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90后” 特點 策略
【文獻編碼】doi:10.3969/j.issn.0450-
9889(B).2010.12.014
中學校園里的“90后”,與他們的學長有什么不同?他們有什么樣的特點?他們給老師、家長和社會帶來什么樣的驚喜和困惑呢?
一、 “90后”學生的特點
(一) 迷失的價值觀
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使得中國社會明顯呈現出文化多元、價值多元的發展趨勢,而在極短的時間里發生的社會轉型,必然會產生更大的發展壓力和精神壓力,而在此環境中成長起來的“90后”明顯受到影響。
“60后”有信仰,“70后”有理想,他們身上都有鮮明的時代印記。而對于“90后”,傳統的價值觀沒有在他們身上留下明顯的烙印。“90后”身上有的是明顯的“快樂取向”,他們只接受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追求快樂,逃避沉重,遠離崇高,沒有時代標桿式的精神偶像。
“90后”的孩子從小看著各色的外國動畫片長大,他們耳濡目染的是形形色色、光鮮靚麗的影星歌星,他們追星、渴望偶像,因此也會崇拜和模仿偶像。筆者曾經做過一個簡單的問卷調查,其中有一項是“你崇拜誰?”班級里50個孩子中,有一半左右都填寫了當紅明星的名字,一部分填寫的是自己的父母,有一些則表示沒有崇拜的對象。而填寫如雷鋒等名字的學生幾乎沒有。那個人們心中充滿領袖渴慕英雄的年代似乎已經離我們很遠。“90后”孩子所面對的是一個充斥繁雜信息的世界。娛樂界的風起云涌,各色新聞乃至八卦消息的沖擊,書店里各種成功學的大力渲染,網絡小說里玄幻虛浮的引誘,這一切讓孩子應接不暇,難以分辨。他們的心靈渴望充實,但他們卻經常迷惘。
(二) 家庭教育無力
1.“90后”孩子的家長大多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他們與父輩一起走過艱難的歲月,經歷了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追求“鐵飯碗”到“下海撈金”。他們一路艱苦奮斗,體會到成功的不易,更渴望給自己的子女帶來一份安逸。這些家長對孩子普遍具有補償心理,他們雖然嘴上經常嘮叨自己的陳年往事、奮斗歷程,但在實際行動中往往急于給子女提供較多的物質滿足,生怕孩子經歷自己當年的酸楚。殊不知家長這種過度保護和給予卻阻斷了孩子成長必須體會艱難困苦的歷程。
(1) 物質饋贈大于精神給養,這必然造成孩子精神世界的空虛淡漠,而對物質的獲得也表現為麻木。父母給予孩子物質,往往出于愛子心切,但當這種缺少智慧含量的給予任意泛濫時,留給孩子的必然是不能體會生活艱辛,不懂珍惜擁有,缺乏感恩的懈怠情懷。我們看到這樣裝備齊全的孩子,往往服裝是名牌,坐騎是天價,身上掛有MP3、MP4、PSP、最新款的手機等五花八門的電子產品。家長對此往往從不以為然到無可奈何,為孩子付款似乎已經是一種慣性,而孩子也視此為理所當然。但當父母無法承受,一旦喊停,會怎樣呢?
【案例】
李迪,是一個在學校很有親和力,對老師和同學都很友善的學生。可是在家里他卻完全是另外一個人。他的媽媽對他的教育好像很寬松,孩子想要單車,就帶著孩子去名牌單車的專賣店讓孩子自主選擇,孩子選了一款千元以上的單車,她就在后面默默付款。李迪是蘋果品牌的收藏迷,擁有各式各樣的蘋果產品。當他拿出這些奢侈品炫耀和欣賞時,絲毫沒有感覺媽媽付出的艱辛,平時和媽媽說話他還很不客氣。他媽媽無奈地說:“李迪要是和我說話,就是管我要錢。”當有一次伸手要錢遭到媽媽拒絕時,他居然和媽媽動了手。媽媽真是傷心透了。
為什么這孩子在學校和在家里會有兩副面孔?筆者認為,不是李迪缺少情商,而是他媽媽不善于培養和澆灌。
(2)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培養了養尊處優的心態,缺少刻苦耐勞的精神。作為家庭的中心,“90后”的孩子往往很少涉及家務,并在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下成長。這樣的孩子一旦進入集體生活,就會出現極大的不適應,不會照顧自己,對別人漠然,對工作也拈輕怕重,缺乏責任感。
【案例】
王涵,是個頗有點鬼才的學生。可是他的住校生活真是一塌糊涂。嫌棄學校的飯菜不好吃,就索性不吃;衣服自己不會洗,媽媽就過來取走臟衣服。對于集體的勞動,他也就象征性地動一動。在一次外出勞動時,班級主張大家都要參加勞動,然后一同生火做飯。在同學們都興致盎然地分勞動小組的時候,王涵卻冷冷地站在一旁,說“我不參加任何一組,因為我不吃飯”。
生活上的懶散和缺乏磨煉導致王涵對他人的漠不關心,更缺乏集體意識和責任意識。對集體生活的不適應勢必導致與集體脫節,很容易造成偏激和抵觸情緒,影響他的健康成長。
2. 父母的教育意識。“90后”孩子的父母普遍認可學校教育的重要性。面臨社會的發展和自身的經歷,這些父母渴望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因此,“90后”的孩子雖然一路“減負”,可是作業沒少寫,課外班沒少去,學習壓力也沒有減少。和父母的親子活動也被更多的課業詢問和補課轉場所代替。作為獨生子女,“90后”是父母與父母之間比較的砝碼,他們成績的高低也牽動著父母們脆弱的自尊心。可以說在這樣圍追堵截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心理壓力比較大,同時,在和其他同齡人比較高下時,也容易產生嫉妒心理,并缺乏合作能力和寬容的心態。
還有另外一種父母以自身工作的忙碌和對老師信任為借口,全然把學校當做“托兒所”,甚至連周末也不和孩子相聚。這樣的不作為和失職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孩子缺少必要的溫暖,也往往缺少安全感,難以控制自己,情緒不穩定。
3. 父母的言傳身教。“90后”學生的價值觀通常比他們的前輩現實,他們更了解和明白成人社會的規則。這和其父母的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經過80年代、90年代打拼的這部分家長,大部分都有著自己的奮斗史和對生活的獨特感悟,他們也急于向子女“傳道授業”,披露所謂“生活真相”,談論所謂“人際交往”,父母的舉措讓“90后”的孩子們更加早熟、世故和功利。
