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婚俗的每一道環節都代表不同含義或寓意,由此對祖宗、六親、道德、神靈等表達尊重,對婚姻表達尊重。它帶有一定的傳承與創新,在特定時代表達不同的文化。
《禮記#8226;昏義》說:“昏禮者,將和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上至皇家下達黎民,婚姻都是個人、家族乃至國家的一樁大事;又說:“昏禮者,禮之本也。”儒家把婚禮看作整個禮制的基礎,因此,在禮儀上決不含糊。在《儀式#8226;士昏禮》上,從求婚到成親的每一環節,即“六禮”,都作了極細致、具體的規定。
婚姻禮儀之重要,由此可見一斑。而這,還只是婚俗的一部分內容。作為一種生活習俗,作為一項重大的民俗活動,婚俗包含著婚姻觀念、婚姻行為、婚姻禮儀、婚姻俚語等多種要素,體現于不同階級、不同階層的婚俗體系,也包含了極其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因此,時間、地點、條件變化,婚俗也會隨之變化,正所謂“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中國的婚俗五彩紛呈,短短篇幅根本無法窮盡。
然而,婚俗同其他習俗一樣,有相對的穩定性和繼承性。無論各地有多么不同的婚俗,要結成夫妻的男女雙方都要經過婚俗這套體系,這種體系的每一道環節都代表不同含義或寓意,由此對祖宗、六親、道德、神靈等表達尊重,對婚姻表達尊重。把婚俗提升到文化這個高度來看,它帶有一定的傳承與創新,在特定時代表達不同的文化。因而它既受某種社會制度的制約,又受本民族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的影響,同時,還是這個民族氣質特征的表露。
回頭來看,現代婚禮程序逐漸簡化,或者西化,大多數屬于形式大于內容,只剩下喜慶與祝福的淺層含義。雖然吐故納新不是壞事,不過,如何“吐”、怎樣“納”,需要智慧辨別。如果,所有本民族生活積淀下來的習俗逐漸遠去,帶有個性化、特征性的語言、信物、程序等都被消減,恐怕再難有不同風、不同俗的民族個性、地域差異,民族氣質與特征又從何體現?
民俗是人類生活的活化石。隨著社會進步與發展,不適合也不提倡全盤照搬舊俗,但民俗的精髓需要傳承與發展。傳統婚俗隨著時代的變化經歷著變革,融入現代生活才是其長久存續的根基。什么樣的形態是合適的,什么樣的存續是智慧的,這都需要每一個人去踐行,正如婚俗的形成一樣,是人的行為總和。
這些以婚俗為題材進行創作的收藏家、工藝大師、民俗研究者們,不惜花費一年、十年、幾十年的時間,搜集中華廣袤大地上的民風民俗素材進行藝術創作,表達對婚俗的理解。當栩栩如生的婚俗泥塑、剪紙鋪展在面前時,當承載舊時女子一生命運的器物集中在一起時,當拜天地的傳統腔調響起時,其沖擊力和震撼度是難以形容的。其中,有藝術的魅力,更有傳統婚俗所呈現的對婚姻尊重的神圣力量。
他們以藝術的形式,對傳統文化進行著有益的解讀和傳播,哪怕再過十年百年,后世的人們仍然可以欣賞到生活中最喜慶日子里的特色慶典。而經過提煉的婚俗具有藝術聚焦的強音,在現代生活中所進行的傳播更有撞擊力。在欣賞藝術的時候,婚俗文化潛移默化會影響到更多人,藝術的作用也就達到了。對于欣賞者而言,藝術的影響需要怎么持續,文化的傳播需要怎樣接力,這才是思考的重點。
所幸,人類對幸福還有甜蜜的期待,對婚姻還有神圣的堅守。婚俗在特定的時代進行著新的演繹,而積淀其中的人文情懷依然深厚,值得一再品讀,并關照著一代又一代人,讓我們讀懂婚俗的文化含義。
鏈接:
【六禮】按規定,男子在昏時親迎新婦。以昏為名,所以稱作昏禮。今所謂婚,即本于此。士昏禮有六項內容,也叫作六禮。第一,納采:即男家遣媒向女家提親,女家同意,男家備禮至女家求婚所行的禮儀。第二,問名:男家使人問女子之名,以歸卜其吉兇。第三,納吉:男家卜得吉兆,備禮告知女家,至此,婚姻始定。第四,納徵:徵即成,男家在納吉之后,送聘禮于女家以成婚禮。第五,請期:男家卜得迎娶吉日,備禮告于女家,征得同意。第六,親迎:至婚期,婿親至女家迎娶新婦完成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