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悅讀 高效 關鍵因素
【文獻編碼】doi:10.3969/j.issn.0450-
9889(B).2010.12.009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基礎和核心,是學生個體生命的擴展。學生閱讀不僅能開闊視野,增知啟智,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還能夠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真正的閱讀并不神秘,它的本質是快樂,即“悅讀”。“悅”者,快樂也,“悅讀”即快樂閱讀、喜歡閱讀的縮略詞,它是學生高效閱讀的途徑,它會讓學生的生命產生奇妙的光合作用,使學生的人生之路充滿盎然春意。而要達到“悅讀”之境界,閱讀教學中就不能不重視激情、意境、心境、情境這四個關鍵因素。
一、 誘發閱讀的激情
激情是一種強烈的情感表現形式,具有迅猛、激烈、難以抑制等特點。人在激情的支配下,往往能調動身心的巨大潛力。閱讀中富有激情可推動學生持久專注、高效地閱讀;而高效給學生帶來的益處是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與知識財富,讓學生去享受生活,并且獲得閱讀的成就感與滿足感;而這種良好的體驗又會讓學生產生更多對閱讀與學習的激情,再去更專注、更高效地表現,從而使閱讀產生一種“激情—高效—更激情—更高效”的良性循環。
語文閱讀應該重視課內外閱讀的結合,課內得法,課外得益,這樣才能實現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文學作品能力的目的。但是縱觀現今學生閱讀的現狀,特別是迫于應試的壓力,大多數學生只滿足于課內閱讀,對課外閱讀缺乏激情,把課外閱讀當做是游離于語文學習過程之外的點綴,甚至當做可有可無的“軟任務”。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 這告訴我們,誘發學生閱讀的激情,教師的示范和引領是至關重要的。在平時,教師應以自己人書合一的美好畫面使學生感染讀書的快樂,以自己神采飛揚的激情誦讀給學生傳遞讀書的快樂,以自己晝夜勤讀的獨特體驗讓學生分享讀書的快樂。語文教育專家于漪在《往事依依》中這樣寫道:“國文教師”朗誦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詞時“頭與肩膀左右搖擺”而“悲歌慷慨”的情景,以及“代課的國文老師” 朗誦田漢《南歸》詩時“進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動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情形“在我心上雕鏤下深刻的印象,培養了我課外閱讀的興趣”。
除此之外,誘發學生閱讀的激情還可以通過榜樣激勵、片段賞析、活動激趣、成果展示等實現。讀書充滿了激情,那是一種人生狀態,是一種詩意境界,是精神的追求,心靈的放縱,它是高效閱讀的持久動力,是學生感受閱讀愉悅的不竭之源。
二、創設閱讀的意境
意境指文藝作品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象的境界,它是作者主觀的“意”與客觀的“境”的有機統一。
引導學生領會并進入作品創設的意境的方法有:
1. 感知作品寄托情感的物象。文學作品的意境創造有賴于作品中描繪的生活畫面及其形象。倘若我們把作者描繪的生活畫面及其形象看成作品意境的本質內容和窗口,那么學生要進入意境,就必須從分析其描繪的生活畫面,認識其藝術形象這個窗口入手。如在《回延安》里,描繪了多幅畫面:有追憶當年延安的戰斗生活,有描繪親人團聚的熱烈場景等,畫面上的主體都是 “我”——重回延安的革命戰士,他飽含激情,歌頌、贊美母親延安,向她傾訴革命兒女的衷腸。這便是詩人自己勾畫的形象。通過閱讀引導,學生看到這一切,便悟及到其意境的實質了。
2. 把握作者創作情感的脈搏。作品中表達的情感是作者寫作的動力,作者的生活經歷及其思想基礎均融入其中,不了解這個動力,找不到作者情感的源頭,便摸不準作者情感的脈搏,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盡可能了解作者的相關情況。比如余光中的《鄉愁》,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海峽兩岸長期阻隔,詩人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學生了解了詩人的身世、經歷,就能設身處地去領會詩人彼時彼地的思想及心情,并與之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3. 理解作者吐露情感的背景。不同時代、不同的社會、不同的人事關系構成了作品不同的背景,而這些背景又直接影響作品的基本情調。不分析其背景,就難以了解作品感情的基調。作者往往抓住生活中那些動人的能啟發人思考的鏡頭,創作出富有生活氣息的畫面或形象,以構成能喚起讀者美感的意境。因此,要領會作品的意境,就必須分析作品寫作的背景。如朱自清的《背影》,若不了解“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卸了”“家中光景很是慘淡”這一特定背景,不關注父親年老體胖、步履蹣跚地爬月臺、過鐵道的背影,就無法深入地理解父親對兒子那深摯的愛以及作者對父親那無限感激懷念之情。學生只有認識了這些背景情況,把握了文本的基本情調(或氛圍),才能為進入文本的意境奠定基礎。
