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關于中學生離家出走、自殺或由于敵對情緒引發的傷害事件,常見報端。觸目驚心的事實,已向我們發出了危險的信號,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受到重視。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和方式有多種,其中重要的一種是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在教材學習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教材中可挖掘的心理輔導因素很多,但我們應該從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去考慮確定。首先,語文是一門具有工具性、思維性和人文性的學科,這就要求我們滲透的內容須有利于學生掌握祖國語言這一工具。發展思維能力和體現人文精神。同時,青少年學生由于受各種原因的影響,心理負擔日益沉重。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考慮。在語文教材中挖掘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具體操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通過剖析課文主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語文教材中課文大都蘊含熱愛生命和熱愛生活的主題。語文教師在備課時就應該注意作者所表達出來的高尚的、積極的情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從而使學生能夠積極面對人生,懂得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比如課文《老山界》,它是一篇回憶錄,真實地記敘了紅軍翻越“第一座難走的山”的過程,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在艱難困境下,應該保持樂觀主義精神。在學習《我的呼吁》時,通過理解史懷哲的“尊重生命的倫理”的具體含義,使學生們意識到自己是有生存意識的生命,從而肯定自己的生命價值。有了這種認識,學生就能改變以往消極的生活態度,從而開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而不再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2,通過剖析典型人物的心理特征來讓學生明辨是非,化解其心理沖突。《三國演義》中的馬謖就是一個自負者的典型。他自以為熟讀兵書,精通兵法,受命去守街亭時又不聽部下的勸言,扎營在山上,導致街亭的失守。通過這一人物形象讓學生認清自負的危害。又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藺相如,多次受到廉頗的惡語中傷,但并沒有計較,而是采取寬容的態度,禮讓廉頗,最終二人結成生死之交。語文教師可以通過這一人物形象,讓學生明白嫉妒只會害人害己,而寬容卻可以利人利己,使學生學會寬容待人。再者,《崤之戰》中的秦穆公,剛愎自用,傲慢無比,譏諷蹇叔的哭師,結果損兵折將,敗師于崤,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白了自滿的危害。總的來說,通過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心理特點,讓學生對照自身平時的心理狀況,可以及時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3,通過表現愛情的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性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處于青春期,他們對自身生理上的變化一方面感到興奮好奇,而另一方面又感到困惑焦慮,倘若得不到及時的適當的性知識傳授和性心理的疏導,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的問題:很多中學生強烈而頑固地表現出對異性的愛慕之情,由于這種情愛常常是得不到回報的,有的學生自己認為這種心理是有違“社會道德”的,因而多數會陷入熾熱而又痛苦矛盾的感情漩渦中不能自拔。有的甚至因此而導致心理障礙或精神異常,還有的則因得不到回報而由“愛”轉“恨”,在愛與恨的沖突下釀成悲劇。因此,對于已經形成這些情緒的學生,必須通過師長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形成正常的性心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語文教師在上《鵲橋仙》、《孔雀東南飛》、《致橡樹》、《雨霖鈴》、《一剪梅》等課文時都不應該諱言愛情,相反應該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愛情觀教育,讓學生通過作品的兩性關系的分析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愛情。我們可以明確地告訴學生,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但中學生還沒有建立愛情的條件和基礎,應該珍惜彼此之間純潔的友誼,男女同學間的交往應該做到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相互尊重,相互幫助,胸懷坦蕩,平等寬容,以誠相待。
4,通過名言警句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語文學科中的名言警句數不勝數,有的談自信,有的談恒心,有的談毅力,有的談勤儉,語文教師可以針對某些學生心理偏差,摘錄相應的名言警句可以啟示警戒。“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培養學生勇于實踐的精神;“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可以克服學生脆弱的心理;狄更斯的“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讓學生走出意志薄弱的陰影;“人心齊,泰山移”則使學生懂得主動與人合作,拋棄孤僻,唯我獨尊的不健康心理;“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讓學生改變遇到挫折就懼怕的心理。總之,運用好這些名言警句就可以給學生啟迪,使他們的心理變得正常、健康。
二、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文是客觀生活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鏡”。在作文訓練中,不僅要提高運用書面語言的能力,還要不斷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質,進行自我凈化等。作文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它在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1,各種不同類型的作文形式都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由于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中學生在作文中很容易流露出低沉、消極的情緒,或悲嘆人生的寂寞,或感慨世態的炎涼,或泣訴命途多舛,給人一種前途渺茫、無可奈何的冰冷感覺。針對這種現象,語文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寫關于“自信”、“自卑”的話題作文,讓學生盡情地抒寫自己或他人在學習生活中因自信或自卑而引起的種種故事,從而使他們明白自卑是懦弱的表現,自信是成功的先決條件,自信能使人神采飛揚。語文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以“壓力”為題作文,通過作文使學生正確對待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調節好自我心理,使學生真正從個人本身出發貼近自己,貼近生活,面向現實,鑄造美好心靈。
2,改變作文批改觀念。要轉變作文的批改觀念,語文教師就要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擺正自身位置,把自己當成學生作文的參與者、與學生一樣的生活體驗者和學生思想的交流者。具體的說就是作文評改要改變以往刻板的、程式化的、冷漠無情的舊臉孔,而多一些真情實感,多一些人情味,多一些對學生的關愛、理解和溝通,從心靈和感情上打動學生,對學生在作文中表現出來的痛苦和壓力,語文教師應該及時給他們施以“心理按摩”,幫助他們克服消極心理狀態,完善自我人格,從而逐步形成健康心理。例如,一位學生在作文中表露,因為自己成績不好,不敢和同學交流,怕同學取笑,因此感到很沮喪,自己感到壓力很大。我們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寫上:“我能想象你的顧慮和不安,人生誰沒經歷過幼稚、失敗?我和你一樣,也是從害羞、幼稚、失敗中走過來的,誰能說失敗的背后不是成功呢?打開你心中的閘門,傾吐你心中的話語。我期待著與你一起分享你成功的喜悅。”這里,語文教師以平等的人格,真摯的情感,充分的理解和信任,與學生交流內心的想法,使他們不會為自己的不足而灰心,而為語文教師的理解和信任所感動,學生就會打開心扉,盡情傾訴,心里不再處于壓抑狀態。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靈活多樣的。我們應該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方式方法,教會學生如何克服心理障礙對他們健康成長的干擾,使他們成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