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授奧蘭卡·畢拉希博士(Olenka Bilash)于2002年創立了“畢拉希成功語言引導模式”(B-SLIM),為全世界英語二語教學者和學習者提供了科學的指南,對英語作為外語的教學和學習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B-SLIM模式共分為五個部分(如圖一)。在此。筆者主要通過具體實例,介紹B-SLIM教學模式在英語聽說課中的應用。
一、教學設計和準備(Planning andpreparation)
教學內容: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高中英語教材第一冊Unit 3 Going places第一課時(warming up,listening andspeaking)。課的中心是“旅游(goingplaces)”。這節課涵蓋了有關這一話題的許多內容,如“人們在旅游中的交通方式”“旅游點的選擇”等。所有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幾乎都是圍繞這一中心話題而設計的。
教材整合:(1)Warming-up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通過圖例可以看出人們在旅游過程中發生的不文明行為;第二、第三部分要求討論有哪些交通方式。對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做適當調整,先決定destination(where),然后是第二、第三部分討論有哪些交通方式means oftrans-portafion(how),接下來再處理第一部分圖例traveling behavior。主要目的在于激活學生已有的相關背景知識,引出話題,為后面的活動做好熱身準備。(2)Listening提供了兩部分聽力資料。前面為3則登機通知;后面是寫在5張明信片上的旅游者的自敘。(3)speaking提供的是關于“時光機器”的資料,設計了表格要學生填寫。這是一個難度比較大的開放性的話題,學生需要結合學過的歷史、地理知識展開想象才能做到,而前面輸入的信息遠遠不足。為了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筆者重新整合教材內容,設計了一份調查表格,表格內容包括:①destina-tion(地點);②means of transp ortation,what to consider(交通方式,選擇的理由);③things to see(看什么)。讓學生按照表格要求調查、采訪其他學生,在真實的交際中運用前面所學到的知識。

搭建的支架:背景支架——圖片、地圖展示,語言支架——登機通知,示范支架——大量語言輸入(warming up,listen-ing)。
二、輸入(Comprehensive input)
(1)熟練掌握與話題相關的常用詞匯與表達法。詞匯:destination,consider,means,transportadon,board,表達:WhereaIe you going?How and why will you gothere?What will you like to do there?(2)情感態度與文化意識:①在共同完成一些調查、采訪等任務的過程中,加強合作意識;②增強學生旅游時的環保意識,促使其做文明游客。
三、吸納(Intake)——“getting it”和“using it”
(1)warming up
Getting it acdvity 1 Guessing game
圖片中既有北京的鳥巢、西安的兵馬俑、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埃及的金字塔,也有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
設計說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了一些全國或者世界聞名的圖片,從視覺上刺激學生,讓他們猜地點。如,看到theGreat Wall圖片馬上說出Bering,圖片可以多樣化。如著名的建筑物、動物、風景等。目的是給學生輸入旅游地點,從而引發他們對旅游的興趣,導人生詞destina-tion。同時,這部分guessing game也為聽力做好了鋪墊,因為后面的聽力部分所填的表格要求通過知識填寫所在地點,而聽力內容本身并不直接提及地點。這部分能讓學生熟悉下面的聽力形式。
教學活動形式為Ask and answer,
Getting it activity 2 means of trans-portafion
在讓學生猜測導入部分的圖片地點后,教師用brainstorm的方式復習交通方式的種類。
T:How can we get to these beautifulplaces?what are the other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to get there?
Using it acfivity 1: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張中國地圖,標出四個情景的地點,讓學生說出采取何種交通方式,并講述理由。地圖的提供使得書本的情景具體化,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說的欲望。
設計說明:在這部分教學過程中。學生已知的是一些旅游地點(places),交通方式(How can we get there),而未知的是生詞destination,means of transportafion,con-sider,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用這些生詞描述處于四個具體情景時應該采用何種交通方式。通過圖片展示師生問答,復習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地點和交通的各種方式),進入了新的情景:如何在具體情景中決定用何種交通方式。
Using it activity 2圖例中人們在旅游過程中發生的不文明行為。


T:What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while traveling?
