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諾丁漢大學克里斯多佛·戴教授在其《保持對素質的激情》(2008年)一文中指出,優質教育與優秀教師具有以下幾個特征:首先,優質教育取決于教師的理論水平、個人能力、專業知識及其對學生的情感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結合(Palmer,1998;Hargreaves1998,2001)需要完全投入到他們的工作當中去。換言之,優質教育,是一項充滿激情的事業。第二,優秀教師會把關心學生當做工作職責的一部分,這種關心會使學生獲得幸福感及提高學習成績。因此,普天下的學生都認為優秀的教師是那些關心他們的人。第三,優秀教師對自身有認同感。通過這種認同感可以回應、反思并處理他們的教育理想、信念、社會地位以及更為廣泛的社會、政治、環境之間的關系,這對教師自身的動機、承諾與效率是十分重要的(Dayetal,2007)。第四,優秀教師理解自身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的能力大小至關重要。優質教育“需要情感與自我知識的聯系”(Denzin,1984;Zembylas,2003:213)。第五,優秀教師需要滿懷希望并且具有達觀的品質和很強的適應力。從以上五個特征可以看出,教師對教育、對學生的激情非常重要。
在1999年版的牛津詞典里,“激情”的定義是“能夠強烈地影響或打動思想的感情”。這種感情可以產生一種推動性、激勵性的力量。人們對物品、事件、人物都會產生激情。保持激情可以創造出能量、堅毅、信念、承諾與對某些人的喜愛之情。激情可以擴展人們的視野,使人產生實現目標的堅定決心。但是激情也可能限制視野的拓寬,而且可能導致人們目標狹窄地以犧牲其他東西為代價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克里斯多佛·戴教授認為,激情的燃起與熄滅是與個人處境與社會背景密切相關的。如果要求教師在每年每期每月每天都充滿激情,這對教師的身體和心靈都會帶來巨大的壓力,因為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也許會遇到很多困難,如領導的漠視、教師的排斥、落后學生的搗蛋、媒體的批評、知識的更新。以及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失衡等等。因此,作為教師來說,必須做好迎接上述挑戰的準備,以保持對教育教學的激情。那么,教師應該如何保持對教育的激情呢?
前些時候,我們曾到日本進行教育考察。眾所周知,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經濟與社會迅猛發展,其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及其教育的高速發展。然而,是什么因素促使了日本教育的高速發展呢?因素很多,其中日本教師的素質(這里所說的素質,不僅僅是指教師的知識技能、思想品德、教學能力,同時也指一種能夠激勵教師工作的激情),特別是教師的激情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在日本,教師的地位是較高的。和國家公務員同等。教師是社會令人羨慕的職業。日本教師工資收入的地區差異很小,教師個人收入的差距也不大,教師工作積極性的來源主要不是教師的工資酬勞,而是教師本人對教育的熱忱和對學生的熱愛以及對自我價值的實現,一句話,就是對教育的激情。而這種激情是來自對教育職業的熱愛,來自對自身價值的自我實現,來自從教學中體驗到幸福和快樂。心理學認為,當一個人在工作中感到幸福和快樂的時候,就會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極大滿足,從而迸發出巨大的工作熱情。因此,教師對教師職業“幸福與快樂”的體驗和感悟對教師保持對教育的激情極為重要。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教師職業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蘇聯教育家加里寧說“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此外,“教師是園丁”“教師是春蠶”“教師是蠟燭”“教師是孺子牛”“教師是人梯”等等都是人們對教師的贊喻。這些溢美之詞說明教師是受人尊重的,教師職業是在巨大的付出中享受快樂的職業。因此教師要享受到工作的快樂和幸福必須要有付出,而教師的付出最終就是要使學生獲得幸福。
劉次林在《幸福教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一書中指出,教育過程,對師生雙方來說應該是一個充滿幸福、充滿快樂的過程,他們應該體驗到職業的幸福與學習的快樂。理想的教育應該讓每個學生都能幸福快樂地度過一生,這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而且,“教育的幸福應該既包括學生的幸福,也包括教師的幸福,這兩者是相互聯系的。其中教師又要起主導作用,他要對教育的幸福負主要的責任”。謝利民在《論有效課堂教學的教師素質》(見《課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5期)一文中也認為,“教師在職業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幸福感,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對學生的無私關愛,對學生具有教育作用,在學生幸福成長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可見,為了每個學生的幸福人生,是我們教師職業幸福的重要追求。
首先,教師必須有為教育事業奉獻終身的理想,必須有把學生培育成人成才的理想,必須有在育人過程中促進自己專業發展,實現專業自我的理想。簡言之,就是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熱愛就是一種動力,就是一種工作的力量。有了熱愛,就會在工作中充滿激情,正如孔子所云:“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有了熱愛,就會在工作中享受快樂,就會把教育培養學生作為自己人生最大的樂事,正如孟子所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其實,愛的本身就是一種快樂。
其次,教師必須要提高自己的素質和水平。因為它是實現教師職業幸福的重要基礎。為了實現教師的職業幸福,教師必須要成為受學生歡迎的人。試想,一個不受學生歡迎的人哪來的幸福體驗?哪來的快樂可言?對教師來說,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是走向教育幸福的必由之路。正如一位教師所說的那樣:“教師幸福的首要條件是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包括文化素質、教育與教學能力、個人修養等方面。教師各個方面的素質提高以后,學生就會尊敬你,家長也會敬重你。也就是可以獲得家長和學生以及社會對你的認可,幸福也可能就來了。”(見王傳金《教師職業幸福研究》,上海師大博士論文,2008年)教師的素質是一個整體結構。每位教師都可以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素質。都要有提升自身素質的自覺性,有提升自身素質的意志和毅力,同時也要有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
再次,教師必須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活動的主觀判斷。當個體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時,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從而有助于活動的順利完成。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最早提出來的(見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班杜拉認為,人們對于自身能力的判斷及其對動機與行為的影響已成為影響其活動成效的關鍵因素。已有的教育研究表明,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主觀判斷與他們的教學效果之間關系密切。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見《教育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陳朝新在《論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養》(見《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一文中認為,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在以下三個方面影響著教師的行為和工作積極性:一是影響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和在教學工作中的努力程度;二是影響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學習和提高;三是影響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情緒。因此,要讓教師調動工作積極性,保持對教育工作的激情,必須提高教師自我效能感。
最后,教師要學會享受教育教學的快樂。教學是一項復雜的艱苦的工作,擔負著傳授知識技能、發展智力體力、提高思想品德的重要任務,如果教師沒有飽滿的工作熱情是無法完成教學任務的。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能體驗到教學的幸福與快樂,那么其工作激情就很難維持甚至會逐漸消失。所以,作為教師來說,要不斷地學會享受教育教學的快樂,走向教育幸福。而要做到這點,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成為受學生歡迎的人是我們廣大教師的應然選擇。為此,教師應該努力做到;1,教態自然大方,儀表端莊;2,教學目標明確,教學任務完成;3,教學內容正確、充實,條理清楚,能抓住重點、難點、關鍵點;4,教學方法恰當、靈活,善“啟”善“導”;5,教學結構嚴謹,組織合理,教育機智;6,教學語言清晰,流暢生動,富于感染力;7,課堂板書工整規范,設計合理;8,師生態度積極,互動性強。氣氛活躍。
為了學生的幸福,為了教師自己的幸福,讓我們都充滿對教育的激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