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與人合作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的能力。為學生的自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但在實施合作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的性格不同,能力有差異,出現了一些問題:優等生思維靈敏,表達能力強,處于合作學習的優勢,大部分活動時間及內容被他們占領、活動的任務被他們搶先完成,學困生往往處于被動狀態,他們光聽不說、不動,成為看客。這樣的課堂教學表面熱熱鬧鬧,實際上有一部分學生未參與其中。久而久之,造成了教學過程中的不平衡,學困生的參與意識越來越弱。交流能力越來越差,自信心減退,學習成績難以提高,形成兩極分化的局面,違反了“新課程”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宗旨。
面對如此情況,作為教師,我也曾一度困惑、苦惱過。后來我請教了一些經驗豐富的同行前輩,并不斷參看教學資料,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試驗,我認為要使學困生找回自信,采用小組合作方式學習較有效。
一、激勵參與,消除自卑心理
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會優等生學會傾聽是合作學習的基礎。當學困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時,優等生能靜靜地傾聽,給他們表達的機會,這樣一來,學困生自卑感隨之消除,心扉打開了,信心也就慢慢培養起來了,參與合作學習就不是一件難事了。另外,要不斷增強學困生參與的意識。在他們積極參與過程中,只要有一丁點進步,我都大力表揚鼓勵,讓他們不斷嘗到合作學習的甜頭。隨著活動的增多,他們會感到合作學習的快樂,有了愉快的心情,參與意識也就增強了。時間久了,他們就融入到合作學習活動中了,甚至成為不可缺少的一員。
二、精心搭配,加強組員溝通
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科學、合理地組建小組。在組建時,教師直該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熟悉他們的性格、能力、興趣、愛好、成績等),把優等生與能合得來的學困生結合成一組(還要兼顧男女的搭配),每組4至6人為宜,這樣學困生在組內能毫無顧忌地說話,發言權得到進一步發展。這樣組成的學習小組,經過—段時間地努力和實驗后,學生在相互合作中,會得到跨越式的發展,使優秀生“飽之而食”更顯優異,學困生“吃得了”,學習成績有了提高。
三、主動交流,激發交流欲望
交流對學困生來說是個難點,因為他們的知識基礎差,無話說;他們的表達能力差,怕交流;他們的自卑感強,怕人笑話,不愿交流。為了克服這些不良的想法,每學期開學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班上開展“我會聽,我會說,我會寫”的專題討論,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克服怕交流、不愿交流的想法,為交流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工作。教學中進行小組交流時,我特別關注學困生的發言,給每個學困生創造講話的機會,并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例如在學習《一張照片》時,我讓學生分別拿出自己喜歡的照片,進行觀察,回想當時照像的情節,看著照片把當時的場面敘述出來,在小組上講給大家聽。開始時,班里有位學生始終沒有發言,看著手中的照片果坐在那里。我急忙坐在她的身邊,一步步引導她。我問道:“方迪,告訴同學們,你這照片是誰照的?”方迪回答:“是我舅照的。”“他為什么要照這照片呢?~他工作的地方很遠,很難見到我和妹妹,于是就給我和妹妹照了這照片帶走了。”“你當時的心情怎樣,你和妹妹是怎么做的,講給我們聽聽好嗎?”她很拘謹地把當時情景及自己的心情講了出來,我立即對她進行了表揚。班級交流時,我又鼓勵她給全班同學說,培養她交流的膽量。從那以后,每次交流活動時,她都積極發言,不再膽怯了。
四、創造機會。讓學困生體驗成功
成就感是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是人們實現自我價值,得到認可的心理需求的滿足。學生體驗成功的機率越多,獲得的成功感就越強,創造成功的積極性越高。為此,我經常給學困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在教學中,我對不同問題我采取不同的授課方式,有些講深講透,有些點到為止,適當放開,鼓勵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讓他們取得成功。樹立成就感。例如在上《始得西山宴游記》時,我向學生介紹了對比閱讀法,并簡單分析了文章的內容,然后要求小組自選篇目進行對比閱讀(課內外均可),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組找《小石潭記》,有的組找《與朱元思書》,有的組找《醉翁亭記》,而且分工明確:他們從寫作背景、思想內容、寫作手法等方面比較其異同點。最后幾乎每個小組都有一篇“研究成果”。我征求大家意見,進行篩選,挑出最好的幾篇進行展示,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此外,教師還要及時注意學生的反饋。不斷更換教法,提高合作的效果。在小組學習一段時間后,我對學生進行周期性地測評,從而發現不足,及時更正,更換教法,提高合作的效果。我們可從四方面進行:學生自評收獲和不足(自我反省);尋找解決辦法(師生互動);測試所學知識掌握效果(目標測試);小組之間進行對比(加強交流)。然后,依據這些方面的結果,進行適當的調節,不斷更換教法,提高合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