當然,作品的感情,表達的意境,因作者作品風格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或含蓄,或顯露,或幽遠,或淺近。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知作品寄托情感的物象,把握作者創作情感的脈搏,理解作者吐露情感的背景,才能使之如臨其境,如遇其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達到快樂閱讀、高效閱讀的目的。
三、 營造閱讀的心境
心境是指強度較低但持續時間較長的情感,它是一種微弱、平靜而持久的情感。心境具有彌散性和長期性的特點。一個人具有某種心境而表現出的態度體驗朝向周圍的一切事物時就是心境彌散性的表現,所謂“憂者見之而憂,喜者見之而喜”就是如此。心境產生后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主導人的情緒表現則可稱之心境的長期性。
閱讀的心境,往深里說,關涉閱讀的志趣與方法等。閱讀是心與書的交流,是一種滋潤,也是內省與自察。伴隨著自身的感悟和體會,淡淡的喜悅會在心頭升起,浮蕩的寂寞靈魂也漸歸平靜,讓自己始終保持著一份純凈而又向上的心境,不失信心地切入現實,介入生活,創造生活。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其中“好讀書,不求甚解”就是一種讀書的方法,“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則關注的是閱讀的志趣。
作為教師可通過以下幾種方法幫助學生營造最佳的閱讀心境:(1)純潔的心境。閱讀之前,學生應拭去一切蕪雜的、 混亂的、煩瑣的念頭,使心境如一池清水、一塊水晶。(2)渴求的心欲。學生對書籍要有愛不釋手的感情,對知識要有如饑似渴的欲望。(3)安靜的心緒。閱讀時的心緒要安穩寧靜,要克服慌亂、煩躁和緊張,心跳應平穩,呼吸應均勻。(4)明確的心志。要有一個念念不忘記的目的,這樣才有新的發現。(5)專一的心力。在閱讀時要把全部精神傾注在焦點人物上,加強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的活動,造成大腦的興奮。(6)樂觀的心情。對不幸與逆境,應有平和、順向心態,不應有反感、逆向心理。
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有了上述心境,學生面對文本就會處于欣悅狀態,也一定能擺脫紛繁俗物的干擾,凝神貫注、用情專一,深入理解文本的話語,真切地看清文本描寫的對象,從而進入一種設身處地、心醉神迷的想象之境,以充分體味文本的內涵和旨趣,達到高效閱讀的目的。
四、 構建閱讀的情境
情境即為“場景、境地”,是指在一個具體場合下,與當事人直接相關的所有人、事、物及其組織狀態。它依賴于特定的場景,并在場景中展開、生成。
喬納森在《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一書中,對情境是這樣描述的:“情境是利用一個熟悉的參考物,幫助學習者將一個要探究的概念和熟悉的經驗聯結起來,引導他們利用這些經驗來解釋、說明、形成自己的科學知識。”語文教學,特別是語文閱讀教學所需的情境必須有包含語文信息的特定的場景來支撐。情境閱讀,重要的就是“情”的激發與“境”的創設。 “境”的創設可以激發學生閱讀之“情”;“情”的激發又可以推動學生在“境”的背景中自主求知。
如何讓學生主動地融入文本內容,并體驗其中的情境呢?編演文本精彩片段無疑是值得推崇的方法之一。讓學生去說作品中人物所說的話,做作品中人物所做的事,體驗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如《皇帝的新裝》中騙子織布的動作,老大臣觀察的情態;《核舟記》里蘇、黃、佛印以及兩個舟子的神態;《三味書屋》那位嚴厲、方正的先生“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的神情等都可以通過學生的現場表演來活躍課堂氣氛,提高閱讀的效果。
當然,構建情境的方法很多,其他的如生活展現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及語言描述情境等。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引導學生自主構建切合文本的情境,來更好調動學生閱讀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個性化解讀文本的能力。
我認為,語文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在教師的點撥下,通過幫助學生誘發閱讀激情、創設閱讀意境、營造閱讀心境、構建閱讀情境,使學生能夠自主“悅讀”探究文本,讓學生智慧的潛能被開啟,幽閉的心智被開啟,創造的天性被喚醒。教師通過課內閱讀教學的引導來促進學生有效地進行課外閱讀,在自我鑒賞的基礎上自主摘抄,以閱讀的沖動帶動新思維,以個性的摘抄帶來自我的積累。學生只有自己漫步于文學的百花園中,能夠以自己的方式去領略文學之花的絢麗,這樣釀出的“蜜”才是最香最醇的。
(責編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