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概念。所謂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身完成某項任務或工作行為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自己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學習自我效能感就是學生對自身完成某項學習任務或學習行為的信念,換句話說,就是學生自己能否利用所擁有的學習策略去完成學習行為的自信程度。
本文分析學習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以及影響學習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并提出培養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途徑。
一、學習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對其學習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響。
1,學習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學生學習任務的選擇和學習目標的設定。學習自我效能感較高的學生會傾向于選擇那些有一定難度的、富有挑戰性的任務,他們設定的學習目標會比較符合自己的實際,是自己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因而是有效的目標。學習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學生大多傾向于選擇那些難度較低的、自己有把握完成的簡單任務,設定較低的學習目標,這些目標是不用付出多大努力就可以實現的,是自我提升價值較低的,因而是無效的目標。
2,學習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自我效能感較高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主動地進行自我管理和監控,及時發現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勇敢地面對問題,并利用各種資源采用合理的策略去解決問題,使自己的學習目標得以實現。相反,學習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自我管理和監控,或者自我管理和監控混亂,他們一旦遇到問題,不敢直接面對,容易產生認知、情感障礙,容易半途而廢。
3,學習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學習效能感較高的學生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較高的學習自信心、樂觀積極的主流情緒、堅強的意志力、正確的自我意識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而學習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學生剛好相反,他們厭學、自卑、情緒波動、悲觀、意志力薄弱、自我意識偏頗以及容易產生人際沖突。
二、影響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1,學習成敗的經驗會影響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研究表明,學生的親身經驗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最大。因為學生個體主要是通過自己的經歷來獲得關于自身能力的認識,而且他們堅信依靠自己的經驗得到的關于自身的認識是最為可靠的。一般來說,多次成功的經驗會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行為產生高度評價,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自我效能感。而屢次失敗的體驗會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從而會降低他們的學習自我效能感。
2,歸因模式會影響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歸因是指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加以解釋或推測的過程。如前所述,成敗經驗會影響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但并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會產生同樣積極的影響,所有的失敗都會產生同等程度的消極影響,成功和失敗對學生學習效能感的影響還受學生的歸因模式的影響。如果學生經常采用的是積極的歸因模式——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學習能力強,對自我產生自豪感,增強對學業成功的期望,就會提高自己的學習自我效能感;或者是將失敗歸因于缺乏努力,產生內疚感,進而更加努力地學習,愿意并堅持完成有挑戰性的任務,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學習自我效能感。如果學生經常采用的是消極的歸因模式——將學業成功歸因于運氣,成功不能夠使他們增強自信心,也不會增強對再次成功的期望,其學習自我效能感就沒有得到提高;或者是將學業失敗歸因于缺乏能力,他們就會產生羞愧、無能感,產生自卑心理,學習自我效能感就會降低。
3,他人的替代性經驗會影響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所謂替代性經驗,指的是通過提供給學生與其能力、智力等相似的他人活動成就經驗,使學生相信自己處于類似的活動情境時也能獲得同樣的成就。另外,當學生看到與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時,他可以通過從示范者那里學到解決問題的策略或方法,了解解決問題的條件,以增強自己行為的有效性,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三、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培養途徑
1,采用分層次教學,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成功的經驗。學生自身成功的經驗是影響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因此,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是培養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徑。一個班級里有各種不同層次的學生,怎樣才能讓所有的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采用分層次教學法是一個好辦法。所謂分層次教學,就是教師在學生知識基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遵循因材施教原則,有區別地設計教學環節進行教學,有針對性地實施對不同類別學生的學習指導,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從而達到總體教學目標。例如,教師可以分層布置作業,為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布置一些拔尖提高題;為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布置教材后面的鞏固練習題;為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布置一些難度較低的題目,或將難度較高的課后習題分解成難度較低的幾個小題。通過這樣的分層次教學,不同層次的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完成老師布置的對自己有一定挑戰性的作業,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習自我效能感。
2,進行歸因訓練,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歸因模式。積極的歸因有助于學生形成較高的學習自我效能感,而消極的歸因容易導致學生形成較低的學習自我效能感。為了幫助學生對成功和失敗進行積極地歸因,可以對他們進行歸因訓練。歸因訓練有以下的步驟:(1)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歸因模式。教師可以在學生作業或考試之后引導學生解釋自己的成功或失敗,并進行總結,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歸因傾向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2)幫助學生了解不同的歸因模式對自己產生的不同影響。教師可以通過講座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這方面的知識。(3)通過強化和示范,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歸因。當學生進行積極歸因時,教師對其進行表揚或鼓勵,以增加其正確歸因行為出現的次數;當學生出現消極歸因時,教師向其指出并提供正確歸因的示范,幫助其糾正不良的歸因模式。
3,采用榜樣示范法,幫助學生獲得替代性經驗。榜樣示范法就是以榜樣成功的經歷來幫助學生獲得替代性經驗。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兩類榜樣。一類是教師本身,教師對學習問題的講解和詳細、具體的演示解答等操作行為對學生是一種榜樣示范,學生從中可以判斷自己能否掌握和解答同樣的問題。另一類是同伴榜樣。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在黑板上解答演算習題等行為就是一種同伴榜樣示范行為,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判斷自己能否勝任同樣的問題。當學生看到與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伴榜樣獲得成功,會增強自我效能感,認為自己也能完成同樣的任務;相反,如果看到與自己相似的榜樣失敗,會降低自我效能感,覺得自己也不會有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