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教研 反思 學習
【文獻編碼】 doi:10.3969/j.issn.0450-
9889(B).2010.12.007
筆者從事教研工作至今已經有14個年頭了,對教研工作有了一些體會,現在拿來與大家一起分享,以期對改進我們的教研工作有所幫助。
一、 對反思的反思
《論語》中“吾日三省吾身”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等都強調了反思的作用。反思是教研工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一種完全自主化的行為。有感則應該及時反思,無感則難以進行反思。反思不是一種任務,而是一個習慣。做好反思,對業務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好處。養成反思的習慣,經常反思會使我們的頭腦更加靈活,問題意識更加敏銳。反思主要是針對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來進行的。如何知道自己工作的不足呢?作為教研員要放下架子,不能閉關自守,要虛心學習,虛心征求同行以及學科教師的意見。教研員能經常聽到不同的聲音,這是一件好事情。聽到了不同的聲音(包括激烈、刺耳的批評意見),思想上受到了觸動并下決心改進工作,這時候進行反思才最有效。
反思的途徑是比較重要的。中國的文化是“羞恥文化”,或者稱之為“面子文化”,人們不太習慣當眾提出批評意見。當面不說、私下盡情地實話實說的現象司空見慣。我們教科所政治學科搞的“網絡教研”“教研員博客”解決了這個問題,它有利于促進教研員的反思。通過“網絡教研”和“教研員博客”,教研員能和教師之間產生積極的互動,能及時知道教師的想法,教師也能及時了解教研員的思想觀點。教研員的反思建立在與教師的良性互動上就會產生許多思想火花。
筆耕不輟是經常反思的一種形式。反思中的“有感而發”,這個“發”不是隨意議論一下就了事了。把反思的內容進行記錄,整理加工,寫成文章,反思就會更有意義和價值。經常寫一些內容實實在在而不是假大空的文章,例如揭示和探討學科規律,解決教學難點的文章,我們的反思水平就會逐步提高。
二、 對教研業務工作的反思
教研業務工作的主要內容有:集體下校視導、各學科的教研活動(如研究課、優質課比賽、師資培訓等)、各種試題命制以及組織開展科研課題。
關于集體下校視導。毋庸置疑,集體下校進行教學視導對于提升教學質量能起到促進作用,但也需要改進。由于下學校之前我們往往提前打招呼,一般來說,多數授課教師備課花的時間要比平時多,因此教研員聽到的課不能說是完全真實的,這樣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教學存在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之一是鼓勵教研員個人下校進行聽課調研,深入了解教師上課、備課以及教學研究的情況。
關于各學科的教研活動。按說我們開展的教研活動也不少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這些教研活動的總體質量和實效性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例如,我們每個月幾乎都安排了研究課,承擔研究課的大多數是為了評職稱的年輕教師。他們的課在教研員和教研組教師的共同指導下質量一般不會差,能起到一定的導向示范作用。但是,我們應該反思一下,為什么許多教師在得到了高級職稱,甚至特級教師榮譽稱號之后不太主動愿意承擔市一級的研究課、示范課和公開課呢?這不能不與教研管理機制以及教師個人的視野是否寬闊有一定的關系。教研員應該在教師中宣揚“不進則退”、“活到老學到老”,鼓勵教師積極投身到教研活動中去。
此外,解決我們的教師當中那些不認真備課,備課時沒有激情和樂趣,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等問題,是具有實際意義的教研活動。去年,我們去山東濟南考察高中課改所了解到的“大集備”,對我們很有啟發。有效開展集體備課,管理好集體備課,使之常態化,成為教師們自覺自愿的行為,這是我們教研員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關于試題命制。這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往往覺得人手不夠,如高中每年要命制四套高考模擬考試題和兩套高一高二期末質量檢測題。教研員審題直接關系到命題的質量,可是由于教研員的工作繁雜,往往不能專心審題。由于平時不太注重培養命題教師,命題人員匱乏。此外,教研員本身的測試理論和命題水平也亟待進一步提高,對命題人員進行理論培訓很有必要。
