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謙·大話養生專欄
孔令謙,著名養生健康專家。京城四大名醫孔伯華嫡孫,研習太極與養生之道20余年,提出三線、四則、五法養生防治體系模式。現任孔伯華醫館館長,孔伯華國醫學堂校長。應邀在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鳳凰衛視中文臺等多家媒體舉辦養生欄目或專欄,并受邀在全國舉辦過多次養生保健講座,廣受好評。
很多人問我:“孔先生,在您眼中,怎么才算養生?”我沉思良久,卻不知如何回答。倒不是我不愿與人分享我的養生觀,而是我知道,我的養生觀,并不是他們想知道的。因為很多數人只是想知道吃什么來養生。而這顯然,并不是養生的重點。
在我看來,養生跟三個字有關:知、和、過。
知:知己
之前已經談到,養生不僅僅有社會文化屬性,也有自然的屬性,應該從這兩個方面去審視它。
而有的人對養生的理解,就是簡單地以為,掌握某種方法(比如敲打經絡),或者說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飲食,這就是養生了。實際上這是一種片面的理解。某些方法、或某種飲食,僅僅是養生寬廣內涵的一個局部,我們要說的是從宏觀上來看養生。我理解,“養”主要是“順應”的意思。因此可以說,養生實際上是一個順應的過程。順應什么呢?順應自然規律。
要想順應自然規律,首要的就是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身體,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講究養生就是徒然。
我曾經遇到過這么一位老者,大概七十多歲。他自己從市場上買了一本關于養生的書,然后按照養生書上所說的方法,結合他本人所表現出來的一些癥狀,去敲打自己的腎俞穴。結果出現什么狀況呢?敲打的后果就是這位老者尿血了。這就是因為他不“知己”,不了解自己究竟有些什么問題,需要如何對癥處理。貿然處置,當然“后果很嚴重”。
和:平和
大家還記得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那動人心魄的“和”字系列表演吧?“和”字在中國文化中有特殊的含義,在養生當中也有著不尋常的意義。養生一定要做到心情平和,與人和,與己和,與天地和。
大家都知道伍子胥過昭關的故事。楚平王聽信讒言,把伍子胥的父兄殺了,還想殺伍子胥,以絕后患。子胥先奔宋國,因宋國有亂,又投奔吳國,路過陳國,東行數日,便到昭關(今安徽省含山縣北)。昭關在兩山對峙之間,前面便是大江,形勢險要,并有重兵把守,過關真是難于上青天。子胥又急又怒,五味雜陳,一夜之間,頭發全白。由此可見,情緒的變化對人體影響是多么的大。
還有一個故事,說是古時候有個老農,很窮,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他的兒子經過了多年的努力,終于考上狀元做了大官,老農自然是高興得不得了,可誰知這一高興一笑不要緊,卻一發不可收拾,怎么也停不下來了,兒子知道后非常著急慌忙去找太醫求藥治病,太醫出了一個方子但不是藥方而是一封信,信上了了幾個字,讓這個兒子給托人送回家了,老農打開一看發現信里內容是告訴他兒子在京城意外死了,老農這一看可不得了了,悲痛就不用形容了,大哭,大悲,結果病好了。等平靜下來,兒子又回到家中告訴其真相,將老父親接到了京城。
這些故事說明什么?就是不論遇到什么事,都要讓自己的心態處于平和。而這又靠誰呢?一定是靠你自己。外,與朋友相和,與父母相和,與兄弟姐妹相和,與自己的伴侶相和;內,與自己的心相和。這樣才能夠達到一個和諧的狀態。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時時努力,讓自己的心態處于平和狀態。
過:無過
曾經有人對我說,我一日三餐這樣安排,日常生活是那樣做的,晚上睡覺前又如何如何,一句話,我可注意身體了。對此,我的回答是,你“過”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養生保健是為了獲得健康長壽這一目的,就此意義上來說并不為過。但若是要此生保持青春,長生不老,則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此本就是過頭了。或過于追求某種靈丹,也是過了,過了就必有所失,“過所不及”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失去什么?至少是失和了。須知養生絕不可為養生而養生,而是要順時而隨便,若為養生而養生,其本身就是一大過失。
我們不可能無失無過,譬如丟掉某樣物件或壽終。但從人生來看,則可以無過。養生也是如此,任何事情我們均應當但求無過。就過失二字而論,過的含義多指空間,失則多有時間上的含義,俗稱過失、過去,叫慣了,習用慣了,也就將其真實含義丟掉了,失去了。中醫能夠防病治病的道理,其玄妙處就在一個“中”字上,使我們人體陰陽平和,不過、不失、不丟,防病或治病之理法同樣在于以藥物或食物之偏性來糾正人體陰陽之偏性,從而獲得均衡,使之不過、不失。而日常飲食之養,同是以食物之平性使人體陰陽時時保持在一個平和之狀態,同樣是不過、不失。
《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實是教導我們要有涵養功夫,而涵養功夫之關鍵,乃在于“中”字上。有關中和之理,其實在傳統體育項目“太極拳”里表現得淋漓盡致。首先,太極拳要求無論是站樁還是在行拳過程中,始終要求要做到“立身中正”。只有做到“立身中正”,才可以感覺和體會到太極拳的飄逸和隨暢。何以如此?確是因“立身中正”之故,使周身氣血得以周流往復,而貫注周身。先師孫劍云說:“形正則氣順,氣順則周身血脈貫通。”血脈貫注則有生命,血脈貫通則少病,此與醫理是一致的。
《揭開健康長壽的秘密:養生到底養什么》
精彩內容摘選——
《呂氏春秋》中有:“知生也者,不以害生,是謂養生。”這句話的意思倘若用白話來直譯就是:首先要做到不殺生,即不要對自己下黑手,更不要對他人下黑手。如此你就是養生了。我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當前有不少人在對自己下黑手。比如有的人說自己如何如何忙,經常連續幾天不睡覺,然后問我如何養生,我真是無言以對,他都對自己痛下殺手了,還談什么養生呢?更何況養生的含義絕不是僅僅幾個方法而已,更深一層的含義是告誡我們應該首先要養性,知道如何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