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提出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當前課改關注的熱點問題。在以課例為研究對象的校本教研活動中,我們以問題為起點,以行動研究為途徑,力求讓教師在研究中不斷提升反思力,提高教學能力,從而使課堂教學效益獲得較大的提高。現以“三角形的穩定性”一課為例淺析“一課多上多反思”的課例研究活動。
二、教學設計背景
“三角形的穩定性”是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下冊的內容,是學生完成三角形有關概念學習后獨立的一節。根據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年齡特征,我們讓學生用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獲取新知,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懂得“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而四邊形不具有穩定性”及其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教學過程
1,第一輪上課
小組集體備課。按照設定的方案,由執教者陳老師在上課前進行了預設教案的說課,之后進行第一次上課。
課堂實錄(片段):課一開始,陳老師讓同學們拿出課前用硬紙條或小木棍釘成的三角形和四邊形,用手輕拉三角形和四邊形,觀察發生的現象。
師:拉動三角形和四邊形的邊,你發現它們的形狀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三角形不動,其形狀、大小沒有改變;四邊形動來動去,其形狀大小都發生變化。
師:從穩定性方面考慮,你能給剛才的現象下個結論嗎?
生: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
師:好,非常明確。如果要讓四邊彤的形狀不變,你有什么辦法?
生:沿著四邊形的一條對角線斜釘一木條,可將四邊形變成兩個三角形,根據三角形的穩定性,可知四邊形的形狀不會改變。
師:將四邊形推廣到邊數多于四的多邊形。你有什么方法不讓它的形狀大小改變,也就是說,如何將多邊形加固呢?
生:將多邊形分成若干個三角形。
師:方法正確。這里將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解決了問題,用到了數學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轉化”。數學離不開生活。你能找到生活中三角形穩定性的例子嗎?
(學生踴躍發言)
生:自行車的三角形支架、建筑工地腳手架上的三角形框架、防盜網上的三角形鐵條……
師:同學們舉的例子很豐富,真是“處處留心皆學問”。(此時,陳老師輕輕掩上教室的鐵門,學生發現:鐵門后也斜焊了一根鐵條,把矩形的鐵門分割成兩個三角形,使鐵門更牢固,再次印證了三角形穩定性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至此,我們感到課上得很順暢,師生互動好,課堂氣氛和諧。陳老師正要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時,學生黃××舉手要求發言。
黃:老師,我有一個奇怪的想法,既然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那么,在鐵門后焊一個小小的、扁扁的三角形不就得了,干嗎還要浪費材料焊那么長的鐵條?
幾位同學:根據生活常識,誰都知道一個小小的、扁扁的三角形怎么能對這扇鐵門起穩固作用嘛。
黃:(不依不饒地)扁扁的三角形也是三角形,這豈不是與三角形的穩定性相矛盾了嗎?
對學生們的意見,陳老師一時也把握不準,他沒有輕易下“誰對誰錯”的結論,最后以“黃××同學善于思考問題,想法有獨到之處,課后我們再針對這一問題作進一步的探討”結束這一環節的教學。
2,第一輪課后反思
陳老師感到本課做得好的方面是:關注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動手中思考,在體驗中發現,同時,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陳老師也自感因考慮不周沒能及時解答學生的問題。存在的疑惑是:按教材設計的探究活動,為什么會出現對三角形穩定性理解的矛盾呢?今后上課再遇到此類問題,該如何處理呢?
備課組通過進一步學習、討論,弄清了問題的根源在于教師對“穩定”的理解不夠深入,沒有認識到三角形穩定性的本質。其實。數學中的三角形和四邊形都是數學概念,是數學對現實的抽象,不能跟現實的事物完全等同。三角形的穩定性應該從“只要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確定,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完全確定”去理解,由此就可以知道,四邊形之所以不具有穩定性是因為四邊形四條邊的長度確定后。四邊形的形狀、大小還不能確定。換句話說,同樣的三條邊只能構成唯一的一個三角形,而同樣的四條邊則可以構成無數個不同的四邊形。
3,第二輪上課
陳老師重新備課,重新設計探究活動。活動一,首先讓同學們用三根小木棍圍成一個三角形,確定其形狀和大小后,再移動小木棍,另外圍一個三角形,觀察圍成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比,形狀、大小是否發生改變;同樣,用四根小木棍圍成一個四邊形,再移動小木棍,隨意圍一個四邊形,觀察圍成的四邊形與原來的四邊形相比,形狀、大小是否發生改變。學生多次嘗試后,教師再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學生發現:不管怎樣移動小木棍,三角形的形狀、大小都不會改變,而四邊形的形狀、大小卻改變了。至此,陳老師順勢引導學生歸納:當三角形三條邊的長確定時,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也就完全確定,三角形的這種性質叫做三角形的穩定性。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而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活動二,讓學生輕拉課前用小木棍釘好的三角形、四邊形,發現拉動三角形木架,三角形不變形,而拉動四邊形木架,四邊形木架變形了。引導學生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對這一現象進行解釋。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三角形穩定性的本質。
4,第二輪課后反思
第二輪課后,陳老師進行教后反思,備課組進行新一輪的評課與討論。顯然,第二次課的探究活動,較好地讓學生了解三角形穩定性本質特征,較好地處理了學生思維的具體性、形象性與數學概念的抽象性之間的關系,后者是需要在數學教學中特別關注的。教師在備課、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盡可能地預計學生思維可能出現的問題,同時教師本身也要深入鉆研教材,透徹理解教材內容。
四、本課例對今后教學的啟示
1,正確理解“數學教學生活化”,辯證看待生活世界的“數學”與科學世界的“數學”。生活世界的“數學”是科學世界的“數學”的基礎,科學世界的“數學”提升了生活世界的“數學”的意義,指導人們進行理性地思考。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數學”出發,去建構科學世界的“數學”。同時,要重視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問題。用數學頭腦去想問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理解數學高于生活。
2,數學課要重視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不能為活動而活動,為操作而操作。如本課例的探究活動。不能只停留在“拉一拉、扭一扭”的直觀操作層面上,應該注重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課例中第二輪上課的活動二,就是通過移動小木棍,引導學生發現不論如何調整小木棍的擺法,三角形的形狀、大小都不會改變,從而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的確切含義。
3,數學教師的教學語言科學性要求是要把數學概念、定理、法則講準確,不犯科學性錯誤。“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含糊其辭,必須把概念的內涵、外延講清楚,表述清晰、準確且合乎邏輯,以使學生能正確運用概念進行思維,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4,“一課多上多反思”的課例研究活動,是以個人反思為前提,以同伴互助為基礎,以專業引領為保障的校本教研模式,確實能讓老師們在活動中合作研討,分享經驗,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