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流傳了300多年的古老婚俗,在塘河古鎮被有心人重新“復活”,不但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也成為當地人生活中的新婚選擇。
9月的塘河,依舊青山碧水。驕陽下,老街上的行人寥寥。尋常日子來到這里,并無多少熱鬧的景象。只是街頭懸掛的大紅橫幅還提醒著人們,這里剛舉辦過一場別開生面的“七夕東方愛情節”。其中“塘河婚俗” 因其禮節繁瑣,場面盛大,具有濃郁的渝、川、黔鄉土風情,濃縮了西南地區古代婚俗文化,無疑是最為動人的內容。
復活古老婚俗
塘河鎮位于重慶江津西南65公里,過去由于交通不暢,信息閉塞,人們的社交范圍多限于本地,傳統習俗文化在塘河有著較強的群眾基礎。特別是興于明代的“塘河婚俗”,流傳了300多年,一場婚禮要辦三天三夜!
2007年,比利時國家電視臺為了拍攝北京奧運會的宣傳片,在中國挑選了4個地方拍攝民俗文化,塘河婚俗就是其一。
提起當時的拍攝情景,現年46歲的羅江榮顯得很興奮,“比利時方面來了一個大型攝制組,央視與重慶臺也派出了人員配合,那次把我們塘河婚俗拍得很精彩。”長期為塘河婚俗宣傳奔走的羅江榮深知,這一切來得并不容易。
“塘河婚俗是2005年全區文物大普查發現的。”羅江榮說,他是外來干部,在走訪掌握了基本情況后,意識到這項越來越只是傳說的婚俗,應得到盡快的保護和傳承。“于是,我開始找‘證人’,并提起錄音機收錄他們所記得的每句婚俗中的說、唱詞,并大量記錄和收集場景中所需的物什、妝顏、角色……”
還原該婚俗的工作比想象的難:“因該活動中如燒紙錢等環節,被大家認為是封建迷信,首先就被一些領導和同事阻攔。”但知道其文化價值的羅江榮并沒有放棄,“擔心被人斥責‘不務正業’,我就利用下班、周末的時間,提起錄音機到處找人。”
知情人家屬的不理解,也令羅江榮遭遇了被驅逐出門的尷尬。“當時,我找到一位70多歲的老大娘,她會哭嫁。”在錄音的過程中,因被老人悲傷的唱腔和情緒感染,其子女認為羅江榮上門弄得老娘哭哭啼啼,要染霉運,硬是將其趕出家門。沒法,我只有在后來偷偷利用晚上的機會,把老人接到辦公室,才完成了‘哭嫁’的錄制和保存。”
“天下第一媒婆”
在鎮上,記者見到了現年57歲的譚東方,她做過塘河鄉政府播音員,喜歡唱川劇。26歲繼承母親的媒婆“衣缽”,成為現實生活中遠近聞名的媒婆,被當地人戲稱為“天下第一媒婆”。三十年來,她已不記得自己到底撮合了多少對新人。由于媒婆是傳統婚俗中的重要角色,從2005年開始,譚東方自覺地與川劇票友何貴銀,以及該鎮時任廣播電視中心主任的羅江榮一起,為拯救塘河婚俗而奔波。
為了“復活”塘河婚俗,除了母親的言傳身教,譚東方也大量走訪當年健在、熟悉塘河婚俗的老人,“甚至連走路姿態、表情、手勢、滑稽語言,我都是向很多老輩子印證后,才在表演中還原的。”
2005年8月,經過羅江榮、譚東方、何貴銀等人的努力,在塘河古鎮首次舉辦了完整的塘河婚俗的全過程。既是一次展示,也是一次記錄。因為婚俗文化跟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羅江榮他們要做的不僅是簡單地文字、圖片、錄音資料的收集整理,而是要對塘河婚俗進行活態的傳承和運用。
于是在申報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成功以后,塘河婚俗又成為“中國重慶江津七夕東方愛情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體驗環節。
在塘河鎮政府的會議室里,羅江榮為記者播放了首次恢復塘河婚俗全過程的紀錄片。再次回顧當時的情景,譚東方邊看邊介紹,“新娘家就是在我家拍的,當時還沒有裝修。”不時看到片中有熟悉的老人,不過“某某現在已經過世了。”
塘河婚俗流程繁瑣,總的來講包括說媒、做相、開庚、男方辦接妝、女方辦嫁妝、出閣、送親(迎娶)、拜堂、辦宴席酒、鬧茶、參廚、謝媒和回門13道程序。
顧名思義,有些程序比較好理解,有些就需要解釋了。“比如做相,其實就是男方到女方家送禮訂親;開庚就是雙方合八字,決定婚禮的日子。”譚東方說,在男方置辦的接妝禮盒中,不但要有雞鴨糖酒,還有為新娘準備的從頭到腳的一身裝扮。當然還少不了兩塊“離媽肉”,即是帶豬乳的兩塊豬肉,寓意新娘要離開母親跟隨丈夫一起生活了。
哭嫁
而每一道流程也都包含了諸多內容和細節。“就拿出閣來說,就有哭嫁、踩斗、丟筷子、罵媒、父親壓轎、哥哥背上轎六個內容。”特別是哭嫁,是最具塘河婚俗特色的重要環節。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要辦出閣酒,先燒紙化錢辭別祖宗,直到第二天早上拜別父母上轎。這期間,新娘見一個親戚哭一個,稱為“哭嫁”。
“哭嫁”有專門的唱腔和唱詞,“是個兒子是香爐腳喲,是個女兒是香爐灰喲。你生女兒一慈母呀,你養女兒長成人喲……”新娘哭嫁的感恩詞和悲傷的腔調,令旁觀者無不動容,更有甚者還熱淚盈眶。
在出閣當天,新娘在保持哭嫁的同時,要完成“踩斗”,即坐在板凳上,用一只腳踩在裝有剪刀尺子等用具的斗上,寓意今后精明能干;然后有兄弟背靠新娘,新娘要朝背后“丟筷子”,邊做動作邊哭嫁:“一把筷子十二雙,我的娘啊,丟給我兄弟買田莊啰。”寓意新娘把財富留在家里,不要帶走。
新娘出閣上轎后,就隨著長長的送親迎娶隊伍嫁往夫家。迎娶隊伍的順序也有講究:最前面是大鑼開道,然后是旗隊、禮盒隊、樂隊,之后是媒婆轎、新郎騎馬或坐轎、轎傘、馬燈、新娘花轎、送親轎、嫁妝、押禮。這一套下來,100多人的隊伍,不但場面熱烈,講究禮儀,也充滿了濃郁的地方特色。
如此繁復的傳統婚俗,在塘河不但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保留了下來,而且當地人在現實生活中也選擇了按塘河婚俗舉辦婚禮。譚東方就是身體力行者。2008年,譚東方給兒子娶媳婦,就是結合傳統婚俗舉辦的婚禮。譚東方親自置辦各種道具,安排各種禮儀流程。婚禮當天,新娘坐在花轎上,隨著迎親隊伍浩浩蕩蕩圍著古鎮走了一圈。親朋好友和附近的居民們都被熱烈喜慶的場面所感染。“稀奇,好看,耳聞不如一見!”喜宴開席了,新郎新娘退場,賓客們在開懷暢飲中,對耳目一新的儀式大加贊賞。
譚東方笑著對記者說:“我還有一個女兒。等她出嫁時,我也要為她辦傳統婚禮,讓她坐坐轎子。”看得出來,說這番話時譚東方充滿了喜悅跟期待。