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郭元祥在2010年第5期《基礎教育課程》中撰文指出,近年來,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實施、培養、教研、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從總體上看還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主要表現為綜合實踐活動常態實施的面比較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性不強;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開發與課程建設、課程管理能力不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規范有待建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體系尚未建立;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建議:第一,地方教育管理部門和廣大中小學要切實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制度建設,提升學校課程建設能力。進一步完善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制度,配備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專兼職教師和專職教研員。第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綜合實踐活動項目組、地方科研部門應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規范的研究,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性。第三,進一步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特別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改革。地方和學校要建立一整套與綜合實踐活動相關的評價體系。第四,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
教師假性成長及其克服
湛江師范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李斌輝在2010年第6期《課程·教材·教法》中撰文指出,當前,教師專業發展中存在較嚴重的“假性成長”現象。“假性成長”指在成長過程中,教師被認為或自認為是優秀教師或專家型教師,也即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以及專業情意全部或部分未達到優秀教師或專家型教師的要求,并沒有發生“器質性的變化”,但已被認為是優秀教師或專家型教師。主要表現為教師不規律的快速成長、非全面的成長和功利性的成長。
教師假性成長的原因主要在于教育行政部門目前的教師成長標準和教師成長的認定存在偏差;教育行政部門依靠強大的行政力量,通過“工程化”打造“優秀教師”。教育行政部門在教師成長中主要起引導、規范、激勵、服務的作用。其作用的實現和功能的發揮是實現教師有效成長的關鍵。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樹立正確的教師成長觀,轉變行政管理模式,改革教師成長評價標準和認定方法,以解決教師的假性成長問題。
校長影響力及其實施原則
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林天倫在2010年第10期《教育發展研究》中撰文指出,校長影響力是校長在領導學校過程中通過職權和自身因素的發揮使師生員工的心理和行為發生所期望的改變以實現學校目標的力量。只有依照一定的原則施加影響,校長影響力才能得以形成和提升。
第一,合法性原則。其合法性主要體現為內容的合法性和方式的合法性。內容的合法性指校長對師生提出的要求必須是合法的,即學校制訂的各項規章不能與國家的政策法規相抵觸。方式的合法性是指校長要采取合法的方式執行學校的決策。第二,合目的性原則。校長對師生施加影響時不能僅從自身目的出發,必須把其目的與學校目的、師生目的結合起來,通過目的的共享提高目的的認同度和承諾度,彰顯目的的激勵性,從而實現學校的高產出。第三,合規律性原則。校長的影響行為必須遵循有效實現育人目標的規律,必須體現校長的主導性和師生主體性相一致的規律。
課程政策執行過程中障礙性因素的消解
樂山師范學院教育系副教授廖輝在2010年第1期《課程·教材·教法》中撰文指出,當前,在課程政策執行過程中存在若干障礙性因素,導致了課程政策的低效、無效與失真。主要有主體因素、資源因素、環境因素、利益集團因素和意識形態因素。對這些障礙性因素的消解,是課程政策有效執行,達成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
第一,規范課程政策執行主體的行為。應促進課程政策執行主體對課程政策的認知與認同,賦予課程政策執行主體一定的課程權利,增強課程政策執行主體的執行力。第二,營造適宜的課程政策環境。政策環境指影響政策產生、存在和發展的一切因素的總和。適宜的課程政策環境需要營造民主、平等的政治文化,得到民眾與大眾傳媒的廣泛支持和經濟的強力支撐。第三,配備必要的課程政策資源。課程政策資源大致分為物質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和權威資源四個方面。第四,走向相互調適的課程政策執行策略。相互協調的課程政策執行策略要求政策執行主體和受影響者之間的需求和觀點并不完全一致,雙方需要基于政策上的共同利益,經過說明、協商、妥協等方式,修正立場,以確定雙方都接受的課程政策執行方式。第五,加強課程政策執行的制度化建設。應實施課程政策執行監督制度,建立和強化課程問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