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作評改”的含義和構成因素
所謂合作評改,即是指課堂評改作文時以異質小組為主要組織形式,根據一定程序和方法促使小組成員互相合作,達到共同的評改目的,并以小組總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由此,構成合作評改的因素必須有:異質小組形成和管理、評改目標、個體責任、榮辱平等的機會。
二、合作評改的實踐探索
(一)師生合作,作好準備
俗話說得好,不打無準備的仗。要打好“作文評改”這一持久戰,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1,調查、測評學生的現有作文水平。學生個體現有的作文水平包括語文知識積累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是關系“合作評改作文效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師必須在進行合作評改訓練之前做好這兩方面的調查測評,調查測評結果則作為科學組合小組的必要參照。
方法:瀏覽所有學生小學六年級的作文,對他們的當前作文水平做好記錄,做到心中有數;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對寫作的態度、對初中語文教師的作文教學建議等;測評,對全班學生進行一兩次即席作文測評,進一步掌握全體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語言表達能力。
2,建立合作評改小組。根據調查、測評的結果,每四人組成一個合作評改小組,作文水平面優一人、中一人、差一人等,這樣的異質組合,有利于優帶差,共同提高。然后各小組推選一名組長(也可輪流做組長),全面負責本組的評改活動。
3,制定具體適當的評改標準。根據中考作文評分標準和作文寫作指導時所歸納的作文知識、規律,組織全體學生商定相應標準,亦可根據每次寫作訓練目標制定本次評改標準,各小組還可以根據成員作文實際水平制定當次標準。標準應是靈活多變的,特別是對于一些具有特殊優點、感人至深的文章或個別錯別字現象嚴重、語句尚寫不通順的文章,則視特殊情況特殊處理。
4,建立寫作材料文庫。要求學生平時多讀古今名篇、報刊的優秀作品,多看新穎的寫作技法,領悟別人成功的實踐經驗,每人還應該備一本摘抄本,編好目錄,定好方向,經常收集、剪貼好詞好句好文章,建立寫作材料文庫,以讀導評,以讀促改。
5,專題強化訓練,培養判別力。可從常見的問題入手,如記敘文的“記敘不具體、詳略不得當、結構不完整、布局不合理”,“未能恰當運用議論、抒情”;說明文的“未能抓住被說明事物的特征進行說明”、“說明順序不合理”、“不能恰當運用說明方法”、“結果不嚴謹”;議論文的“論點不明確、不鮮明”,“論據不充分”,特別易犯“論點加事例的‘積木病”’。經過專題強化訓練,大部分學生都已具備較強的辨別能力,一般的文章拿到手,一眼就能識別優劣之處。
6,示范評改,師生共改。教師挑選一兩篇有代表性的或優或差的作文,圍繞某一目標,如選材,指導學生一起評改,看看此文所選材料是否圍繞中心、能否很好地突出中心,再在一個小組內由組長主持,一人記錄,一人代表小組發言,其他成員可做適當補充。通過示范,逐步把學生引上合作評改之路。
(二)生生互助,合作評改
1,布置任務,點撥方法。每一次教學活動都必須完成一定的任務,這個任務既是老師要完成的教學工作,也是學生學習后應達到的課堂目標。每一節作文訓練課,教師都要根據教學計劃制定訓練的側重點,作文評改時,再根據此次訓練的側重點確定相應的評改內容。如訓練內容是觀察和描寫景物的特點,要求能抓住景物的特點,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對景物進行具體描繪。此次的評改就針對景物特點、修辭手法、具體描繪進行。這樣指導使評改目標明確,學生在評改中能切中要害,從而保證評改質量。隨著訓練內容的不斷深化,學生的評改能力則逐步提高。
