音樂出發,結合民族學、民間文學、歷史學、社會學、宗教學、心理學、語言學、音樂學等學科,音樂文化將音樂課與多種人文學科相結合。所以在進行音樂教育的同時,其它學科的知識擴大了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通過學習音樂,又開拓了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內涵。
第二,中國傳統音樂藝術引入高校體現了當代高等教育的多元化素質。當代高等教育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提倡教學內容多樣化。中國傳統音樂藝術中的最經典部分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教學內容拓展的對象。從學科理論的角度分析中國傳統音樂,注重用音樂學的方法與視角來分析音樂藝術,同時也是用文化的視野來體證傳統音樂文化,使音樂藝術與傳統音樂文化得到跨學科的溝通與融合,相得益彰,各顯風采。中國傳統音樂綜合了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宗教學等學科知識與理論,將中國傳統音樂藝術引進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必能開闊學生視野,方法互觀,多方統籌,做到多學科交叉,內容豐富多元,充分體現了當代高等教育應該具有的多元化素質。
第三,中國傳統音樂藝術增強學生鑒賞力、審美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藝術。通過音樂的理解與感受,實現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及認識,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對音樂的情感體驗,不僅來源于音樂的音響,也來源于與音樂相關的文化信息和具體形象。中國傳統音樂藝術與其所存在的特有傳統文化增強了學生對音樂的審美感受。
通過教育進行創造力的培養,是21世紀時代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文中指出:“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了……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創造性的活動。”音樂教學同樣擔負著培養學生創造力的任務,這對傳統的以知識技能為主要內容的教學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轉變。創造力的培養包含著許多因素,其中,豐富的文化知識就是眾多的因素之一。因為創造的過程是在現有資料的基礎上通過想象進行的過程,積累得越多就越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大家都知道中國的藝術重點之一就是營造音樂的意境,在欣賞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的過程中,自然可以極大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增加學生想象力的同時,必定有助于創造力的培養。另外,欣賞音樂本身,就是極富創造性的“三度創作”,音樂藝術的編創過程、演奏、演唱的過程和欣賞過程都是創造的過程??梢哉f,在音樂教學中,處處都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第四,中國傳統音樂藝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審美觀、增強民族精神。一個民族需要的教育必須建立在本民族的文化之上,才有利于整個民族精神的傳承,也才會使一個民族有高度的凝聚力,也才會使下一代有民族自豪感。李嵐清提出“發展民族音樂教育,提高民族音樂修養”[3]是對子孫后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音樂教育的可貴教材,更是世界音樂文化寶藏中的瑰寶。傳統音樂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國家的象征。每個中國大學生都有責任了解本民族的音樂。對于民族音樂的繼承和發展,音樂教育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教育,不能脫離本土文化的根,音樂教育也必須繼承、弘揚、發展民族文化,使中華民族文化能立于世界音樂文化之林。中國傳統音樂教育更有助于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樹立。引領學生進入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音樂世界,進而真正體認華夏音樂的真諦。
在多元化趨勢下的中國高等教育,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繼承和發展,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中國傳統音樂有著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及其文化內涵,它們凝聚著民族精神和寶貴的文化財富,它體現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審美習慣和審美觀。高校開展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特色課程,能夠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持續發展,并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音樂文化遺產。在如何將傳統音樂文化引進高校,與現代教育相結合的基礎上,探索一條將傳統音樂遺產與現代音樂教育完美結合的道路。為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為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提供一項重要的參考依據,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深遠的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懂建軍.建立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J].藝術教育,2006,(7).
[2]洛秦.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J].音樂藝術,1999,(1).
[3]李嵐清.李嵐清中國近現代音樂筆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朱佳宇,河南師范大學帕瓦羅蒂音樂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