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語文課 審美 激情
【文獻編碼】 doi:10.3969/j.issn.0450-
9889(B).2010.12.018
在如火如荼的新課程改革中,一線的語文教師一直在努力探索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在嫻熟和靈活地駕馭教材的基礎(chǔ)上,將語文課上得有個性、有特色,讓個性化的語文教學能給學生驚喜,給他們一個獨特的世界,給他們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以我的教學實踐體會,我認為應(yīng)當展示語文教師魅力,激活語文教學課堂,讓學生真正喜歡上語文。
那么,如何展示語文教師的魅力呢?
一、 洋溢才情,讓自己的語文課充滿吸引力
一位缺乏激情、喪失感悟、胸無點墨的語文教師,是一個不稱職的語文教師,絕對不受學生歡迎。因而,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以下幾項基本功:第一,能讀,能讀天下該讀之書。要知道,語文教師教學所需要的非凡的文學素養(yǎng)、豐富的天文地理、人文時事知識都是通過長期的閱讀鉆研積累的。因此,語文教師要把讀書培養(yǎng)成一種習慣,用腦去思考,用心去感悟。第二,能寫,能寫天下該寫之事。要教會學生寫作文,那么語文教師應(yīng)該做一個揮筆能寫、下筆千言的寫作高手,當語文教師的散文、詩歌、小說作品展示在學生面前時,他們敬佩、稱奇、羞愧,這個時候,語文教師的良好榜樣已經(jīng)樹立起來了。第三、能感,能感天下可感之情。語文教師要有一顆豐富充實、正直美麗的心,一顆細膩多情的心。只有熱愛自己的學生、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語文教師才能用動情的語言打開學生的心扉,把真善美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田,用充滿哲理的語言,讓學生思維得到拓展。第四,能說,能說天下可言之語。語文教師應(yīng)該具備或練就一張能說會道、能言善辯的嘴。上課時,時而風趣幽默,令學生興趣倍增;時而慷慨陳詞,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時而娓娓動聽,好似溪流滋潤學生的心田;時而語言充滿詩情,陶冶他們的情操。第五,能美,能美天下可美之容。語文教師的服飾衣著應(yīng)該莊重整潔,舉手投足應(yīng)該大方優(yōu)雅,面部表情應(yīng)該親切熱烈。一個不懂時尚的教師,一個灰頭垢面的教師,一副孔乙己窮酸相的教師,一個不懂得享受高質(zhì)量生活的教師,一個沒有高雅審美情趣的教師,是不可能成為受學生歡迎的好教師的。
二、 學會審美,讓自己的語文課如詩如畫
語文學科本身具備知識性、文學性、綜合性等特性,由這些特性所決定,語文學科的內(nèi)容必然是豐富多彩的。豐富多彩的教學內(nèi)容蘊含美育的因素也是豐富多彩的,包括了自然美、生活美、藝術(shù)美等多方面的美育內(nèi)容。一套語文教材就是實施美育的教材。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只有深入挖掘語文的美育因素,滲透美育教育,才能有利于增強語文教學的形象性、情感性、趣味性,避免教學過程中的枯燥乏味;才能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美化學生的心靈,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因此,語文教師要以高昂的熱情、積極的心態(tài),深入挖掘語文的美育因素,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把握語文基本的審美技巧,讓學生感受美,享受美。
1. 導文入境,在意境中審美。導文入境就是把學生引至作品的藝術(shù)境界中去,使他們感受到一種藝術(shù)氛圍。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意境中獲得美的情趣。為了達到這種效果,教師可以用生動的描述,借助視聽等手段使學生的頭腦再現(xiàn)畫面圖景,可以用聲情并茂的范讀調(diào)動感情,可以開展相關(guān)活動創(chuàng)設(shè)氛圍。如講授毛澤東詞作《沁園春·雪》時,教師可以首先把學生引入一個虛擬的空間,在冰天雪地之中,黃土高原之上,在一代偉人佇立永恒的天地之間,深情凝視蒼茫大地、茫茫雪原,極目所在,飛雪冰封,小河無言,這是一種何等的莊嚴肅穆與恢弘磅礴的意境。通過這種審美引導,必定激起學生熱愛祖國美麗河山的熱情和作為神州之子的豪邁情感。
2. 啟發(fā)聯(lián)想和想象,在聯(lián)想和想象空間中審美。審美是想象思維活動,沒有想象的參與是絕對不行的。理解課文的形象或?qū)陀^事物的觀察感受都離不開想象。啟發(fā)學生的想象,關(guān)鍵是調(diào)動學生的積累,特別是頭腦中的表象積累。要選擇角度,通過打比方、借類似型、用實物等多種方式喚起學生的回憶,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達到啟發(fā)想象的效果。教學鄭振鐸先生《海燕》中的片段:“海水是皎潔無比的蔚藍色,海波平穩(wěn)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樣,偶有微風,只吹起絕細絕細的千萬個粼粼的小波紋,這更使照曬于初夏之太陽光下的、金燦燦的水面顯得溫秀可喜。我沒有見過那么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潔無比的蔚藍色,只有幾片薄紗似的輕云,平貼于空中,就如一個女郎,穿了絕美的藍色夏衣,而頸間卻圍繞了一段絕細絕輕的白紗巾。”著重讓學生明白作者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把海天描繪成溫秀可掬的西湖、穿著藍色夏衣頸間圍著絕細絕輕白紗巾的絕美女郎,那樣的朦朧、柔和……讓人如醉如癡,如情似夢。那是一幅湛藍澄碧、平和幽靜、清朗秀麗,令人著迷的海天美景圖啊!霎時,給學生感覺自己就在皎潔無比的海天之間,心靈也被凈化了,得到美的享受。
