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素描教學 心理研究
【文獻編碼】 doi:10.3969/j.issn.0450-
9889(B).2010.12.029
素描作為一門造型藝術的基礎課,在中學美術教材中占有一定的篇幅,要搞好中學素描教學,我們除了應該研究一些最基本的素描教學規律外,心理研究在素描教學中的地位和運用,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為此本文想從以下幾個方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對心理研究在中學素描教學中的意義及運用作一個初步的探討。
一、關于原始的方式習慣——入學階段的“固有心理”
“固有心理”是一種人們生來具有的、本能上的心理現象。除了極少部分學生外,大多數學生在學習素描初期或多或少都帶有這種心理。在教學中,我注意觀察了不少初學的學生,發現這些原始的方式習慣在以下諸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
1. 平面地看待物體。比如畫一個圓球,通常只注意外形的圓而忽視里面圓的轉折。
2. 孤立地觀察和局部地描畫。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孤立地觀察和描繪對象。這反映出人的這些原始方式習慣有多么根深蒂固。在初學的學生中,這種情況較為普遍。
3. 對輪廓線的片面認識。一些有一定基礎的學生,也存在對輪廓線的片面認識。“打輪廓”這一專業術語很容易被誤解成抓外形的邊緣線。在初學者當中,輪廓線往往被強調到不應有的位置,因而畫出來的輪廓線便經常生硬地跳出來,使物體的邊緣生硬而缺乏空間感。
4. 以主觀代替客觀。這也是初期階段學生經常犯的毛病。比如他們不管壇子在受光時是什么程度而一律主觀地涂黑,不注意其層次變化。
這些頑固的“固有心理”必然給我們的課堂訓練帶來很大困難。因此在初始階段,教師與學生都要花很大氣力來糾正和克服這種不良的心理。例如,我在教學中,為糾正一些學生孤立地觀察和局部地描畫、片面認識心理時,首先要講清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方法是:將所有分散的物體看成一個整體,每個物體是整體的一個局部,然后運用比較法來觀察、分析、理解它們之間的比例、結構、明暗、空間等相互關系讓學生認識到任何孤立地描繪一局部,是與畫面不協調的。這些認識有利于克服他們孤立觀察、局部描繪的這一“固有心理”。教師在示范之后,學生練習時,只要發現這類毛病,須讓他擦掉重畫。矯枉必須過正,我發現這種糾正越過頭,對學生產生的心理影響越深刻。這種心理上的強刺激,使他們對錯誤的繪畫方法有一個徹底的醒悟,從根本上動搖了他們的“固有心理”。
二、關于性格特征——與素描訓練密切相關的心理因素
學生的性格特征對他們自身的素描訓練具有一定的影響。這牽涉到性格與能力的關系問題。心理學家認為,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受性格特征的制約。優良的性格特征可促使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相反,性格特征的弱處則可阻礙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我在高考美術生的素描訓練中觀察到,性格特征的差異,往往會在素描作業和訓練中表現出來,這體現在以下幾種類型:
1. 被動型和主動型。前者易受環境刺激的影響,常常被旁人的畫面效果所左右。后者則憑個人的嗜好興趣進行觀察,不易被環境刺激所干擾。
2. 詳細型與概括型。前者特別注意細節,后者更注意客觀對象的一般和大體。
3. 快速型和精確型。前者力圖盡快完成任務,不是細致地感知客觀對象,因而常以種種主觀推測代替感知;后者總是精細地、客觀地感知對象。
