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感,通常是只對語言文字的靈敏感覺。訓練語感,就是要通過訓練使自己能透徹地了解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接近作者的旨趣。”語感對于語文學習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學要突出語感的中心地位,堅持抓語感訓練,通過語感教學來逐步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和思維能力,能收到“少教”“多學”的效果。
一、加強朗讀、背誦。培養語感
語感,首先是讀出來的,強調誦讀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之一。學生在老師的啟發、誘導之下,廣讀多背,經過一定的時間,便會融理解、朗讀技巧、心靈感悟于一體,產生豁然開朗、融會貫通的效果。在教學中,無論是泛讀、精讀,還是朗讀、默讀,都要作為一個重要的方面來抓,力求達到如下效果:
1,借朗讀,使語言表達的基本功對學生起到由浸潤到熏陶的積極作用。朗讀,能使學生逐步達到發音準確,措詞得當,說話完整,條理清晰的要求。葉圣陶先生總把有感情的朗讀稱之為“美讀”。語文教材中的篇章,在語言文字方面,都具有規范和典范性。對它們“口而誦,心而情”,心口并用,熟讀成誦,能加強語義、語體的感受能力,從而培養良好的語感。
2,借朗讀、背誦,增強記憶,積累知識。目前,有不少學生不愛記東西,也不能系統地記住學過的知識,特別是基礎較差、學習較懶惰的學生。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對他們加強朗讀和背誦訓練,充分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和主動性,增強他們的記憶力,使他們牢固地掌握知識。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生動的語言材料,廣博的知識、文情并茂的篇章。學生在認認真真地背讀中,不斷增強記憶力,而且日積月累,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逐步把這些知識變成自己的能力,以至終生受用。
3,借朗讀、揣摩、理解文意,掌握作品的主旨,提高閱讀能力。我國語言有“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特點,往往一讀即可會意,過多的分析解釋反有添足之嫌。韓愈在古文《馬說》中寫“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他認為恰到好處。為什么呢?作者用“飼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飼也”一句來解釋。學生反復朗讀課文,讀到這里,臉上會顯出會意的憤慨之情。
二、加強口語訓練,形成好的語感
葉圣陶說過:“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這既解釋“語文”這一概念,也說明了口語訓練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目前,相當一部分中學生不善于思考,缺乏創造性,聽說讀寫的能力較差。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加強口語訓練,這是語言實踐的一個方面,是學生在朗讀、背誦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是語感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步驟。學生只有通過語言實踐,才能形成良好的語感,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
結合教材,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學生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口語訓練是形成良好語感的途徑。如堅持讓學生輪流在課前幾分鐘上講臺作中心發言;在講讀課中,常常要求學生復述精彩的段落或故事性較強的課文;經常在課外組織學生進行專題討論、交談、辯論和演講。只要學生一開口,他就要借助語言思考。運用語言表達思想。這樣,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就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經過老師的點撥,在實踐中就會有長足的進步,而聽說讀寫的積極性也隨之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又促進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高,于是形成良性循環,這正是語感教學所追求的。
三、抓語境分析,增強語感的領悟性
語境,是指語言環境,是指對語言表達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這些因素包括時代、地域、對象、氣氛、情調、語體特色等等。準確地把握相應的語境,可以深入理解語言和作品,提高自己運用語言的能力。
1,結合語境辨析詞語的意義。結合語境,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聯系上下文。結合語境辨析詞語的意義,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辨別某個多義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具體意義。如“清”在字典中有9個義項。“李紅是一個心清如水的學生”。一句中的“清”字,根據語境可以斷定,這里是“純潔、單純”的意思。二是辨別語境賦予某個詞臨時的、特定的意義。同一詞語在不同的語境條件下有不同的含義。只有理解了這一詞語在此語境下的含義,才能理解句意,進而理解全篇內容。如“長虹飛架之處,昔日的交通梗塞長蛇陣不見了,紅綠燈偃旗息鼓了,人流、汽車流、自行車流自成體系,互不干擾……”在這個句子中,用字典里的義項來解釋“偃旗息鼓”這個詞顯然不當,根據語境,這里指“無需借助紅綠燈了”。
2,結合語境辨析語詞的感情色彩。漢語中很多帶有褒貶不同色彩的詞語,在實際語言運用中,不僅可以準確達義,而且往往能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但有時,作者故意褒貶反用,以增強詞語的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如“也有解開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實在標致極了”(魯迅《藤野先生》)等。
還有許多中性詞,單獨看,不帶任何情感,但在具體的語言活動中,有了一定的語境,往往蘊含著強烈的愛憎感情。如“屠戶把銀子攥在手里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道‘這個,你且收著。我原是賀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吳敬梓《范進中舉》)在這里,一個“攥”和一個“舒”字使胡屠戶見才心喜而又假意推讓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作者對其意味十足的諷刺躍然紙上。另外,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往往帶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如“驕傲”一詞在“我為自己偉大的祖國而驕傲”和“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兩句中是完全不同的感情色彩,必須結合語境具體分析,認真體會,才會把握詞語的感情色彩,從而掌握文章的內容。
3,結合語境,理解含蓄詞句的深層意義。有時為了取得更好的表達效果和某種需要,作者故意不直截了當地表達情意,而是采用各種表達方式來表達他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何把握這種言外之意(深層含義)呢?就要引導學生利用語言環境和作者的用意進行分析、推斷。如“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絲活氣。”(魯迅《故鄉》),從表面的旬義看似實寫,但作者的筆鋒所向卻有深義,是揭露當時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國農村經濟每況日下的景象。
由此可見,對語境體察得越充分,越能提高閱讀理解的水平。在教學中,應把這些方法教給學生。
4,加強寫作訓練,把握語境對語言的制約作用。培養學生準確、得體地運用語言,這正是語感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語感的實踐性在書面語上的表現。讓學生在實踐中,強化自己的語感,培養自己的創造思維,使自己的寫作水平不斷得到提高。
同一意思,不同的對象、環境、場合、背景,應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是文是白,是雅是俗,要視其具體的語言環境而定。同是“看”的意思,就有“瞪”、“瞥”、“瞅”、“白”“覷”等,選用不同的詞,產生的表達效果也不同,要學生把話說得得體,合乎分寸,不經過于嚴格的訓練是不易做到的。
在具體的教法上,首先可以加強語言的“增、刪、換、比”的練習。“增”是句子的擴展、文段的擴寫。“刪”是句子壓縮、文章縮寫。“換”是句式有變換。“比”是近義詞的比較運用和選詞造句的比較。“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是經反復推敲后才選用的。其次是進行“仿寫”練習,然后是學生自己獨立創作。通過這些練習加深了學生對詞語特定表達意義的理解。揣摩多了,對什么叫用詞準確、鮮明、形象、生動的體會自然就加深了。這樣,可反復體會語言的表現力,增強語言的感受能力,培養好的語感和思維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在語感訓練的實踐中,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親自參與,直接感知,引導學生遵循“模仿一理解一掌握—創新”的規律,可以讓學生領略到我國語言豐富的表現力,并能自覺地、努力地培養自己的語感,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乃至語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