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問題情境對能否實現有效教學很關鍵。創設問題情境目的在于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好奇心,使枯燥、抽象的知識具有興趣性和生動性。以下結合生物教學談談創設問題情境的一些策略。
一、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符合學生需要的情境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自然、真實、生動的情境,使學生能直接憑自己的生活經驗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不能忽視學生的原有基礎,生搬硬套,使教學超出學生的認知能力范圍。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較快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所以教師要留心觀察生活中的學科知識,善于把學科的問題自然化、生活化。同時,情境應能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迫切需要。比如《練習使用顯微鏡》這一課,學生對于顯微鏡有著強烈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教師在實驗室讓學生先試用一下顯微鏡,不一會兒學生就紛紛提出問題:“老師,我怎么看不到葉的細胞?”“我怎么看不到我的指紋?”“我為什么什么也不看見?”此時,教師從認識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開始,引導學生懂得怎樣正確使用顯微鏡,學生的學習欲望就特別強,學習特別認真。他們在練習使用的過程中思維活躍,會不斷發現新問題,如“是不是有了正確使用的方法,就什么都可以看到了?”等等。隨后,在探索中學生明白了“觀察材料必須是薄而透明的,這樣才有利于光線透過”。學生通過不斷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知識、能力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圍繞中心內容展開。創設利于教學目標達成的情境
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過程的編排設計都應該圍繞著教學的中心內容,教學方法的選擇也要本著服務于教學目標達成的原則。一些教師的課,創設問題情境時只注重突出“新、奇、趣”,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而設計一些與教學內容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問題情境,講一些脫離教學中心的“閑情軼事”,或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圖片等。這些情境向學生提供并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是非教學知識信息,教學重點不突出,看起來能使滿堂生彩,但卻忘記了創設情境的目的是要使學生掌握知識。其實,在教學中有些簡單的或非重點的問題,完全可以由教師直接講述就可以了,如果都要講一些“節外生枝”的故事,或都要安排用課件來表現,往往會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脫離了教學目標的情境對課堂教學完全是多余的。
三、利用學科優勢。創設密切聯系實際的情境
生物課中的許多問題情境,完全可以從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或從學生的實踐中提取出來,這是生物學科的優勢。只有讓學生在接近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學生才能切實弄清知識。如果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設置一些虛假的問題情境,看起來也能讓學生去探索,但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并不好。教學一旦走進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的歧途。將“創設情境問題”異化為“虛設情境問題”,甚至“捏造情境問題”,那就陷入了誤區。生物學本來就與生活、生產有密切的聯系,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個優勢,多創設一些“原生態”的情境。例如在《真菌》一課中,在學習“細菌、真菌與食品的制作”知識時,可先利用在市場上經常聽見的叫賣聲“糯米甜酒,又香又甜的糯米甜酒……”作為課堂引入,然后教師提出:“你知道糯米甜酒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嗎?在制作甜酒時要加入哪些材料?你們想不想了解甜酒的制作方法,嘗試自己制作甜酒?”在這種原生態的情境中提出的問題能極大地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為高效教學打下基礎。
四、真正使學生得到發展。創設調動學習積極性的情境
過于抽象復雜的問題情境,會讓學生感到迷茫,摸不著頭腦。學生百思不得其解,就會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背離創設問題情境的主旨。因為創設教學情境不是為了觀賞,而是為了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有利于學生的知識構建,促進學生的發展。從這個要求出發,我們創設問題情境時往往要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而不是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要關心學生的心理需求,使創設的情境有教學價值,適合于學生,真正體現為學生的發展服務。例如,在探究種子與果實的區別時,可用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個白胖子”引入,讓學生猜一猜這是什么。再進一步設疑:“麻屋子指的是果實中的哪個結構?紅帳子指的是種子中的哪部分結構?白胖子呢?”在生物教學中,適當地運用一些與生物學有關的諺語、成語、俗語、謎語、詩句等進行教學,能使枯燥無味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學術性的問題變得通俗化,從而能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