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課堂教學效果表現為,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并自主構建了符合教學目標要求的知識結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本文對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建立和諧的課堂氣氛
同樣內容的課,有的教師上得輕松愉快,效果甚佳,而有的教師課堂沉悶,效果不好,為什么?因為前者上課有激情,善于用感情去點燃學生的智慧,激起學生的情感波瀾;后者雖然也用心備課,內容完備,上課有條理,但上起課來只是一個現場播音員,只是把教案中所寫的從頭到尾講一遍,似乎與學生毫無關系。一句話就是沒有努力去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前者由于帶著強烈的感情走進教室,做到進入課堂則情滿課堂,登上講臺則情溢講臺,這就容易取得開人心智、啟人思維的效果。他們對課堂偶發的不良現象不氣惱,對調皮的學生不在課堂上大加批評,對有問題的學生留待課后先指出他們不對之處,再耐心給予教誨,用行動與情感去感化、改變他們。這樣學生就會在輕松愉快和諧的師生情感交流中,不知不覺地接受知識,完成學習任務。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好的教學,教要得法,學要主動。主動來自興趣,興趣需要培養。同樣的教材,講得生動,妙趣橫生,學生會百聽不厭,回味無窮;講得教條,枯燥無味,學生則呆若木雞,事倍功半。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應該做到:
1,態度和藹,語言幽默
前蘇聯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說過:“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講課時,態度和藹可親方能消除學生的畏懼感,幽默風趣、繪聲繪色才能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例如,教學初一代數中用簡易方程解應用題時,有的學生常忘了假設未知數,教師戲稱他們“馬失前蹄(題)”。又如,講直線公理前,教師用一個釘子把一根細木條釘在小黑板上,讓學生發現木條可以繞著釘子轉動,而用兩個釘子把細木條釘在小黑板時,發現細木條被固定住了。教師邊操作邊念道:一點晃悠悠,兩點定終身。直觀演示加上風趣的語言,學生很容易得到結論:經過一點有無數條直線;經過兩點有一條直線,而且只有一條直線。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情緒高漲,就能進入一種較高的學習意境。
2,巧設提問。啟迪思維
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實施啟發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個好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著名數學家G·波利亞指出。應“盡量通過問題的選擇、提法和安排來激發讀者,喚起他的好勝心和創造力,并且給他充分的機會去處理各種各樣的研究對象”。列方程解應用題對初一年學生來說是困難的,例如這樣的問題:向陽村2001年的人均收入為1200元。2003年的人均收入為1452元,求人均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教師分析問題時可以提出幾個問題:“從2001年到2003年經過幾年?”“設人均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為x,2002年的人均收入是多少?2003年的人均收入又是多少?”“這個量與1452有什么關系?如何利用這一等量關系來列方程?”學生通過對這一系列小問題的思考,最終解決了原問題,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因此,巧設提問,可以較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3,深入淺出,化難為易
教學中,教師如能引用一些學生熟悉、比較直觀的事例作比喻,可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例如,數軸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講數軸前,可先介紹溫度計,再將溫度計抽象化成數軸。又如函數是學生很難理解的一個概念,在講函數概念之前,先給出一組等式:(1)s=60t,(2)y=x+3,(3)l=2πr。在(1)式中,當t=1時,s=60;當t=2時,s=120……在(2)式中當x=1時,y=4;當x=-2時,y=1……在(3)式中,當r=-1時,t=2π;當r=-2時,l=4π……由此得出函數的概念,學生較容易理解。
4,趣味教學,增強吸引力
初中數學新教材在課文中穿插了“探究”與“思考”等欄目,知識性和趣味性并重,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求知欲旺盛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還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觀察、思維能力。例如,《關于圓周率π》展現了我國人民無窮的智慧,《黃金分割法》不僅介紹了黃金分割問題的提出、作法和證明。而且指出黃金分割在幾何作圖上的作用,如作圓內接正十邊形,還列舉黃金分割在拍照、“優選法”中的應用。對這些欄目。不要因為它不是正式課文內容而忽視。事實證明,結合這些欄目知識的介紹、閱讀,穿插于課堂進行趣味教學,效果很好。
三、講練結合。精講多練
講練結合的教學有利于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提高課堂45分鐘的利用率,不僅可以減輕學生負擔,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心理學家的實驗表明:青少年,特別是處在初中階段的學生有一個心理特點不容忽視,就是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久,具有間斷性的特點。課堂上第一次集中注意力只能持續十幾分鐘,第二次十分鐘左右,依次遞減。針對學生這種特點,教師應當把握好講課時間。例如,“平行線的判定”這課先引導學生得出平行線的判定公理,然后讓學生完成相應的練習,并進行講評。這樣學生在注意力集中時接受了判定公理,在做練習時精神得到放松,使聽課的疲勞在練習的時間里得到消除。然后教師再分析內錯角在什么條件下滿足判定公理。得出判定定理,并配合讓學生進行相應的練習,最后小結。如此講練結合,能讓學生避開聽覺疲勞,逐個突破教材重點,通過練習當堂消化新課,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及時進行課堂反饋
作業講評是課堂教學反饋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高質量的作業講評,要求教師必須事先做好充分準備,包括做好批改記錄、發現和歸納典型的錯誤和代表性題目,制訂講評計劃(注明詳講、略講與不講)。
作業講評要及時。趁熱打鐵可使學生馬上更正錯誤,及時反思,找出自己失誤的原因和不良的思維習慣、方法,更準確地深入地掌握知識。
作業講評應要求學生積極配合。長期以來,不少學生把完成作業當做向老師“交差”。對發回的作業只看批語,不檢查錯誤的原因,更談不上糾正。較好的也只是就錯改錯,不做深究。這樣,久而久之,養成了不獨立思考、得過且過的壞毛病。因此,講評作業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不要只是機械地給出正確答案,而要注意教給學生解題的思路、方法。對有爭議的問題,可以讓學生一起討論,再由教師歸納、總結。
五、面向全體學生,重視提高素養
每個學生的智力、身心發展、知識需求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師要“因材施教”,要尊重學生的差異,無論是堂上提問,還是巡堂輔導,都要體現培“優”轉“差”,要努力使差的學生向好的方向靠攏,好的學生向更高的層次發展。要鼓勵個性發展,力求使每個學生的素質、素養都得到應有的提高。
在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數學教育重智輕能,重少數尖子生忽視大多數學生,重視理論價值忽視實際應用的現象非常嚴重。所以過去對“教學效果”的定義和今天不同。今天。教師應該樹立教書育人的數學教育觀,不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寓育人于教書之中,面向全體,重視能力培養,重視理論聯系實際,使數學教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使全體學生的素養都得到提高,這才是我們追求的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