(三) 時代的烙印
1. 開放的扁平的時代環境。“90后”學生不像“60后”、“70后”那樣有一大群兄弟姐妹,也不像“80后”那樣容易在鄰居中找到同齡的伙伴。他們尋找同伴往往依賴發達的通信、網絡技術:短信、QQ、貼吧、博客……他們甚至打破班級、年級、學校、地域乃至國別的界限進行交流。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學生們掌握著老師所不知的信息。這不但給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也讓以往的“老師就是知識的象征”的高大的形象受到挑戰。“90后”的孩子更加自信,不盲目承認所謂權威,更堅信自己的主張,維權意識增強,在人群中要求平等民主的待遇。
2. 白熱化的學習競爭。“90后”的學生面臨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父母對他們的期待也越來越高。對“60后”而言,只有極少數人能上大學;“70后”能上大學就很滿意;“80后”期待上個好點的大學;而到了“90后”,上大學已不算什么,非得上一本院校、名牌大學、優勢專業乃至境外名校不可。因此,升學壓力只增不減。此外,社會上各種輔導班、才藝班、特長班蔚然成風,幾乎所有“90后”學生都無可避免地“被才藝”。
3. 對網絡的依賴。當“90后”學生剛剛開始學習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時,網絡在中國社會已經普及。網絡其海量的資源、全球的廣度、及時的信息、互動的形式、平等的姿態,對恰值好奇年齡的“90后”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而網絡資源往往是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的,對于未成年人上網,目前還缺乏有效的監控、引導方式。網絡的存在使“90后”學生擁有更多的交往機會,也面臨更多地誘惑。
二、 教育策略
“90后”學生手機可以上網,上課時也要檢查有沒有短信,自習課會帶耳塞,看日韓動漫聽歐美歌曲,假期在電腦前一坐一整天,QQ號碼等級在一個太陽以上,懂得火星文,愛用網絡語言,劉海很長,喜歡中性的女生和漂亮的男生……“90后”往往讓家長、老師覺得思想怪誕、行為出格。這是因為“90后”是在網絡文化、快餐文化的環境下成長的,而大部分家長、老師受的是傳統文化、精英文化的教育,所以大到世界觀、人生觀,小到看什么電視、穿什么衣服,“90后”與家長、老師之間都容易產生分歧。成長于網絡時代的“90后”受互聯網平等性、互動性等特點的影響,有強烈的平等意識和民主觀念,對家長、學校的說教和規定敢于質疑。如果教育者仍沿用“父父子子”、“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勢必與“90后”發生碰撞和沖突,并造成兩代人之間的難以溝通。基于此,筆者總結自己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經驗,就“90后”中學生教育問題提幾點建議:
1. 了解、肯定“90后”,與他們平等對話。伏爾泰說:“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教育者可以不同意“90后”說的話,但應該給他們與自己平等對話的權利。教育者在對“90后”的喜好嗤之以鼻之前,至少應該先對這些時尚喜好有所了解:如果教育者本人沒玩過wow、沒看過動漫、不懂得“一哥一弟”,他就很難了解“90后”的思想,無法和“90后”溝通,對“90后”的教育也難以取得良好效果。
2. 建立新型教育陣地。QQ群、QQ空間、貼吧、社團等新的團體組織形式,因為具備很強的平等性、互動性與自由度,能滿足年輕人的年齡特征與成長需要,在“90后”中大受歡迎,甚至成為許多“90后”的歸屬選擇和情感寄托。教育者需要積極了解、介入這些在“90后”中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團體組織,并參與到其中進行引導,以提升教育成效。
3. 采用實踐型德育模式。“90后”學生價值觀務實、關注自我,對“90后”采用傳統的說教往往是行不通的。教育者必須聯系實際,采取貼近生活、符合“90后”接受特點的表達方式,并通過設計生動、活潑、現實的教育場景,讓他們在實踐中探索、思考,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走向獨立、走向包容、走向責任、走向國家的主流意識。
4. 全面更新教育評價體系。教育因生命而存在,促進生命的良性發展是教育的根本,建立多元評價機制,肯定所有生命的價值,鼓勵和激發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引領學生心靈的健康發展和知識結構的合理建構,使他們成為具有健全人格和創新能力的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這樣的教育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教育。
5. 釋放學校教育的張力。根據學生的原認知和時代的特點給予有效地引領的教育最有生命力,但安全問題壓倒一切的教育環境,使得學校畏尾畏首,目前學校基本采用課堂式教育模式,這有悖于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認知事物的規律,顯得蒼白和無力,為了實現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有必要通過立法,保護學校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而開展的教育活動,鼓勵教師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大膽地探索教育的新途徑,使“90后”的中學生得到真正的優質教育。
(責編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