SI:We can’t jump the queue when weare waiting for the bus,
T:Now,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s inyour textbook and describe the pictures,Arethey doing anything wrong?Write your an-swers below,
設計說明:本單元的語法是復習現在進行時的用法,所以問題是Are theydoing anything wrong?第一個圖片的例句答案是He is driving two fast,教師提供了兩個特殊疑問句:What does the sign say?What is the man doing?這兩個問題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范圍,減少了學生在描述圖片時的盲目散亂性。然后再問Arethey doing anything wrong?這部分的情感輸入是讓學生認清哪些是不文明行為,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促使其在旅游過程中做個文明游客。
(2)Listening
PartI
Getting it activity 1 Boarding Call
考慮到并非每個學生都有坐飛機的經驗,知道什么叫登機通知。在聽前,教師給學生舉一個登機通知的例子,通過讓學生閱讀明白什么叫boardingcall,提醒學生注意flight number,destination,gate,以降低聽力難度,清除聽材料時可能會遇到的障礙,增加學生出行時需要的旅途知識。
PartII
這部分書本的表格需要填的內容較多:Where is the traveler?What did he/shedo?How did he/she travel?聽力的時間較長。從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結束有3分鐘。針對聽力材料長、內容多的情況,教師可把5段聽力按照從易到難的原則設計成不同的形式。分段進行聽力訓練。Gettingit activity 1 TickthewordsyouhearGetting it activity 2 Multiple choicetottingitactivity 3 FillinthemissingwordsGettingit activity 4 Fillinthe chart
設計說明:在聽力中,提到了學生不熟悉的詞組:the Forbidden city,Eiffel Tow-eL Museum,Mona Lisa,而地點是要通過這些材料猜出來的。如,the Forbiddencity——Beijing,教師在第一步圖片展示時用了guessing game的形式為這一步聽力鋪墊。另外的幾個地點要通過動詞來猜swim——the ocean,walk/jump——themoon,所以第一次播放聽力材料時,要求學生把聽到的詞打勾,降低難度。有了前面的鋪墊,第三、第四段材料設計為選擇題,第五段為填空題,難度比前兩段稍有提高。學生可以在分別聽完這些錄音。做完每一部分的題目后,再綜合起所有的信息填好書本的表格。
四、輸出(Output)——proving it
教師要求學生以4人為一組進行小組活動,讓學生按照表格要求調查、采訪其他學生,然后做口語展示(oral presen-ration)。表格如下:
設計說明:表格的設置充分考慮了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如:認知能力(cognitive capacity)較強的學生可以充分發揮其想象力,綜合自己的經驗創造性地完成這項任務。而認知能力稍微弱的學生也可以通過回顧教師在輸入Warm-ingup和listening時的信息采訪組員,填好調查表格。這種活動形式能營造出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求知的寬松的環境,給他們發散思維的空間,也提高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
五、評價(Assessmont)和考核(E-valuation)
將表格(見表1)印發給各組,在聽完每組口語展示后,馬上評分,然后上交給老師。統計各組總分后,評出一、二、三等獎,然后給他們加量化分,或期評分,或發獎品(如筆和作業本等)。這樣的公平合理的激勵法(cultivation)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
總之,B-SLIM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中具有突出的優勢。教師掌握整個教學環節,具有整體和系統思維模式。這一切都歸功于該教學模式設計的科學性與良好的操作性。首先教師掌握了教學所需的基本理論(為什么這么做);其次教師學習了整個教學環節(該怎么做,接下來要做什么);再次教師借鑒或創造了一系列教學游戲活動任務(用什么方法達到教學目的);最后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檢測與評估(學習效果怎樣,如何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