3. 激情朗讀,在情境中審美。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祖國秀美山河、自然風光的文章。江山多嬌,古今中外多少名人訪名山游大川,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真切地寫下來,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莫不在教師與學生的朗讀中賞心悅目,獲得美的享受。如朱自清在散文《春》中把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多美的一幅盼春圖啊。教學時,一方面,教師通過自身聲情并茂的朗讀,把自身對作品的理解與情感融入朗讀中,感染學生,使學生入情入境,審美情趣油然而生。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朗讀中,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躍于紙面,作品的情趣便入于目、出于口、聞于耳、銘于心,進而很自然地喚起美的共鳴,使學生領(lǐng)略到自然美,激發(fā)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從而培養(yǎng)他們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
三、 以人為本,讓自己的語文課彌漫尊重與民主的氛圍
“教育教學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我們做學生時,肯定和現(xiàn)在的學生一樣不喜歡盛氣凌人的說教,不喜歡簡單粗暴的管理,不喜歡借助身份居高臨下以勢壓人的專制教師,而是希望在民主的觀念、民主的作風、民主的環(huán)境下學習。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居高臨下地提問,學生規(guī)規(guī)矩矩地聽,小心翼翼地學的模式,學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感受領(lǐng)悟語言的主體、識記語言材料的主體、運用語言材料表達客觀事物和主觀意識的主體。即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本著“教”為“學”服務(wù)理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把“問”的權(quán)力交給學生,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做”的過程放給學生。
當然,語文教師必須明白,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非讓教師放手不管,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新課改形勢下,教師的職責在于:解決學生知識層面的問題,并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準,創(chuàng)設(shè)充分發(fā)揮學生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的問題情境,構(gòu)建平等、開放的對話平臺;在充分尊重學生差異和個性的基礎(chǔ)上及時矯正探索思想的偏航,并做好探究結(jié)構(gòu)的整合與擴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應(yīng)該輕易說“是的”或“不”,也不要作簡單的優(yōu)劣評定。教師應(yīng)該有一雙慧眼,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鼓勵創(chuàng)新精神。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學生在討論教師出的命題“于勒命運悲慘的原因何在”時,有學生說:“于勒命運之悲,緣于菲利普夫婦視財如命。”有學生說:“于勒命運之悲,是因為菲利普夫婦沒有正確的引導。”有學生說:“是當時的社會制度造成于勒可悲的命運。”還有學生說:“于勒命運之悲,是因為于勒本身不求上進,不思進取。”對于這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討論,教師不能放任自流,教師的職責就是要深思熟慮、恰到好處地對他們的觀點進行的點評,告訴他們從何種角度來審視不同的觀點。
總之,語文教師要將自己的語文課上得有個性,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必須更新觀念,轉(zhuǎn)變角色,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終身學習,刻苦鉆研,不斷苦練內(nèi)外功,充分展示語文教師魅力,激活語文教學課堂。(責編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