很明顯,上面各類型性格中,后者的性格特征更利于素描訓練。學生的性格是多種多樣的,常有一些他們自己未能發現的性格中的不良因素在阻礙著他們的進步,所以教師的輔導就不能僅限于技巧方面的指導。我曾有過一些以心理方面的手段給予指導并取得效果的教學實例。
美術高考生中的學生E,性格偏粗,作畫大膽。鋪大效果時很理想,但毛病是老畫不進去,畫來畫去老是一個大體效果,表現得不細致。于是我拿起鉛筆,在某一物體上細致刻畫了一段時間,讓它表現出生動而豐富的效果。學生看后印象極深,很受啟發,他以這一物體為突破口深入了進去,順利完成了這幅靜物習作。作品既保留了他原有整體感好的優點,又有深入細致地刻畫后所表現出的逼真感覺,使作品整體又豐富。
學生X,性格文靜細膩,作畫非常認真,缺點是太拘小節。鋪大效果時放不開手,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小塊面的銜接上,很影響整體效果。在課堂輔導時我多次指出其毛病,但他稍有放開,馬上又拘謹起來。這就是性格因素造成的拘謹心理。在一次輕松愉快地閑聊中,我不知不覺將話題引入素描訓練的正題,并鼓勵他下決心克服性格中的不足之處。這種不拘格式的課外漫談,有時能收到課堂輔導所達不到的效果。
由此可見,在素描訓練中,心理特征的自我調節,彌補本身性格的不足,是非常必要的,非下苦功夫不可。
三、關于作畫情緒——素描過程中的心理狀態
作畫情緒對作畫結果影響很大,很難設想一種極壞的作畫情緒會產生一幅好的作品。在素描訓練中,必須有良好的作畫情緒,這包括兩方面:
1. 作畫情緒的相對穩定性,它體現為強烈的自信心、百折不撓的毅力和善始善終的態度。我們的不少中學生,缺乏穩定的作畫情緒,或急于求成、馬虎急躁,或先熱后冷、虎頭蛇尾。開始時信心十足,中間稍有一點挫折,便喪失信心導致全盤皆失。這些不利的情緒,教師在輔導中要及時察覺,幫助學生加以糾正。
例如學生K,接受能力強、反應快,畫幾何體時他的進展一直很正常。但進入畫靜物階段后,他的情緒發生了變化。每當畫到一半時,他總覺得其中某一部位不理想,他便懷疑自己的能力,因而再也畫不下去,想半途而廢,這種情緒反復了幾次。很明顯,這是缺乏自信心和毅力的表現。對這種類型的心理,我以鼓勵為主,用他畫幾何體時的成績來幫助他認識自己,樹立起畫下去的信心和毅力。通過鼓勵,他穩定了情緒堅持畫了下去,畫出來的效果也還不錯。
當然,也要防止另一種極端。又如學生S,造型能力較好,作畫情緒穩定,喜歡精描細刻,以至于課堂安排的時間他都覺得不夠,經常課后加班描畫那些無關要緊的細節。對這種類型的學生,我則以告誡為主,必要時甚至讓他停下來不再往下畫。
2. 作品情緒的相應變化性。一幅好的素描作品,應該是富有節奏感的,畫面上的虛與實、強與弱、粗與細等因素的對比,構成了作品的豐富性。欲畫出這些效果,我們在作畫訓練過程中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心理狀態,這意味著作畫情緒有相對穩定性外,還應有相應的變化性。
素描習作的步驟,不外乎是“鋪開—深入—收拾”三個階段。對這幾個階段,著名的俄羅斯素描理論家栔斯恰柯夫說過:“開頭和結尾都需要天才,而中間卻需要埋頭苦干。”這句話本身就指出了素描各階段作畫節奏上的不同要求。因此,教學中應隨時提醒學生,注意調節自己的心理節奏。當快處如狂風暴雨,當慢處似烏龜爬沙,該虛處朦朧含蓄,該實處涇渭分明,如此等等,讓他們從訓練初期階段起,就養成追求繪畫節奏感的習慣。由此可以說,良好的作畫心理是每個人自始至終所需要的。我認為輕松自然的心境就是作畫的最佳心理狀態。
總之,對中學素描教學的三種心理進行研究,并運用在教學中,對于素描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教學時首先應該是從心理上的相互溝通開始的,沒有這種心靈上的共鳴和了解,就談不上有效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因而,在中學素描教學與心理研究的關系方面,還有更多的課題,有待我們去探討、去研究、去實踐。
(責編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