關于科研課題。每個教研員心里都是很愿意搞科研課題研究的。可是現在的教研員是“四不像”(不像領導,不像專家,不像老師,不像干事),繁雜的事情實在太多,如開學下校檢查、當教師考核的評委、中考高考巡考等等,再加上學科教研中許多具體的瑣事,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教研員搞科研的精力和時間。搞科研需要我們心無旁騖地潛心研究,而且需要足夠的時間,如果一個課題從立項到研究到最后結題都是倉促的,可以預計這個科研課題的質量會是怎樣的。在當前的現實情況之下,要想切實搞好課題研究,除有關領導要在思想上重視,做好工作安排外,還需要教研員有毅力、勇氣和熱情,更需要有很強的工作計劃性。
三、 對人際關系的反思
這里講的人際關系主要指教研員與教師的關系。教研員不是領導,因此與教師的關系不是上下級的關系,而是平等的同事關系。但由于學科教研員是學科教研的組織者和引領者,教師常常把教研員當成是“領導”,于是,教研員與教師彼此之間或多或少有些距離感。加上有些教研員平時不茍言笑,久而久之,教師們會“敬而遠之”。
其實,教研員和教師都是學習者,因此他們之間的關系應該定位為“同學”關系。既然是同學關系,互相之間就會經常切磋研究問題,但為什么有不少教師在教研員面前不敢暢所欲言呢?我們當教研員的要好好反思這個問題。教研員除應該努力做到和藹可親外,千萬不能在教師面前有意無意地把自己扮成“學術權威”的模樣(包括說話的語氣、表情,甚至手勢)。如果你把自己看成是“學術權威”,不可一世,以自我為中心,或過度矜持,聽不進不同的意見,那么教師們的心扉就不會打開,也不會對你有什么肺腑之言。人只有自己受到了尊重,認為能夠與對方心靈溝通,才會愿意接近對方。
四、 對學習的反思
教研員是學科教研的引領者,任務艱巨,因此一定要注重學習,善于學習。學習有兩個途徑:一是向書本學習;二是向社會學習,向同事學習,向老師們學習。在學習中你就會感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臺灣師范大學曾仕強教授說過:“當一個人經驗不夠,智力不足時要通過學習來彌補。”作為教研員,我們應該了解自己的知識現狀和理論功底。為什么我們的教研工作打不開新局面?是能力問題還是態度問題?歸根結底應該是學習的問題,是我們的內功還不夠堅實,對復雜的教育教學問題難以做到舉重若輕、游刃有余。如果我們勤于學習,勤于思考,學以致用,苦練內功,有一個清晰的能承載高負荷的,而不是遇到問題時捉襟見肘的大腦,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我們不能坐吃老本(其實,我們那點老本少得可憐)。用自己鍥而不舍的學習鉆研精神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樸實作風去感染教師,這比搞教研活動、科研課題影響都大。有一段梨園行話我們要引以為戒: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同行知道,三天不練大家知道。
學習的機會無處不在。古人尚且能夠做到“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處于信息時代,各種資訊媒體發達的時代,我們應該懂得更多更精。不是我們沒有時間學習,而是我們愿不愿意擠出時間去學習。一旦我們的學習能成為吃飯睡覺那樣的習慣,嘗到甜頭,就會持之以恒地進行下去。
要善于學習,努力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學海無涯”,生命有限。學什么,怎么學是很有學問的。作為教研員,主攻的方向應該是教育學和心理學,但測試理論和統計學也是很重要的。我們不可能像高校教師那樣搞純理論研究,應該關注的是行動研究和實證研究,應多花一些精力學習和研究教學策略和學習策略,多研究一些典型案例,多探索一些實用性操作性強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注重學習、善于學習的教研員會更有底氣、更有辦法面對各種挑戰。
(責編王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