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堂教學需要特定的語言環境,這種環境是語言交流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發散思維在優化課堂語言環境、激發英語學習興趣方面有獨到之處,它能促使學生不斷地進行判斷、假設、否定、明確直到肯定進而完成推理過程,實現教學目標。它是一種推測、發散、想象和創造的思維過程。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營造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語言環境。
一、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點燃發散思維的火花
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把握自己的情緒,讓微笑與鼓勵貫穿課堂,和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使他們都能感受到課堂的歡樂,以此喚起他們的積極情感和學習興趣,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千萬不能擺架子。應時時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切和熱情,營造寬松、和諧、活潑的課堂氣氛。第二,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投入、暢所欲言,讓他們感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使其能沖破束縛,自由地各抒己見,這也有利于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第三,向學生提問時,需給予他們足夠的判斷時間,讓他們有自我發現錯誤、修正錯誤的機會,或利用引導性問題鼓勵他們深入思考,大膽回答。即使他們回答得不準確、不全面,也不批評或挖苦,應該耐心開導,使他們重新判斷新的答案。這種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激情、挖掘他們的創造潛能。
例如,在講授現在進行時的第一節的生詞時,筆者儼然一個天真快樂的學生,毫無架子地邊跳邊說:“What amI do-ing?”隨著我活潑的表情和動作,學生也踴躍地答:“You ale jumpmg,”我一邊口頭重復他們的答案一邊板書,并故意把答案“jumping”寫成“jumppmg”,一直專注于我的表演的學生很快發現了拼寫錯誤,并因我沒有架子而大膽提出質疑,此時我懷著感恩和虛心的態度接受學生的糾錯。師生之間這種互相改正錯誤的過程營造了和諧的課堂氣氛,為學生創造了發散思維的機會。另外,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創造發散思維的積極性。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可用“Good,but…”等評價用語,在肯定成績的前提下指出錯誤,這樣的過程能讓他們感受到思考的愉悅和開口的收獲。
二、整合零散的教材知識。培植發散思維廣度
英語知識點是發散思維的出發點,即發散點。英語知識(語言、詞匯、語法)博大,教學內容豐富,知識點繁雜。因此,教師要根據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對其進行有機組合,使學生能多方位、多角度地感受知識、思考問題,進行發散思維。在這個過程中,應幫助學生挖掘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探索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案。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把握準發散點,確定各個環節的發散點之間的聯系,并進行串聯。教師在呈現新材料的過程中,還得注意新舊材料的優化組合,巧設情境、導入新課。各個教學環節之間過渡要自然、銜接要流暢,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地進行整體的“復習-呈現-操練-鞏固”。例如:授講“The Olympic adventure”這個模塊時,課前可盡量搜集有關Olympic sports的材料。如play baseball,football,basketball;throw a frisby;ride a bike,a home;ny kites,planes;swim,run,jump等,以playing games的線索貫穿始終,整節課以talkingaboutgames-learningaboutgames-having a match為主線,把教學內容從舊到新、由淺入深逐層深入,步步遞進,收放有度。這樣教學,能讓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英語課堂的學習活動之中,培植了學生發散思維的廣度。
三、設計別開生面的呈現方式,拓寬發散思維的新奇思路
別開生面的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會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求知、求異思路,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這些形式有利于訓練學生的多解、好比、善變的思維,調動他們的發散思維,從而開發創新潛能。
1,綜合發散形式。呈現新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舊的知識去挖掘本節課所有語言點的溝通關系網,讓所學內容與舊知識過渡自然、渾然一體。如,在教學“The Weather”模塊時,筆者從月份開始入手,帶出季節的劃分,再以四季為線索,講每個季節的特點,詳講氣候特征,最后再拓展到每個季節的活動項目及不同國家同個時期的不同氣候特征。這樣,學生在同一時間內可以了解到多種綜合性的內容,利于他們發散思維。
2,對比發散形式。對比引入,是廣大教師常用的新課呈現方式,通過同類比較、新舊對比、數字顏色的比對,使新課內容形象具體、通俗易懂。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課前必須認真研究并熟悉教學內容,找出具有相反、相似甚至意思相同但表達不同的句型結構,憑借多媒體的生動畫面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樂比、善比,從而培育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3,縱橫發散形式。為了使學生在最短時間內進入角色,筆者在每一節的導入時,都先檢查上一節課所布置的FreeTalk,要求他們盡可能多地使用與前兩課相關的詞語和詞匯,必要時可給出關鍵詞,采用縱向發散創景復習,在上課的前5分鐘進行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話題演講。然后再采用橫向發散形式進行模擬動作教學導人新課,逐個引出本節的新知。當學生由于怕說錯而不敢發言時,教師可以采用導入時的熟悉詞組鼓勵他們進行橫向思維活動。將學生置于知識交替的情景中,使其思維不會因內容枯燥而停滯,從而調動他們的樂解、善解思維,促進智力發展。
四、巧妙設置課堂提問。拓展發散性思維的深度
課堂提問是課堂大舞臺中一個很重要的鏈條。所以,要精心設問。教師在備課時首先應在教材和學生兩方面下工夫,精心設計能緊緊圍繞教學目的、體現教材的重難點的問題,不僅讓學生知道What is it?更要讓學生知道How does itgo?Why does it go like this?How wouldyou give the ending for it?How you feelif it has another ending?這些問題,由淺入深,緊密關聯,有助于為學生創造情境,體會其中_的妙處,享受漸入佳境的喜悅感。問之得當,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發展學生智能。問之不當,則往往啟而不發,最后變成教師自問自答就無從談及發散思維了。
中學生思路敏捷、思維活躍、聯想豐富、求知欲強、勇于創新,因此。我們只要注意設計有深度的課堂提問,就一定能盡快拓展其發散性思維的深度:發展學生橫向、逆向、類比、聯想等思維,使他們不只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努力學會結合已學知識去探索、創造。塑造創新思維,發展創新能力。
總之,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精心地進行課堂設計,在綜合自然地講解課文知識的同時。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愉悅的語言環境,有意識地發散他們的思維。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發散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