2,咬文嚼字,自改作文。進行合作評改之前,先讓學生自己修改一次。葉圣陶說:“文章寫好以后,念它幾遍,至少兩三遍。凡是不通的地方,有廢話的地方,用詞不當的地方,大致可以聽出來,要多念多改,作文進步才快。”可要求學生根據這個辦法,自主修改,把遺漏的地方補上,把多余之處刪去。有的文章可采用冷處理,文章擱置一兩天再拿來看時,想法與寫作時的構思又已不同,應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咬文嚼字,盡最大努力修改。
3,合作評改,集思廣益。小組評改作文可分為兩種形式進行:
(1)評改本小組成員的作文。這有點類似于教師對學生的當面評改。每位成員先說說自己這次作文的構思、表達,其他成員品讀該作文后,小組討論,各抒己見,讓該學生當場明白自己的作文的得失,同時也提高了對他人作文的鑒賞能力。最后小組形成一致意見,小組長或小組代表打上作文等級。仍以“描寫景物”為例,一學生主要寫了自家院子中的“歲寒三友”,菊,梅都描寫得栩栩如生,但在寫竹子時,他寫的是春天的竹子是如何充滿蓬勃生機,另一同學指出,如果寫的是冬竹,更符合“歲寒三友”的稱呼,這一學生猛然醒悟。雖是一個小小的建議,但學生的收益不僅僅是把春竹改寫為冬竹這么簡單,從此以后,該學生寫作文就不再犯前后不照應的毛病。
(2)評改其他小組成員的習作。先每人批閱一篇,要求用符號修改法圈點錯詞、病句,寫上評語,然后四人一組輪換查閱,補充自己的不同意見,在組長的帶領下,共同圍繞評改目標商討,組長代表或組員輪換寫上總評,打上等級。最后組員共同品評本組評改的最佳之作,記錄員把品評結論記錄下來。以便下一步發言。這樣的評改過程,可以加強小組每個成員的責任感,充分發揮了個人自身潛能,又體現了成員的合作,同時在充分發表個人看法時,其他成員也能從中受益。
有人擔心作文基礎差的學生可能會錯改別人的作文,其實這一點也無須擔心。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有些學生雖然寫不出好作文,但在評改別人的習作時,或許是特別上心的緣故吧,有時還真提出了一些與眾不同的看法。何況還設置有組長把關和教師抽查的環節呢。
4,推介佳作,評選先進。各小組完成評改任務后,教師要及時組織全班學生總結評改經驗及推介優秀習作。對于各小組選出的佳作,可當場朗讀,小組發言人要向全班匯報本組討論情況。對于中肯的意見,特別是有創意的評語,教師要當場表揚鼓勵;對于評改欠缺之處及提出的尚未解決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啟發,再讓學生共同討論,總結出最佳意見。
推薦出來的佳作,要給予獎勵并裝訂成冊,成冊的習作在學生中自由傳閱,互相交流,學生從中再次受益;每次推介結束后,評選一兩個優秀小組,讓學習委員或科代表做好記錄,學期結束后評出優勝小組。通過這樣的評議,習作者和評改者都獲得了成就感,大家的寫作水平和鑒賞能力也在共同評改中穩步提高。
5,檢測把關,確保成效。為了預防少數學生游離于小組活動之外,教師除要求各小組嚴格要求小組成員,并把任務具體分工外,還需采取其他檢測方式來把好關。檢測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1)巡視課堂,及時提醒。一發現厭倦評改,開思想小差的學生,及時個別提醒,讓其馬上專心評改。
(2)抽查。
(3)個別談話。
(4)情感傾斜。對于作文基礎差的學生,多關愛,多指導,發現他們寫作及評改中的點滴進步,及時當眾表揚。
每次評改活動結束,要求學生反饋評改建議,以便及時改變和確定下次的評改目標,力求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滿足學生需要,也便于下次評改更能顯示學生的集體智慧,確保學生在合作評改中“改”有實效,“評”有收獲。
通過以上的合作評改,促使學生發揮了自身的潛能,擺脫了對教師的一貫依賴,學會了合作,懂得了鑒賞,培養了交流能力,學到了終身受用的知識,擁有了終生受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